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 強
在經濟不斷發展的新形勢下,職工隊伍素質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之間的競爭結果。人力資源管理作為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深刻影響著企業適應市場經濟變化以及挖掘人力資源潛力的效果,因而成為企業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1.人才資源開發機制不健全。當前,企業在管理上逐漸與現代企業制度接軌,但仍然存在企業干部管理體制,由此,人才開發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的創新性受到了限制,人才流失現象頻頻發生。比如,在招聘職工時,重視學歷文憑而輕視實操經驗;重視員工眼下的工作適應性,而輕視長遠的人才培養戰略;重視管理與服從,而輕視人才開發;等等,這些現象體現出計劃經濟模式的負面影響。可見,企業應當將干部管理制度與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這兩個概念區分開來。
2.人才流動機制不健全。企業內部存在行政級別,人才流動難度很大,很多人才都被限定在二級單位里,難以施展自己的抱負與才華。與此同時,人才引進機制不完善,使得企業在近幾年的減員增效改革中,不僅沒有招到實用型的人才,還失去了許多技術骨干職工。復合型人才缺失,必然會影響企業的快速發展。
3.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落后。企業中缺少系統性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企業內部還沒有完成從傳統人事管理向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轉變。開展工作時,更多的是行政命令、政策條文式治理,“以人為本”無從體現。另一方面,企業對勞動力資源的戰略性開發與管理重視度不足,往往只重視生產經營中物質資源的配置管控,所以,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難以真正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
4.培養機制不健全。很多企業都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的崗前以及中、長期教育培訓計劃,因而無法充分利用培訓這一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手段,來實現有效配置和開發人才。現在,企業在培訓方面所做的工作,效果并不明顯,比如,引進裝置的設計能力長期不達標、培訓活動組織不到位等。除此之外,一些企業的培訓組織活動是由業務部門接管,與人事部門相分離,培訓的內容也只是限于本崗位的技術操作,這不利于企業人才的培養。
5.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雖然企業擁有各自的激勵機制,但機制實施的效果卻參差不齊。很多企業中,激勵機制與人的客觀需求相脫離,不重視個體的特殊需要,或者只注重物質獎勵而忽視對職工的精神激勵。可見,激勵方式單一,不能夠充分調動起職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容易造成高素質人才流失,進而無法為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提供保障力。
1.強化人力資源的規劃管理。企業要在自身發展戰略以及預測未來經濟環境的基礎上,調整好人力資源的供給與需求,據此,規劃出人力資源的維持、開發和利用制度,以提升人力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在開展具體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時,應當做好科學規范的工作分析,保證能夠詳細描述每一個崗位的設置原則、崗位對職工的知識及技能要求、崗位責任等,進而明確崗位任用標準、職工績效評估以及獎懲標準,由此實現人盡其用的企業環境。
2.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人才就是競爭力,企業應當依據這一理念,注重職工素質的提高與價值的實現,努力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企業要充分尊重和保護人才,以增強職工的歸屬感與奉獻精神。與此同時,企業應當加強人力資源部門的建設,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給予必要的支持,真正把人才定位為企業內部最具活力與潛力的資源,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源動力。
3.加強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企業要把教育培訓工作定位在企業長遠發展需求之上,努力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職工教育培訓機制,創建一個涵蓋每一位職工的培訓網絡。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崗前培訓和技能培訓。第一,崗前培訓的期限設定為三個月至半年,要求員工在就職之前掌握相關的業務知識、技能、操作規范、責任承擔、企業文化等,考試合格者才可以上崗。第二,將技能培訓作為企業培訓工作的重點,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切實提高職工的技能水與和綜合素質,促使職工邊干邊學。
4.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第一,合理配置人力。企業根據各個崗位的需求和職工特點,堅持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的原則,為崗位配置合適的職工,為有才能的人提供發展機會。第二,科學設計薪資激勵機制。企業要結合勞動量、效益、兼顧大局等原則,實施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構建激勵與績效考評機制。通過考核,獎勵先進、懲罰落后,從而激發職工的積極性,促使他們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企業有必要建立一個多層次、多形式的人力資源評價整合系統,評價的內容包括工作數量、質量、成本等多個概念;可以采用崗位績效指數化法,以實現各崗位績效考核之間的可比性。
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的發展戰略、組織設置以及企業文化息息相關。企業的人力資源,涵蓋了企業在職職工、需要由油田解決的油田子弟就業人員、國家計劃分配的畢業生及退伍人員等等。對這些人群的管理,要在數量和質量上達到最優。人力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本,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企業價值觀,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人才開發與管理機制,才能夠營造出良好的企業環境,為企業的高效發展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