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憲 編輯/丙丁
說服裝平常,是因為人人都要穿著它,誰也不會太在意。說服裝不平常,是因為在一些公開或特殊場合中穿著服裝不可太隨意,否則穿著者可能會成為“眾矢之的”。這不,2018年2月9日在韓國平昌開幕的第23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有關服裝的話題便出現了兩次。
2月11日,平昌江陵冰上運動場舉行的冰上雙人舞蹈項目比賽正在進行。一對韓國選手上場后,女選手上衣后面固定部位在比賽進行中突然脫散,導致身體后背部位大面積裸露,盡管當時選手保持了高度的專業性和職業精神繼續進行比賽,但這一狀況的出現還是干擾了比賽進程,嚴重影響了選手動作的正常發揮,也讓現場觀眾顯得十分尷尬,事后成為媒體關注和議論的焦點。

▲冰舞比賽服裝出現狀況

從回放的現場畫面看,那位韓國女選手所穿紅色比賽服上衣款式設計本身就比較短小與緊身,后背部位僅有一粒系扣,而那一粒系扣便成為蔽護身體的關鍵所在。她在比賽中因為自己動作幅度大,導致系扣突然崩開,才出現上衣脫散、后背裸露的情況發生。看得出,當時那位同場競技男選手的確很著急,他既想完美地完成自己的動作,又想為女選手做些遮掩,從而表現有些緊張與局促……因為衣服后背部位脫散的原因,兩人此后很多動作都沒有辦法按照預定的標準去完成,比賽效果因此變得很一般,最后總成績為51.79分,僅列第九位,遠未達到其最高水平。顯然,這是因為比賽之前服裝款式設計不周全、準備不細致所造成的。

▲冰舞比賽正常情況
冰上舞蹈比賽項目主要體現力與美,展現動作造型與人體線條的流暢性,實現運動與藝術在韻律上的完美結合,具有表演性強的特點。所以,冰上舞蹈項目選手們上場比賽的服裝本身就要求穿著合體,顯得干練與簡約,不帶任何拖沓、累贅之物,而且要求其所用材料質地輕薄、妥帖,同時又要具備堅牢性和庇護性強的功能,而一些縫拼和固定部位更需作加固性處理,防止選手在比賽中因自身動作過猛,或因同伴配合時的拉拽、抱擁等動作,造成服裝出現異常狀況。從專業角度分析,此件出問題的服裝在設計上本身就存在缺陷,僅用一道系扣承擔蔽體之功效,風險的確較大。得出的教訓是:服裝款式設計首先應當完善,要多增加開合部位的固定系扣;其次,不論是平時訓練或上場比賽之后,都應該對選手所穿著的服裝進行檢查與維護,消除磨損隱患,避免下次使用時出現破損或脫散現象發生。由此可見,運動員服裝款式風險評估、質量監控與維護保養,是一項十分嚴肅和重要的工作,它涉及維護穿著者尊嚴和尊重觀眾的問題,的確馬虎不得。
此事引出的話題便是人們在日常穿著服裝的時候,一定不要忽略它本身的堅牢和蔽體功能,不論是款式設計的適體性(不可過于緊身)和可靠性,還是材料質地、一些關鍵縫拼部位的牢固性問題,都應加以重視,以避免在公眾場合發生脫散現象,出現身體私密部位暴露在外、有礙觀瞻的尷尬。
2月14日,平昌冬奧會開幕第五天。坊間傳來一則消息,有媒體報道一些國家運動隊向組委會提出申訴,緣由是英國的鋼架雪車比賽選手使用了一種運用了“空氣動力學”原理的高科技服裝,有借助特殊裝備大幅度提高比賽成績之嫌,違背了“公平正當競賽”的奧林匹克體育精神。
鋼架雪車項目是一項依靠控制力和速度取勝的運動項目。鋼架雪車又稱無舵雪車、俯式冰撬,是在傳統雪車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一種新的運動項目,該比賽項目最早出現于1928年瑞士圣莫里茨第2屆冬奧會,起初僅為男子比賽項目,2002年美國鹽湖城冬奧會又增加了女子比賽項目。鋼架雪車比賽時需在特制的、有一些彎道組成的賽道內運行,出發時選手必須用力將雪車推向前方,加速之后采取頭朝前腳在后、俯身趴在車上的姿勢迅速登上雪車,借助推力與慣性向前奮力沖刺,而當選手與雪車同時沖過終點線后,以時間長短決定名次,用時最短的選手將會獲得第一名。顯然,除了運用技巧駕馭好雪車之外,如何減少空氣阻力影響成為鋼架雪車比賽時取得好成績的關鍵所在。

▲鋼架雪車比賽形態
所謂“空氣動力學”是力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最初主要用于研究飛行器或其他物體在同空氣或其他氣體作相對運動情況下的受力特性、氣體的流動規律和伴隨發生的物理化學變化,從而便于設計師及建造者選擇適當的材料和造型,確保物體運動時牢固性和抗阻性能達到最佳狀態。世界上第一個用于空氣動力學研究的實驗裝置——風洞,就是由英國人韋納姆在1871年建成的,可見英國在這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在體育運動方面,運用“空氣動力學”原理改進裝備,確實對提高運動和比賽成績有所幫助,比如跑步、游泳運動員穿著的緊身運動服、自行車運動員佩戴特殊造型的頭盔等。據說英國自行車運動競賽成績的大幅提高便與使用和“空氣動力學”原理設計制作的高科技服裝有關,先前已經引起一些國家的非議。
依據一以貫之的費厄潑賴(Fairplay)奧林匹克體育精神,比賽應該是光明正大的,選手們應該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依靠自身的能力而不是依靠某些外力優勢去進行相互之間的較量,以體現出“公平競爭”的原則。此次,在平昌冬奧會鋼架雪車比賽項目上,僅有英國選手獨享“空氣動力學”高科技比賽服裝帶來的優勢,顯然有悖奧林匹克體育精神,引起其他國家的抗議也在情理之中。其實,這個問題在體育界先前也發生過。2009年,國際游泳聯合會就曾在意大利的羅馬宣布:為了凈化體育比賽,體現公平競爭原則,改變游泳比賽中“依賴高科技”頻破世界紀錄的非正常現象,國際泳聯經過討論,并以投票方式決定,從2010年起,禁止穿著被一些人比喻為“衣架上的興奮劑”的高科技泳衣參加國際比賽。國際泳聯首席執行官馬庫勒斯庫在當年7月24日舉行的發布會上介紹了規則修改的方向:“泳衣的材料必須是紡織物,泳衣款式造型也只能是覆蓋軀干的短泳衣。”此后,在所有國際比賽當中,泳衣材料都回歸、統一到傳統的紡織物,且款式設計也固定到僅覆蓋軀干,不包覆四肢的形態。


此次平昌冬奧會高科技介入強化比賽服裝特殊功能引起的爭議,雖然至截稿尚未有明確的結論,但引出的話題卻告訴人們:類似所謂的“高科技”比賽服裝產品,不能因個別國家擁有、在穿著使用時太隨心所欲,而需考慮使用范圍的廣泛性和與競爭對手的同一性,應該有相應的規則加以約束,確保不違背“公平競賽”的體育職業精神和道德規范。就像隱身衣如果真的發明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以隨便亂用的道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