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浩明 編輯/易可
第三個“要”,是要中線投資。不要過于追求短期收益,一般來說,由于年齡關系,老年人理財,在時間安排上不會選擇期限太長的品種,但還是要盡可能地進行中線投資,也不能把投資期限定得太短。這是因為,在通常情況下,任何一種理財產品,它的收益總是與時間成正比的,要想獲取較好的收益,就必須做較長時間的投資。當然,市場往往又運行得不那么穩定,收益的顯現也未必一定是以直線方式呈現出來,有的時候會一下子體現得比較高,有的時候又會突然陷入低谷。有人熱衷于抓取這種急劇變化中的機會,也就是獲取短線機會。應該說,如果能夠有,當然是好事,但這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更多的時候是想抓而抓不住,甚至是抓反了。對于年紀較輕的人來說,遇到短線機會的失敗,過后可以重新開始,因為能夠承擔機會成本,以后還可以從頭再來。但對于老年人而言,剩下的時間比年輕人要短,因此失敗所帶來的損失,未必有把握能夠彌補。相反,對于中線投資來說,雖然一段時間內的收益比較有限,但風險比較小,而經過一個時期的積累,還是有望獲得較好的收益。所以,老年人理財,要多考慮中線投資,記住“慢就是快”的辯證法。
最后一個“要”,是要組合投資。我們說理財作為一種投資行為,其涉及的內容是很多的,僅從證券市場來說,就包括股票、債券、基金、貴金屬、期貨、期權等。當然,對于大多數老年人來說,主要還是關注股票、債券、基金,在這里要強調組合投資,也就是不同產品都要有一些,這樣做的目的是能夠平滑風險,同時爭取相對較好的收益。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應該逐步加大債券(含銀行貨幣類理財產品)的比例,降低股票的比例。把資金押在單一品種上,一旦出現閃失,那是很難承擔的。
說了“四要”,下面再簡單說說“三不要”。
一是不要迷信高收益。現在經常會有人向老年人推薦理財產品,保證收益動輒15%,有的甚至更高,看上去的確很有誘惑力,其實,一來我們國家是不允許理財產品保證收益的,二來在目前市場條件下,正常經營的企業也是不可能持續地取得如此高的收益,這種產品,大都屬于“龐氏騙局”。對此,投資者要擦亮眼睛。一些老年人想得比較簡單,總以為人家能給出高收益總是好的,豈知你期待的是高收益,而人家則覬覦的是你的本金。


二是不要道聽途說。有的老年人圖簡單,不愿意花時間去分析、比較各種理財產品的狀況,習慣于道聽途說,根據小道消息來投資,這種狀況在股市中尤其多見。結果,聽來的消息往往都是錯的,這倒未必一定都是傳播消息的人在害你,而是現在的市場,早已經不是什么消息市了,其內涵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理財,特別是投資股票,一定要好好分析市場的政策面以及公司的基本面,聽某人介紹,自己不作研究就下手,通常都是賠錢了卻不知道是怎么賠的。老年人時間相對比較多,在分析股票上,應該好好花點時間去研究。
三是不要盲目攀比。有些老年人在進行理財活動時,喜歡和別人攀比,在某種角度來說,這似乎沒有什么錯。因為只有反復比較,才能夠找出差距,激勵前進。但問題是,由于各人的投資偏好、風險承受能力以及決策效率不盡相同,加上所遇到的投資機遇也不一致,因此在理財效果上,總是會有一定差距的。對這樣的差距,還是要坦然面對,而不是非得以此為標準來追趕。理財是一種需要耐心和智慧的行為,在這里不需要太多的勇敢,對于老年人來說,投資應該心平氣和,不以攀比心理來主導自己的操作,客觀面對所遇到的各種實際情況,理性地予以處置。
話說回來,老年人理財,與其他年齡段人士理財,在大的原則上其實也是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年齡關系,需要更加穩健,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堅持中線投資,以多元化的理財來實現具有安全邊際的收益。而以上所總結的“四要三不要”,只是一些概念性的東西,難免掛一漏萬,僅供廣大老年朋友在理財時作為一個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