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思 陳薇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通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快速發展,其先導性地位也逐漸體現出來。而京津冀地區是打造我國首都經濟圈的戰略地區,其發展程度直接帶動著全國經濟的發展。隨著世界經濟逐漸一體化,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已是必然趨勢,流通產業在推動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京津冀 流通產業 協同發展
一、京津冀流通業發展現狀
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自然有著各方面的優勢,不僅在資源、資本,還是技術、人才等都處于領先地位。批發業和零售業是北京的第一大服務業,批發企業數量逐漸增加,商品銷售額平穩增長,流通規模也在穩步擴大,且近年來致力于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CBD,進一步帶動協同發展。電子商務應用領域逐漸擴大,帶動傳統流通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拉動北京經濟發展的新力量。但與電子商務配套的支持系統和法律建設仍需完善,傳統經營模式還占據主導地位。
天津由于前些年濱海新區的建設,政府各種優惠政策、人才引進政策和福利的扶持,港口的完善等讓天津產業逐漸突破傳統,向第三產業轉型。“十二五”期間天津流通業健康持續發展,流通規模擴大的同時,現代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打造15分鐘便民消費圈,商業網絡日趨完善。但隨之而來出現了很多問題,對傳統重工業的依賴仍然很大,結構性矛盾突顯,以大宗商品貿易為主,環境污染越發嚴重。天津環港口的位置建立了國際物流中心,貿易量逐漸增加,物流現代化發展,但與其他兩個地區的網絡布局并不緊密,只關注于自身獨立發展。天津與河北的港口分別擴建,造成資源的浪費。
河北省是為京津兩地提供原材料,水資源,礦產資源和農產品的供應商,所以城市的發展主要是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三產業發展慢。雖然河北擁有著先天的地理優勢,受京津地區經濟帶動,但嚴重缺乏自主創新意識和開放意識。要想承接北京和天津一些技術要求高的第三產業項目,缺乏必要的專業人才與科技,導致只能承接一些附加值低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唐山作為河北省發展速度較快的城市,資源優勢沒有輻射到其他城市,沒有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在京津地區流通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河北省大型商貿流通企業較少,自主品牌少且知名度低。對電子商務的投入力度弱,流通業局限在傳統的流通模式中,民營主體較分散,定位低,產品附加值低,缺乏必要的合作意識。
二、京津冀流通業發展規劃與建議
首先,北京作為發展最快的城市,集聚人才與科技創新能力,應發揮其獨特的輻射引領作用。在自身流通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應在人才與科技方面支持河北與天津,北京地區集聚大量的科研院所,更應在大范圍內分散與合理配置,資源共享,互通有無,帶動津冀地區市場主體活躍。
其次,天津雖然有國家政策的扶持,但不能一味單純被動的依靠國家,應積極引進人才技術,完善流通體系,讓流通產業向現代化綜合發展。
河北省要想打破傳統流通業向現代化智能化發展,一是要改變固有的思維,增加對外開放的意識。充分利用唐山的港口資源,擴大對外貿易的規模,吸引外資,引進高新技術,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二是要積極承接京津地區轉移的產業,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并推陳出新,將產業進一步轉型升級。三是要促進大型企業進行體制變革,在物流配送環節,流通效率和成本中加大投入,主動適應現代化電子商務的發展,可推出自己的APP,讓消費者進行網上瀏覽商品與折扣的告知等。最后,充分利用河北省要素稟賦,整合自身的資源,在重工業占主導地位的同時,更要不斷吸引京津地區的各種行業人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將過剩的北京人口引進河北,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并積極發展科技,才能承接北京和天津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
京津冀協同發展離不開流通一體化,物流標準化是實現流通一體化的核心。首先需要對流通業的發展做出詳細的藍圖,并以此為基礎規定出物流系統內部的標準。從生產到分配再到消費的一系列物流流通過程,都要有嚴格但又不失靈活的標準。要制定出技術標準,對流通過程中需要的機械設施,專門工具提出要求;制定嚴格的工作標準,保證各環節的流暢性;物流標準也要注意國際化趨勢,分別制定國內外標準。政府部門對物流的管理需引起重視,保證物流的順暢銜接和物流體系各部門的合作。
京津冀協同發展離不開三地之間政府部門的緊密聯系,只有頂層人員的正確引導,才能更快促進三地流通業的互通有無。政府應根據三個地區的資源稟賦與劣勢,合理配置與規劃流通產業的發展,建立流通利益共享與補償機制,加強三地的合作。北京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還是科技等方面遠遠領先于其他兩個地區,很多產業將會被天津和河北所承接,例如一些較低端的批發市場,零售業等,但一味地承接北京的產業技術與服務并不能實現兩地區長遠的發展,自身的資源當地的情況是否能與這些產業相適應,如何實現承接之后的技術創新與產業的優化升級將是天津與河北地區要處理與面對的關鍵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妥善的解決,那么產業的轉移將會很快的銷聲匿跡,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與財力。
流通壁壘和行政方面的限制也是阻礙。政府實行對地方的企業保護,讓流通環節缺乏連貫性。所以在稅收、海關、交通運輸等方面放寬政策,消除壁壘,政府應交給市場去調節,簡政放權,降低流通的成本,才能實現三地流通業有序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