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氣候對農業生產有非常大的影響,隨著氣象科技的進步,農業生產在應對氣候的影響中有了技術支撐,本文從云南怒江瀘水市的情況出發,探析了農業生產中的氣象科技信息服務,并提出了一些應用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生產;氣象科技信息服務;應用
產業結構調整當中,農業正在逐步成為真正的第一產業,十九大指出發現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廣更科學的農業生產和管理方法,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技使農業生產進步,以往靠天吃飯的狀況得益于技術的進步,氣候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可以通過技術來彌補,其中最主要的是氣象科技服務的支撐。
一、瀘水市農業生產條件
云南怒江州瀘水市,位于云南西部偏北,怒江州南部,面積3203.04平方公里,全市農業人口4.32萬戶,14.34萬人,耕地面積29.6萬畝,其中水田5.3萬畝,旱地24.3萬畝,77%的旱地坡度在25度以上,截至2016年農業生產總值11.08億元。瀘水市是云南22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市之一。地處橫斷山脈南端滇西縱谷區,境內東西兩大山脈縱橫交錯,海波最高點4191.6m,最低點738m,典型的V字高山峽谷地貌,山高谷深,平地少。其氣象條件,為典型的印度洋熱帶季風氣候,干濕明顯,并由于特殊地貌環境,垂直氣候帶譜非常明顯,從怒江谷至山頂可分亞熱帶、溫帶、寒帶等大類氣候帶,年平均氣溫約15.1℃,年降水量約1174mm,為農業生產提供了非常優越的氣候資源條件。
二、農業生產需求氣象科技信息服務
農業生產對氣象條件的要求比較高,一般在農作物品種優良的情況下,氣象條件將是影響農作物收成的關鍵因素之一。氣象條件的變化可能使農作物的生長以及收成產生一定波動,如果發生氣象災害,甚至引起地質災害,將造成非常大的損失。例如水稻,水稻好濕喜溫,水稻選種以及種植比重需要根據溫度和水分來確定。一般水稻的生長階段有6個,每個階段對溫度和水分的要求不盡相同。如果氣象變化大,對水稻生長不利,而且可能導致減產,甚至如果發生氣象災害,可能導致顆粒無收,并對農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尤其云南地處云貴高原,屬于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三五規劃的重點區域,一旦遭遇不利氣象條件,可能引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非常巨大。
當前三農問題的重點是在抓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抓科技創新,保障農民權益,這涉及綠色生態農業以及防災減災,瀘水市已經發展出特色現代生態農業,在精準扶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氣象科技信息服務對于農業生產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農業氣象科技服務,始終要把為農業生產服務作為氣象服務的重點,強化農村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建立適合農業生產的氣象科技支撐體系,為農業生產防災減災,趨利避害提供科學指導。
三、氣象科技信息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對于氣象部門來說,氣象為農是除天氣預報外另一項非常重要的業務。涉及氣候適宜度評價;農業風險區劃;預報預警;短期、中期以及長期氣候預報;跟蹤服務;災害評估以及日常的農業氣象觀測、監測。這些是目前農業氣象災害防御的一個重點,氣象部門應當以農業生產實際需求為基準,發揮氣象預報預警、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職能和作用。
1.氣象科技信息服務基礎工作
以農業生產需求為基準,落實氣象科技信息服務,最終的是發揮氣象科技信息服務,對于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防災減災以及趨利避害。所以最關鍵的是要加強農業氣象研究,深入分析農業生產需求,加強試驗,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氣象觀測覆蓋率,為氣象科技信息服務打下基礎。同時統籌兼顧,著眼全局,基于氣象科技服務,著力推動關鍵技術的進步,打破區域、部門乃至學科之間的界限,整合優勢資源,使氣象科技服務向智慧化邁進。現階段重點工作筆者認為應當是加強氣象預報,通過短信等各種途徑通知氣象信息,利用GIS系統,進行氣候適宜度評價、農業風險區劃,建立氣象災害指標,利用人工、遙感等手段監測農作物生長,加強人工干預天氣,建立農業氣象服務系統。
2.氣象科技信息服務具體策略
首先,面向農業生產需求,研究關鍵技術。基于國家科技項目,針對當地主要農作物的生長需求,著力解決關鍵技術問題,比如研究分析不同濃度水平二氧化碳及對應增溫幅度對農作物需水量的變化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構建精細化土壤墑情和灌溉預報系統,復雜地形水稻洪澇災害風險評估模型,農作物干旱過程腰桿監測的冠層含水量指標等等。再如移動式小氣候監測儀,實現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等影響農作物生長的要求的實時監測,結合相應的手機APP向用戶發送實時的氣象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科學調控小氣候,如大棚的氣象環境。
其次,加強農業氣象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強化農業氣象觀測、業務服務項目頂層設計以及戰略規劃。健全氣象災害預警監測體系,加強監測預警設施建設,優化站點布局,更新觀測手段,提高監測預警水平,拓展農業氣象服務領域,完善信息傳播平臺,深入開展農業氣象適用技術推廣與咨詢服務,加強氣象科普宣傳。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建立專項氣象服務項目,如高原特色農業、現代煙草氣象服務、相交咖啡氣象服務、泡核桃氣象服務等等。組織專家下鄉宣傳,為群眾發放氣象科普圖書和宣傳冊,解答問題,推廣應用氣象監測無人機、移動氣象站等設施。
第三,深入研究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定量評估氣候變化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科學應對氣象風險。同時強化極端氣候事件預報預警,以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評估,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尤其要加強提升氣象科技信息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格點化、精細化服務能力,提高預報產品空間分辨率,提高預報時間尺度,加強自動化監測預警,提高預報類產品的客觀化水平。
第四,研究基于作物產量的歷史數據,進而分析打得出關鍵氣象因素,提升動態預報技術。例如采用作物生長模擬模型、統計模型、腰桿長勢動態監測分析結合的方法,針對主要經濟作物實施動態預報業務服務,對作物產量進行科學研判。
四、結語
氣象科技信息服務對于農業生產具有重要作用。在目前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農村精準扶貧方面作用尤為顯著。氣象科技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術支撐。本文主要結合云南瀘水市的相關情況針對農業氣象科技信息服務展開了討論,可能存在不足,但希望與業內人士探討,提高氣象科技信息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劉麗娟,譚峰.基于R統計分析方法研究水稻病蟲害與氣象條件的關系[J].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3,25(01):61-65.
[2]張思瑤,等.發揮電視氣象節目優勢加強氣象科普宣傳[J].科技傳播,2016,24:73-74.
[3]顧品強.突出氣象科普宣傳 提升氣象服務“三農”能力和水平[J].上海農業科技,2013,03:9+11.
作者簡介:和云杰(1983-4-) ,男 ,傈僳族,云南省怒江州瀘水市人,本科;助理工程師,從事氣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