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桂梅
城鄉住戶一體化調查是促進我國住戶調查科學發展,提高住戶調查質量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國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與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步向城鎮轉移,大規模的流動人口對城鄉勞動力就業和人口布局構成了新挑戰,改變了城鄉住戶調查的覆蓋范圍,所以搞準城鄉居民收入真實情況,準確把握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住戶調查一體化,減輕基層工作量、提高調查效率,是統計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縣城鄉住戶一體化調查工作是按照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方案,整合調查資源,先抽取800戶大樣本,然后按照收入、人口數等主要經濟指標進行科學排序,然后采取等距抽樣的方法,最終抽取城鎮、農村居民戶共100戶進行記賬,通過收集、審核、錄入、再審核、匯總等程序來推算我縣城鄉居民收入、支出以及家庭就業、消費、住房等情況,客觀揭示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及其變化,為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制定民生改善政策提供可靠科學依據。
一、我縣兩項收入完成情況
2017年三季度我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呈現穩步增長態勢。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完成8997元,同比增長7.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季度累計完成4083元,同比增長6.1%。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農民增收的基礎條件薄弱。農業基礎脆弱、農民種植業品種單一,生產方式相對落后,基礎設施瓶頸制約仍然突出;農民在各種農資價格不降而糧食價格走低的情況下增收乏力,受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農民外出務工機會減少,工資性收入受到一定影響。
2.城鎮居民收入增資單一,就業崗位有限。我縣經濟欠發達,財力規模小,城鎮居民收入主要依靠國家政策的拉動,由于受財力的影響和政策權限的制約,地方能出臺拉動增收的政策相對較少,拉動城鎮居民增收的渠道單一。城鎮新增就業崗位有限,就業供需矛盾與結構性矛盾并存的問題依然存在,創業服務體系還待完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氛圍不夠濃厚。
3.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對城鄉居民增收提出新的挑戰。在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下,存在既要降低經濟運行成本,又要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的矛盾,使得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出現乏力趨勢,為城鄉居民持續增收增加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4.在評估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7項指標中,城鎮從業人員平均工資增速為-23.7%,全市排名第13: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3%,排名全市第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6.9%,排名全市第11,使得我縣7項指標加權平均值全市最低,導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排名全市靠后。
三、對策建議
1.人社、農委和統計部門要緊密協作,針對全縣城鎮40戶、農村60戶記賬戶和輔助調查員進行記賬規范化培訓,消除記賬戶不想露富的思想,從而使記賬戶減少錯記、漏記現象。通過培訓、走訪、入戶等方法,提高記賬戶記賬能力,重視程度。相關部門還應對記賬戶所在社區、村適當進行政策和資金傾斜,從而使記賬戶積極性進一步提高。
2.人社部門要解決落實工資增長政策,加快培育就業增長點。一是改進和完善職工收入與經濟效益協調增長機制,完善企業工資指導線和最低工資制度,在提高效益的基礎上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離退休人員待遇。
二是大力支持返鄉創業,積極培育接續產業,緩解困難地區經濟發展和就業壓力。加快發展農村電商,建設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返鄉創業園區,培育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特色產業帶,以返鄉創業帶動就地就近就業。
三是鼓勵發展家政、養老、護理等生活性服務業,吸納更多中低技能勞動者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勞動者就業。不斷創造出新的就業崗位,為促進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四是大力發展就業容量大的第二、三產業,通過經濟發展帶動和擴大就業,努力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轉變就業觀念,鼓勵階段性就業、彈性就業和季節性就業,多渠道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農業部門要堅持把農民持續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核心,加快構建農民增收多元支撐體系,促進農民收入由主要依靠農業增產增收向收入來源多元化、多樣化轉變。
一是要持續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持續壯大主導特色產業沁州黃和晉汾高梁的種植,加快發展旱作節水農業、設施農業和生態農業,切實調整農業結構,走產業基地化、基地特色化、生產標準化、營銷品牌化發展路子,實現收入來源多元化、多樣化。
二是要穩定農民工資性收入。要加大農民工有組織輸轉力度,不斷拓寬勞務輸出渠道.進一步把勞務工作做實、做細、做深,努力提高公共服務質量,為勞動力及時就業提供數字化、精準化、實時化的就業服務。
三是擴大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要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的出讓、出租、抵押流轉。進一步盤活農村農機具、農業設施等資產,通過流轉、抵押、出租、入股等方式,挖掘農民財產性收入潛力,進一步拓寬財產收益渠道。
四是落實農民轉移性收入。認真落實種糧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確保各項強農惠農性財政補助不折不扣地落實到農民手中;進一步健全農村困難救助、醫療救助制度,全面形成廣覆蓋、?;?、多層次、可持續的普惠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確保農民轉移性收入持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