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可 編輯/公子
長期以來,有一種說法為“跑步百利唯傷膝蓋”。那么經常跑步是否容易導致關節炎呢?這一直存在爭議。
前不久,國際上久負盛名的醫學權威期刊美國《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了三種不同方式對關節炎發生的影響:競技跑步者的關節炎發生率為13.3%;久坐少動人群的關節炎發生率為10.2%;而健身跑步者的關節炎發生率僅為3.5%。可見,過量和高強度的跑步可能會引發關節問題最嚴重,不過這主要發生在以競技為目的的少數人群中,而對于普通健身跑步的人來說,跑步是有利于關節健康的。
很多人認為,跑步健身或多或少對膝關節有損傷,索性不運動,減少關節軟骨磨損,以為這樣就能保護關節。有資深運動損傷科醫生認為,這實際上是個誤區。打個比方,汽車停在車庫里不開,并不是對車子的愛護。要經常使用它,如果長久不用,車子反而容易生銹。人體的關節也是一樣,經常運動,讓關節軟骨經常受到適當的刺激,促進新陳代謝,這樣關節滑液才能在關節內到處流動,起到潤滑和提供營養的作用。相反,如果長期不運動或者很少運動,關節內的滑液無法充分流動,起不了潤滑劑的作用,而且關節周圍的肌肉組織會日漸萎縮。久而久之,關節就失去了保護,關節損傷的幾率反而會增高。

關節炎由多種因素引起,排除免疫系統和其他不明原因引起的關節炎(例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關節炎、絨毛結節性滑膜炎等),大多數是與運動有密切相關。平時不運動的人突然做強度比較大運動,或者猛地用力搬重物,骨骼、肌肉、韌帶、軟骨等結構的協調性和穩定性可能不夠,往往容易造成運動損傷。經常鍛煉的人,只要不過度,對關節的血運、軟骨、韌帶和肌腱的營養都有幫助,相比較而言,關節損傷和關節炎的概率可能會低一點。
不少人跑步后膝蓋疼痛,其實是平時鍛煉太少,偶爾跑一跑,髕骨(即膝蓋骨)壓力過大,造成一定的酸脹和疼痛。每個人膝關節的骨骼強度、肌肉力量、體重、下肢力線、髕骨高度等情況都不一樣,所以對運動強度的耐受能力也不一樣,超過自己能承受的負荷就容易造成膝關節損傷。
1.被動跑步
和室外跑相比,跑步機屬于“被動跑步”,不容易控制蹬地時的膝關節狀態,損傷的可能性更大。在跑步機上跑步,頻率和步伐都固定了,自己難以主動掌握好節奏,關節始終處在屈曲狀態的緊張狀態下,膝蓋承受的壓力非常大,很易受傷。特別是速度比較快時,對髕骨和股骨直接撞擊,對髕股關節和半月板的磨損力度也會增大。
2.錯誤跑姿
錯誤的跑姿勢包括外八字、內八字、大步幅慢頻率跑等,都容易造成關節損傷。什么是步幅過大呢?跑步過程中,當左腳或者右腳著地瞬間,測量著地點,此時重心(身體重心一般位于第五腰椎)投影點之間的距離,如果這個距離比較大,就認為是步幅過大,俗稱甩腿跑。
過大的步幅會大大增加跑步時作用于人體的沖擊力,跑步時步幅越大,身體的重心上下起伏也就越大。說夸張一點,這時已經不是在跑步了,而是在跳步了。這不僅導致更多肌肉力量用于身體騰空,也就是克服重力做功,而且在落地時,地面沖擊力也越大。步幅過大的危害就是導致身體重心起伏過大,從而增加了受傷的風險。
由于步幅大,往往只能以腳跟著地,同時膝關節保持伸直狀態,腳跟猛然撞擊地面,巨大的地面沖擊力不經緩沖直接經腳跟向上傳遞。此時由于膝關節處于伸直狀態,膝關節周圍肌肉無法發揮作用來吸收沖擊力,這個沖擊力依次通過半月板、膝關節、髖關節甚至直達腰背部,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不少跑友會出現半月板慢性磨損、髖關節疼痛和腰背部疼痛。
3. 路況差又快跑
有的跑步鍛煉者,認為上坡跑可以加大消耗,于是專挑那些一會兒上坡一會兒下坡的路面,頻繁地上下坡或者快速地左右轉彎跑都對膝蓋有傷害。應該在平地以及曲線比較柔和的場地跑步。
4. 肥胖還強行跑
有些肥胖的人為減肥,費力也強行跑,造成膝蓋不堪重負。過于肥胖者的下肢承受了身體的大部分重量,本身已經受到較大壓力,如果還進行跑步,只會給下肢關節“雪上加霜”,容易造成膝關節受傷。因此,建議肥胖者少做或不做跳繩、跑步等這些對關節壓力大的運動,可以多做游泳、快走等負擔小的運動。
1. 做好熱身運動
跑步之前的準備活動可以減少運動損傷,針對膝關節的熱身動作有蹲起、原地高抬腿、后踢腿,另外拉伸大腿肌肉也有助于運動時保護膝蓋,熱身活動一般需要10分鐘。
2.認真挑選跑鞋
經常跑步的人要認真地挑選、購買合適的跑鞋,跑鞋往往有一個比較厚的鞋底,同時采用特殊的鞋底材料與結構來幫助緩沖。比如跑鞋中緩震膠、泡沫聚酯、波浪板緩震片,都能減少跑步時對膝關節的沖擊。跑鞋不是為了跑得更快,而是為了在跑步時減少受傷。
3. 鍛煉腿部肌肉
肌肉包裹在人體骨骼外面,它是關節最好的保護傘。肌肉的控制力直接影響膝蓋的承受力,比如舉重運動員為什么能舉起超過骨骼承重極限的重量,就是因為有強大的肌肉在瞬間給予了支撐。跑步也一樣,經常參加跑步運動,可以鍛練肌肉力量尤其是腿部的肌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