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祥 馮艷 張鴻勛
摘 要: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科技創新已成為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科技創新人才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需求,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根據云南省科技創新人才的創新創業的現況以及跟其他省份的創新創業政策的對比來了解云南省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創業存在的問題,并對云南省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創業的改善政策進行探究。
關鍵詞:云南省;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創業
中圖分類號:C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05-0253-02
云南地處我國西南部,與其他省份相比,該省的教育水平低下,對于開展科技創新創業的活動力度較低,在習近平主席提出的關于云南省的三個定位中說明了云南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中必須要加強科技創新人才的作用。目前,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創業是我國大多數人群創業的選擇,對促進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據調查數據顯示,云南省的創業水平位于全國的第25名,與其他地區相差較遠。在科技化時代的環境下,云南省應重視科技創新人才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提高科技人員的創業能力。
1 云南省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創業現狀
1.1 科技創新人才的基本情況
2016年,云南省具備經濟企業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包括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和教學人員等)約81萬人,專業技術人員總數位居我國西部省份的第二位。全省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為5.29萬人,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占比41.0%;研發與開發機構占比14.4%,高等學校占比28.8%。從產業聚集的方向看,云南高新技術產業中的研究與實驗人員總數為1885人,位居西部盛豐的第六位,這也表明了云南省的高新技術人才較為缺乏。
從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的分布地區,可以發現該類技術人員主要集中在昆明,有31687人,占比59.9%,而其余9個州市(包括怒江、保山、德宏、臨滄、普洱、西雙版納、紅河、文山和迪慶)的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總數為8252人,占比為15.6%,僅有昆明的四分之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更是集中于昆明,其比例是邊疆民族地區的兩倍。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云南省科技創新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向高校集中的趨勢幾乎從2008年至今其水平一直保持在60%左右;科技創新人才在國有經濟中占比較大;研究與實驗人員的地域集中化明顯,昆明市的科技創新人才明顯多于邊疆民族地區,有待發展的周邊區域嚴重缺乏科技創新人才。
1.2 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創業的基本情況
云南省在2016年申請的專利授權數有6804件,發明專利占比19.3%;實際有效的專利數為21837件,其中發明專利占比23.6%。在所有發明專利中有80%左右源于職務發明,大部分專利都較難轉化和維護。在接近三年的時間里,高等院校的專利中就只有53項對外轉讓和許可,大部分專利都無法面世。此外,從研究與試驗發展的投入資金中可以看出,政府資金是云南高校和科研機構資金的主要來源。在高等院校中,政府資金占比63.4%,企業資金占比34.1%,且高等院校內的研發內容多以政府布置的為主,其轉化的成果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在科研機構中,政府資金占比高達79.6%,企業資金占比7.9%。
1.3 目前云南省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創業施行的政策
云南省為了改善科技創新人才的問題,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頒發了諸多鼓勵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創業的政策,主要有2009年發布的《云南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2015年發布的《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2016年發布的《關于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等,該類政策的頒發激發了云南省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創業的潛力,對該類人員的創新創業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 云南省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創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政策需求
在發布的眾多關于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創業的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國家和云南省都十分重視科技人才創業的問題。據我國科協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有84.6%的科技人員有創業的欲望,且近幾年來創業成功的科技人員數也普遍增多。隨著云南在經科技體質和教育體質改革后,科研院校和高校科技人員的創業理念也逐漸加深,且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人員通過國內外企業合作,將自身的研發成果合理的利用起來,并從中獲益,同時也推進了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創業發展。然而,由于受到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的阻礙,尤其是科技人員在班科技型企業的過程中沒有得到相應的政策保護,致使大量有創業意向的科技人員停滯不前,僅安位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無法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造成了科技人員的浪費。因此,激勵科技人員自主創業依舊存在較多的影響因素。
3 體制機制性影響因素
3.1 身份阻礙
目前的科技人員的創業形式主要有在一定時間內離崗創辦科技型企業和兼職型創辦或服務科技型企業,這兩種創業方式在體制機制上都存在較大的缺陷,降低了科技人員的創業激情。我國的行業政策中,針對行政機關有《公務員法》,針對企業有《勞動法》和《勞動合同》,而針對事業單位卻沒有完整的關于人事管理法律法規的政策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科技人員問題處理的模糊度,科技人員的創業難度也隨之增加。此外,由于事業單位崗位的限制性,阻礙了科技人員的流動性。再有就是我國企業、事業和政府所執行的勞動制度存在差異,人員流動性低下,國有性質的科技人員沒有創業的欲望,他們普遍存在著外出創業后,自身的事業編制將會如何,假若創業失敗,還能否回到單位而存在較多的憂慮,致使科技人員僅局限于其所屬單位。
3.2 兼職收益保障度低
事業單位科技人員的兼職收入一直以來都處于灰色地帶,且原因有:(1)由于勞動法中規定的勞動關系不能雙重化,使得兼職后的雙重勞動關系和勞動法不符;(2)由于國家和云南省發布的相關政策中并未涉及兼職的收入標準和管理,針對個人所得稅和收入支付方式上沒有合理的調控措施,兼職單位普遍采用的現金支付方式,加大了兼職收入的隱蔽性;(3)兼職單位直接采取簽訂協議和現金支付的方式來獲取優秀的科技人才,且沒有向其單位做出聲明,使得兼職收入完全隱蔽;(4)由于相關政策的缺失,致使兼職人員人為兼職收入屬于個人隱私,沒有報告在職單位的必要。
4 云南省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政策建議
4.1 加強落實國家及云南省發布的鼓勵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相關政策
(1)細化科技人員兼職和離崗創業的實施體制機制。(2)制定科技成果轉換條例,合理利用科技成果,提升科技人員轉化科技成果的收益。(3)加強政策管理,廢除阻礙制約創新創業的政策規定,提高科技人員的創業熱情。
4.2 加強引導,優化投入,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
在科技人員創新創業過程中,資金的扶持尤為重要。為確保企業的成長、提高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應創建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業投資基金,解決政府資金投入的有限性。在新產品投入市場后,其在被接受的過程中也需要大量的資金。因此,政府應設立相應的科技創新創業專項資金,降低科技人員的創業資金壓力。
4.3 提高園區創業服務能力,為科技人才創業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
充分利用省內的高新區和經濟開發區來開展創業平臺,在園區內設立不低于萬元的創業扶持資金來扶持來園投資創業的科技人員和高校畢業生,重點扶持科技服務業的創新創業項目,并不斷健全支持創業的扶持政策,有效的將科研成果與市場結合,提高創業人員在民營科技服務專業的開展力度,推進企業的科技化發展。
政府和科研單位應不斷完善科技創新指導服務,加快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完善相應的平臺管理,并制定相應的服務制度和規范,促進資源的公開化和合理化,提升科技創新的成功率。
5 結語
為提高云南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鼓勵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創業成為該省發展的重要內容。由于科技創新人才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存在機制體制性的阻礙,沒有得到相關政策的保護,使得科技人員在創業過程中屢屢受挫,創業激情一度走低。根據這類現象,政府部門應加快落實鼓勵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相關政策,加強引導,優化投入,加強科技與金融結合,提升園區創業的服務能力,為科技創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促進經濟社會的科技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江蘇省政府.深化南京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建設,打造中國人才與船業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EB/OL].[2012-12-26].
[2]湖北省科技廳.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EB/OL].[201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