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東
摘要:金融科技主要是通過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等對傳統金融進行滲透、改造與革新甚至顛覆。為了保障金融安全,本文概述了金融科技,闡述了金融科技的主要類別及其監管要求,探討分析了金融科技對金融監管的影響及其建議。
關鍵詞:金融科技 類別 監管要求 影響 建議
金融科技的興起對金融監管體系的影響十分深遠,現有監管框架以及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行動可能難以適應金融科技對監管的要求,難以有效防控金融科技引致的技術、金融和法律等多層面的風險。以下就金融科技對金融監管的影響及其建議進行探討。
一、金融科技的概述
目前對于金融科技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尚無統一規范的定義,各國討論的“金融科技”的涵蓋范圍并不完全相同。在國際層面,金融穩定理事會2016年對“金融科技”進行了初步定義,即金融技術方面帶來的創新,它在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等方面都能創新,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響。在各國層面,目前已有部分國家或地區對金融科技進行了官方定義,例如在中國臺灣,金融科技業整體上被認定為“金融相關事業”,具體定義為利用咨詢或網絡科技,為金融機構提供支持性信息數據服務,以及效率或安全性提升服務等創新金融服務的行業。
二、
金融科技的主要類別及其監管要求
移動支付和互聯網及其監管要求,能極大程度的提供便利以及支付效率,促進了金融體系的服務工程,同時帶動了金融體系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效率。然而第三方支付依然要依靠銀行體系,包括資金的結算和客戶的獲得。因此盡管在體驗和客戶服務中,通過“移動互聯技術+小額支付”的結算,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但兩者的關系又是互相依附,對現有金融體系的影響不容小覷。
監管要求:重點在于客戶保護、反洗錢和反恐融資、資金和網絡的安全性等,各國現有關于支付環節的金融監管要求大多適用。
(一)網絡融資及其監管要求
網絡融資中的以眾籌和P2P為代表,基本都是定位于小額消費借貸和小額股權融資,有的是對金融服務空白有填補,有的則是在客戶風險和信用評審上有獨特的創新模式。其能實現僅限于小額和消費信貸領域的可持續發展的網絡融資模式,假如對于大型項目的融資和線下融資,則相對于商業銀行的融資優勢就不明顯。其主要是對現有金融體系的一個重要補充,同時傳統金融業在社會資源配置上是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監管要求:現行對于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基本要求多數適用,然而因為各國的信用中介和信息中介只分,又或者是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之分,所以監管的要求不盡相同,但金融風險監管和風險管理,及行為監管和功能監管的原則是可以運用的。
(二)智能金融理財服務及其監管要求
其主要是指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提供財富管理的咨詢、顧問等服務,智能機器人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但該領域仍屬小眾,并且由于金融市場和產品較為復雜,因此目前其還不能對現有金融管理模式形成較大沖擊。
監管要求:目前,在歐美國家對現有的這類金融理財咨詢公司實施的是同樣的監管標準,在金融消費者保護和產品信息披露方面顯得尤為顯著。
(三)區塊鏈技術及其監管要求
目前普遍認為,區塊鏈技術屬于根本性、顛覆性的技術,具有的特征有分布式、時間戳、免信任、加密和智能合約等。
該技術一旦在金融領域全面采用,則可能會徹底改變現有金融體系結構和基礎設施,該技術已受到各國監管當局和金融機構高度關注。
監管要求:面對區塊鏈技術的監管,全球主要金融機構和交易所已經開始積極布局,其內容包括組建聯盟制訂行業標準和攜手金融科技公司發展核心業務區塊鏈應用等。
三、金融科技對金融監管的影響分析
(一)金融科技監管欠缺一個統一的標準,目前各國根據金融科技的創新性和成熟度的不同,采用網絡融資和電子貨幣監管等,在一些金融科技類別中,對于支付的監管已經相對成熟,然而有些技術還處于摸索階段。因各國的監管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所以監管也欠缺統一的標準。
(二)金融科技跨境監管合作應對不足。目前傳統金融業已開始逐步受到金融科技業的無國界競爭,但對于金融科技的跨境監管合作安排卻明顯滯后于跨境展業步伐。以螞蟻金服為例,其國際化步伐日益加快,支付已覆蓋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已在印度投資支付公司,在韓國的合資互聯網銀行已獲批籌建。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已經有一系列母國和東道國監管當局合作的機制化安排,包括在信息共享、跨境檢查、持續協調、處置計劃等方面東道國監管當局和母國都已經展開了溝通合作。其中有一些金融科技業已經在開展跨境經營,不管是在消費者保護還是監管方面,暫時還沒有機制化的安排。就目前來說,部分公司正在進行全球化的擴張,對待已經出現的龐大的金融科技公司。未來必然需要對全球或國內“系統重要性”金融科技進行聯合評估,并在評估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監管應對。
四、加強金融科技監管的建議
(一)明確金融科技監管的職責范圍
無論如何定義金融科技,根據業務本質,對其中的金融活動實施監管,已是一個國際共識。中國人民銀行今年成立了金融科技(FinTech)委員會,其目的旨在加強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規劃和統籌協調。并且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要求金融科技創新必須遵循現有金融監管基本原則,以確保標準的一致性。在金融科技發展的最初階段,即要對監管職責有非常清晰明確的界定。如何對金融科技實施準確的分類,是否對其中的股權和債權融資分別按不同辦法實施監管,如何在中央和地方、央行和監管當局之間劃分監管職責,這些問題在各國的解決必然有所差異,其核心在于明確金融科技監管的職責范圍。
(二)加速推進合作
國際金融穩定理事會2016年將金融科技納入其議程之后,下屬的銀行、證券和保險等行業委員會紛紛加速推進在這一領域的工作進程。未來預計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CBS、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以及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IAIS等行業監管國際委員會將發布進一步的金融科技評估報告,屆時會根據針對現行國際監管框架以及指引中是否存在與市場發展相沖突的內容,屆時各委員會將作出相應的判斷。
(三)加強金融科技監管未來走向的分析
金融科技監管的未來走向,需要認識到目前的監管理念和法規框架所面臨的根本性挑戰。具體表現為:
1.在監管理念房間,就目前柵欄式雖然可以把商業銀行和網絡借貸區分開,避免風險傳播,但現階段以金融市場跨行業的突飛猛進,在加上服務的多元化,恐怕很難再用此種方式避免風險以及防范風險,所以跨行業的監管如何實現任重道遠。
2.監管能力方面。如何運用金融科技來提高監管效能,如何培育和發展監管科技,以大數據為例,傳統金融機構積累并持續產生海量數據,大數據分析的工具紛繁復雜,監管部門運用數據分析輔助監管的意愿和能力有待提升。
3.監管路徑方面。當前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監管路徑,并且當前金融體系中的規模和關聯性以及壟斷租金等不斷強化當前體系,然而固有的格局是否阻礙了效率提升,所以增加新的監管路徑勢在必行,關注新的金融企業,更好發揮技術和市場的創新動力,更好的提升和保持現有的監管目標。
4.監管規則方面:例如是否需要調整一些核心業務的外包,如何堅持數據本地化,是不是有新的體現方式,市場上已經有許多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幫助傳統金融機構流程外部化,并且使用架在云端的平臺幫助金融機構提升中后臺流程的績效和效率。而區域公共云中心正在為區內多個國家提供數據服務。
五、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金融科技主要包括互聯網和移動支付、網絡融資、智能金融理財服務以及區塊鏈技術等部分。并且不同部分在技術和商業模式成熟程度、對于現有金融體系的影響程度完全不同,因此監管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為了保障金融安全,探討分析金融科技對金融監管的影響及其建議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