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楷若
摘要:2011年,太平洋安泰保險有限公司更名為建信人壽,是交銀康聯人壽之后中國第二家正式掛牌的銀行系保險公司。作為銀行系保險公司,銀保渠道是公司天然的主渠道。自從建行成為控股股東之后,倚重銀保渠道、加快網點布局,長期以來建信人壽的渠道戰略路徑相當明晰。2013年,保監會發布《中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整體框架》,逐步引導保險償付能力評價體系由規模導向向風險導向轉變,對以建信人壽為代表的銀行系保險公司產品結構的保障性轉型提供了極為有效的激勵。
關鍵詞:建信人壽 中短存續期 退保率
隨著近年來監管的密集出臺引導行業回歸保障,以及對中短存續期產品的嚴格限制,經歷了2011年-2016年保費收入環比增長80.95%、357.98%、19.50%、126.61%、29.19%的高速增長期,建信人壽正在積極謀求產品結構轉型,持續探尋“保險姓保”、提升公司產品價值的路徑。
建信人壽開發的個險產品除傳統壽險、健康險、意外傷害險、年金保險外,還包括分紅險、萬能險、投連險三類新型壽險產品。其中中短存續期產品多以這三類新型壽險產品的形態存在。它們由于具有較強的儲蓄性,能夠在傳統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的情況下,填補客戶的短期理財需求,在建信人壽等銀行系保險公司中受到廣泛歡迎。
對于具有現金價值的人身險產品,保險公司通常會設立一個均衡保費,每期所繳納保費為定額。持有保單早期扣除核保等的費用,由于通常保單持有人風險發生的概率較小,均衡保費大于風險保費,多余的部分便會作為儲蓄保費在投保人賬戶中儲蓄生息。隨著年份的后移,保單持有人風險發生的概率逐漸增大,最終風險保費大于均衡保費,用于累積生息的儲蓄本金便不再增加。
中短存續期產品是現金價值產品中較為極端的產品,它要求前4個保單年度中任一保單年度末保單現金價值與累計生存保險金之和超過累計所繳保費,且預期該產品60%以上的保單存續時間不滿5年。由于這類產品具有高現金價值高儲蓄性,也就是說保單持有人初期就繳納高保費(銀行保險公司中躉交模式占比相對來說會更大),風險發生時的賠付金額與已繳納保費之間的比值縮小,因此保單的保障性就會較弱;在投保人保單賬戶中更多的是現金流時間價值的累積,扣除現金流機會成本之外,投保人可以額外獲利。而存續期限較短意味著其退保率高,當其他理財產品收益率高于這類保險產品時,保單持有者蒙受損失,傾向于申請退保,保險公司可能面臨的退保風險將大大增加。
根據建信人壽2010年-2016年三類新型保險總保費占個險總保費收入的變動情況分析,可以發現2010年-2012年新型保險產品占比由24%急速增長到89%,自2013年《中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整體框架》頒布后即有下降態勢,隨著2014年保監會發布了《中國保監會關于規范高現金價值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和《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報告編報規則——問題解答第20號:高現金價值產品最低資本》,這一比值急遽降至14%,隨后兩年該占比雖有一定回升但總體上穩定在一個較低值。由此可見,償二代系列監管政策的出臺對建信人壽產品結構由新型理財屬性保險產品向傳統保障性產品為主打的轉型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
那么償二代是通過怎樣的機制促使壽險公司產品結構轉型的呢?總的來說,償二代通過影響不同險種的資本要求來調整壽險公司的產品偏好。對于傳統壽險來說,通常在保單前幾個年度,最優估計準備金加風險邊際為負值,從而增加傳統壽險對應的實際資本。因此,傳統壽險的資本要求較低。
對分紅險而言,償二代下分紅險預定利率越高,保險公司的投資壓力就越大,而投資回報較高的資產需要計提更高的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最低資本,因此壽險公司傾向于降低分紅險產品規模。至于萬能險產品,它們一般匹配較多的另類資產,由于另類資產風險因子較高,保險公司可能會降低此類資產的配置動力,最終抑制萬能險產品規模擴大。然而,與前面二者不同的是,由于償二代下投連險獨立賬戶資產和獨立賬戶負債由保單持有人自行承擔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因此保險公司不計提投連險中兩種風險所對應的最低資本。然而雖然償二代給予了投連險監管上的優勢,建信人壽銷售的新型保險絕大部分都是分紅險,萬能險和投連險占比(均小于0.1%)相比之下微乎其微。與上文分析也有所不同,2013年來建信人壽投連險的保費規模不增反降。
實際上,建信人壽稱得上是投連險業務規模較大的保險公司,但由于國內投連險起步較晚,其占比一直較低,另外,2016年9月保監會《關于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精算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將投連險也納入中短存續期保險的范圍,這徹底斷絕了建信人壽在中短存續期產品新政影響之下,借助投連險來沖擊市場規模的想法。
若僅根據建信人壽新壽險產品占比估計,建信人壽退保率應當與新型壽險占比變動成正相關,而根據2010年-2016年建信人壽年度財務報表披露數據,按照公式
計算得各年退保率,發現各年退保率與新型壽險占比無明顯正相關,甚至自2013年償二代監管文件首次出臺以來,建信人壽退保率比以往呈倍增長,2015年達到峰值27.56%。是什么造成這種現象的產生呢?
其一,產品結構對退保率的影響具有滯后性。2012年,建信人壽新壽險業務保費收入占比達到峰值,也就是說當年新承保的新壽險業務達到一個高點。根據新型壽險產品持有周期,相對于傳統險種,一些具高現金價值屬性的新型壽險保單一年后的價值遠高于所繳保費,因此投保人通常情況下購買保險當年即退保可能性相對而言不大,在購買保險之后的二至三年退保可能性將有極大增長。對照兩張圖像,新型壽險業務占比波峰在2012年-2013年,而退保率的波峰在2015年,因此退保率與產品結構的不一致變動可以得到合理解釋。
其二,壽險產品繳費方式同樣對退保率有較大影響。以退保率的峰值2015年的繳費方式數據解釋,截至2015年12月建信人壽新單規模保費同比增長約70%,而新單期繳保費同比增長不足5%,也就是說2015年建信人壽新單保費的繳費方式以躉交為主。這可以解釋為,建信人壽為在短期內迅速擴張保費,通過銀保渠道以躉繳方式銷售了大量高現價保單。上文已經解釋過,高現價保單一年后的價值將有較大增加,因此保單持有者傾向于購買保單一年以后退保賺取現金價值。由于躉繳方式相當于為保險賬戶投入更多的本金,短期內賺取的本息和與即將到期保單所含價值之差更大,那么躉繳方式購買保單的保單持有人退保的可能性就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