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春龍 編輯/青鳥
小梅是一個剛畢業的女大學生,可最近胸部不明原因地漲奶、溢乳,這讓沒結婚、沒生育的她感到焦慮,更讓她不解的是,最近就連例假也停了。來醫院檢查,醫生告訴她:“你患了閉經泌乳綜合征,應該查查是否長了垂體瘤!”
垂體瘤是發生在垂體上的良性腫瘤,是顱內最常見的腫瘤之一。
正常人群隨機MRI檢查時垂體腺瘤發現率為10%~38.5% (平均22.5%),這意味著每5個人里面就有1個人患有垂體瘤。
近年來,垂體瘤的發病率或者說發現率越來越高,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現代醫學的發展,CT以及磁共振檢查的普及,使得垂體腺瘤患者能早期發現,所以發病率明顯增加。
垂體瘤的好發人群為青壯年,它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激素分泌紊亂,引起相關的癥狀;二是腫瘤長大后壓迫鄰近組織引起的相應癥狀,最常見的就是壓迫視神經,引起視力下降、視野缺損,甚至失明等。垂體瘤對患者的生長、發育、勞動能力、生育功能都可造成嚴重損害,并引起一系列社會心理影響。
臨床上根據腫瘤分泌生理激素的不同,往往將垂體瘤分為功能性腺瘤和無功能性腺瘤兩大類。而最常見的功能性垂體腺瘤又分為泌乳素腺瘤、生長激素腺瘤、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腺瘤、促甲狀腺激素腺瘤、促性腺激素腺瘤及混合性垂體腺瘤。

患泌乳素垂體腺瘤的女性主要表現為閉經、溢乳、不孕。小梅患的就是這個類型的垂體瘤。患泌乳素垂體腺瘤的男性則表現為性欲減退、陽痿、乳腺增生、毛發稀疏、精子數目減少等。
患生長激素腺瘤的未成年患者表現為生長過速,甚至發育成巨人;成人則表現為肢端肥大癥(面容改變、手指腳趾變粗),伴皮膚粗糙、全身乏力、關節酸痛、性功能減退等癥狀。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腺瘤在臨床則表現為身體向心性肥胖、滿月臉、水牛背、腹部大腿部皮膚有紫紋、體毛增多等。
垂體瘤應該進行個體化的系統治療,即針對不同的垂體瘤類型、腫瘤大小、激素水平、年齡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治療手段,包括內科保守治療、手術治療、伽瑪刀治療、普通放射治療,或以上兩種、三種治療方法結合運用等,并進行長期的隨訪、監測,適時地調整藥物用量和治療方案,一般均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大部分體積較小的泌乳素腺瘤患者可以采用內科保守治療。通過吃藥就能讓激素的異常分泌得到抑制,服藥一段時間后相應的癥狀也會明顯緩解;注射生長抑素類藥物也有利于控制生長激素腺瘤的生長。對于其他暫時沒有敏感藥物治療的垂體瘤類型或者腫瘤體積較大、占位效應明顯的垂體瘤患者則適宜外科手術治療。
垂體瘤的手術治療方法歷經傳統開顱手術、經鼻腔顯微鏡切除術,發展到現在的神經內鏡下經鼻微創切除術。經鼻微創切除術不用人為地“開鑿”一條手術通道,而是利用內鏡優勢和鼻腔的自然通道,為醫生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手術視野和更大的操作角度。
神經內鏡的良好照明可使術者近距離的觀察手術區域。
傳統顯微鏡手術時,只能“隔岸瞭望”,存在許多觀察的死角,手術更多依賴醫生的手感。而神經內鏡由于可以“深入敵后”直接觀察手術區域,其獨有的類似“魚眼”的廣角視野,使腫瘤特征纖毫畢現,隱藏在角落里的腫瘤也能原形畢露,從而保證了腫瘤切除得徹底、微創和安全。
由于不需用鼻窺器來擴張鼻腔,因此這種手術操作的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大大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最大限度地降低住院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