翟小寧
2017年,北京市全面啟動新一輪高中課改。為了讓廣大教育工作者及時了解動態、把握方向、明確職責、學習典型,本刊聯手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中心,持續報道高中課改動態。2017年10月27日,以“以人為本 多元開放 綜合育人”為主題的人大附中高中課程改革深化研討會召開,探討新高考背景下學校如何深化課程改革。本期,我們呈現的是人大附中的探索與經驗。
十九大報告提出,以人民為中心,要使人民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學校,我們要讓學生獲得真本領、獲得創新力、獲得安身立命的能力,使他們在中學階段獲得幸福的中學生活。為達到此目的,我們一直在探索建設人大附中新時代全面育人的課程體系。
課程建設理念與整體設計
1.課程建設理念與原則
人大附中堅持育人為本,創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打破時空限制,促進個性化成長,注重學生學習體驗和學習興趣,適合每一個學生發展的課程體系。在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我們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科學合理。課程的總體布局科學均衡,符合規律。課程結構兼顧學生、國家、人類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有利于核心素養的培育,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而又個性的發展。
文理兼容。課程既注重人文社科,又注重數理科技;既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又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上,注重文理類課程的合理構成。
豐富多元。課程形態體現豐富性、多樣性的基本特色。課程類型的豐富多彩,使學生的選擇空間更大,能更充分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縱橫開合。縱就是形成貫通一條龍式的培養體系;橫就是注重跨學科學習、跨領域學習、跨文化學習;開就是以開放的視野、學習空間和學習機制,來打造開放的學校、開放的課堂、開放的學習心態;合就是課程的整合,聚焦立德樹人,培養中華魂,培育道德心。
2.學校課程體系的整體設計
人大附中的整體育人目標與課程理念,以及課程體系的構建,可以概括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一”是指一個宗旨,以育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二”是指兩個遵循,即遵循教育規律,遵循人才成長規律。
“三”是指三個層級的課程,包括學生發展的維度(基礎課程、發展課程和高端課程)、課程的服務體系(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和個性課程)、課程的空間維度(校內課程、跨界課程和云課程)。我們從學生發展維度確立的基礎課程、發展課程和高端課程,分別從不同角度為學生提供服務:基礎課程面向全體,包括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國家必修課程和地方課程;發展課程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包括國家選修課程和校本選修課程;高端課程滿足學生特長發展,包括大學先修課程和高級研究課程,學生根據發展需要進行選擇。
“四”是指通過學校頂層設計、學科專業研發、師生自主開設、教育資源整合四個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人大附中的課程體系。
“五”是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理念。
“六”是指逐步形成的六個方面的課程,即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創新人才培養課程、國際合作課程、三高足球體育人才培養課程。
“七”是指課程的七個特點:豐富性、自主性、選擇性、時代性、綜合性、開發性和創新性。
“八”是指八種學習方式。根據不同學科、不同課堂形態,我們歸納了八種學習方式,文化類課程浸潤式學習、科學類課程探究式學習、體育類課程活動式學習、藝術類課程熏陶式學習、實踐類課程互動式學習、STEAM課程項目式學習、跨界課程學科群式學習、國際課程跨文化式學習。
“九”是指學校形成的九個領域的課程——語言與文化、人文與社會、數理與科學、信息與工程、技術與設計、藝術與審美、體育與健康、德育與心理、創新與實踐。
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科課程體系建設
在學校的整體設計和頂層設計基礎上,我們發動全校師生從各個層級來進行課程體系的建設,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科課程體系建設便是其中一項重點工作。我們圍繞高考進行課程改革,但改革的目的并不只是為了高考,而是著眼于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與提升。下面,以數學學科和英語學科為例,談一談學校的做法。
人大附中高中數學學科的課程體系,包括國家必修、國家選修、校本選修、高端個性化課程。其中,基礎國家必修中的預備知識、函數、幾何與代數、概率與統計、數學建模和數學探究,以及國家選修中的部分課程屬于高考內容,其他大量內容是高考不考的。
而英語學科的課程體系,我們在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框架下設置三級課程體系,包括基礎類、發展類和高端類課程(如下圖所示)。這三個層次的課程包括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以及研修課程。其中,英語選修課程包括二外類的德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和日語,基礎類的語法入門、初級翻譯,實用類的旅游英語、職場英語,拓展類的跨文化交際、影視、戲劇,提高類的英語8-10。英語的校本研修課程,著眼于提升學生英語核心素養——語言能力、文化意識、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開設了長短篇原著閱讀等。
新高考背景下的課程實施策略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我們不斷探索學校教育生態的重建、學校課程結構的重組、學校育人機制的重塑。
進行學生選科調研,確定排課方案。2017年5月26日,初二年級599名學生在網上進行了中考選科填報志愿。學校結合調查數據,估算走班時新編班級數量,即所需教室數量;結合學生選科情況,學校確定了行政班與教學班并行的原則,對不同學科、不同選科組合實施分層、分類走班排課,制定出走班方案。方案包括:全科選科走班方案、部分選科走班方案、選科固定班級方案、分層分類走班方案、分層組團走班方案等。新高一模擬選科走班結果顯示,學生選課志愿的滿足率可以達到百分之百;教師教案齊頭率可達到85%,教師平均課時基本沒有增加;教室的利用率達到95.27%;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校的統一管理基本達到平衡。
組建學生生涯發展課程指導教師團隊。心理教師和學科教師共同組成生涯導師團隊,于2017年暑期開展專業培訓。培訓共分為五個模塊:生涯規劃意識——生涯覺知、生涯規劃意識;了解自我——我的性格類型、我的興趣類型、我的多元智能、我的價值觀;信息探索——了解行業與職業、升學出路與選擇、大學專業介紹、職場體驗/模擬招聘會;評估與決策——決策風格與決策技巧、新高考6選3、專業選擇;匯報與展示——生涯規劃匯報展示、生涯規劃論文評選。
重塑教學管理形態,建設智慧校園信息化管理平臺。平臺集成績分析、家校溝通、生涯規劃、高考選科、教學評價、走班考勤、學生管理等功能于一體,推動了智慧校園的建設。
進行資源整合,著眼于學生的出口,規劃現有的社團活動及課程。學校通過開設選修課程、組織綜合活動、制定生涯規劃,讓學生了解如何選科,并了解所選學科、熱愛所選學科;密切聯系社會、校友和家長,讓學生了解職業發展規劃的要求,走入社會,實踐考察;邀請高校相關人員開展講座,開設課程,讓學生了解高校大類招生的需求。
2017年,北京市正式加入新高考改革的行列,新高一的學生們是16歲左右;2020年,他們進入高等學校的時候是18歲左右;到2035年,他們30多歲;到2049年,他們將近50歲。他們是決定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人大附中將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辦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校,不忘初心、守正創新、立德樹人、為國育才,創建具有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的未來教育。
本文系社科基金資助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人才培養模式的國際經驗及改革研究》(課題號ADA1600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