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孜航
摘 要:初中語文作為義務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在初中階段發揮著基礎教學的作用,語文學科自身的屬性就已經決定了它在初中階段學生課程中的地位,可以說,初中語文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那么,面對這一基礎學科,在新課標的背景下,廣大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從哪些角度去調整才能使其更好地與新課標背景相適應,才能使其更好地與學生的自身發展水平相適應呢?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一、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語文發展方向
新課標背景下的教學改革強調教學評價目標從三維角度進行,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而從初中語文學科的角度來看,這三維評價目標可以具體落實為以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語文知識,并在課堂教學活動之中獲取相應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情感與價值觀的引導,既要培養學生對語文的熱愛,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還要培養學生在語言文字上的鑒賞美的能力。這也就是說,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拋棄傳統的“一言堂”教學,盡可能地使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出來,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出來,在互動與交流中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新課改下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的策略探索
為了使初中語文教學更好地符合新課標的發展要求,更好地促進教育教學的健康發展,在結合筆者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現將本人的一點心得與體會與大家共同分享:
(一)以小組為單位,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
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在思想上還有些許的稚氣,因此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上進行問題的回答,答對小組加分往往要比毫無競爭、毫無獎勵的單純提問效果更好,尤其是語文教學過程中有一些相對有難度的問題,如概括段意,提煉中心思想等,都是學生較為頭疼的問題,而如果教師以小組加分的形式鼓勵學生進行作答, 很多學生盡管對自己心中的答案并無把握,但出于“小組榮譽感”往往愿意將手高高舉起。由此可見,在語文課堂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學可以達到提升學生參與積極性的效果。
(二)以演講為途徑,創造分享與交流的機會
對于語文學習來說,語感是一個無法“教會”,但是對語文學習影響重大的元素。語文的教學核心應該是以朗讀為主的,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強調的不僅僅是個體的默讀,更有集體的朗讀,通過朗讀,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寫作情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情感基調,還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在同伴面前進行朗讀培養學生的勇氣、魄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為此在班級教學的過程中,我每節課都會拿出3~4分鐘邀請一名學生站在講臺上將自己收集到的美文大聲地朗誦出來,通過演講的形式幫助學生實現美文素材的積累,實現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學生朗誦的內容既包括教材中的《最后一課》《黃河頌》《偉大的悲劇》,也包括學生在課外收集的一些自己喜歡的素材,甚至還有學生將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繪聲繪色地展示給了大家。每一次分享換來的都是大家的掌聲雷雷,每一個小小的精彩都得到了很好的綻放。
(三)以教材為劇本,激活學生想象與創造的細胞
為了能夠遵循新課改的發展要求,使語文課堂“活起來”,在初中的語文課堂中還可以通過定期開展課本劇活動,(通常來說一個學期可以開展一次),即學生從教材中選取素材,確定組員,以小組為單位將教材中的故事通過聯想和現象展示在課堂之中,學生通過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與發揮,盡情綻放出自己的創意之花,似乎更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與情節的把握。在劇本編寫、角色選定、服裝道具準備的過程中,學生真正成為了語文課堂的主體,主動性、積極性無需教師的調動就自然而然地發揮出來了。
(四)以詩詞為主體,使學生“腹有詩書氣自華”
古詩默寫是語文學習中的重點內容,但同時也是學生最厭煩的內容之一,為了進一步調動學生背誦古詩詞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定期在課堂中組織學生開展“詩詞大會”的活動,即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通過PPT播放題目,對每一組學生進行提問,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前一句是什么;《使至塞上》的作者是誰;《觀滄海》中“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后一句是什么,或是在此基礎上加大難度,以“飛花令”的形式引導學生對自己所知道的詩句進行回憶,如含有“樓”字的詩句、含有“月”的詩句等。通過定期開展這樣的“詩詞大會”,不僅會調動起學生背誦古詩詞的積極性,同時也會使學生更好地鞏固已經背誦下來的古詩詞,實現知識學習的循序漸進。
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為了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出來,本文提出以小組為單位,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以演講為途徑,創造分享與交流的機會;以教材為劇本,激活學生想象與創造的細胞以及以詩詞為主體,使學生“腹有詩書氣自華”來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姜霞.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及實施策略[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中旬),2014(5).
[2]王小丹.當前新課改背景下關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7(8).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