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4月16日文章,原題:法律專家稱,回報大于風險,中國企業愿意參加“一帶一路”項目法律專家說,由于回報大于風險,投資海外“一帶一路”項目的中國公司甘冒可能因文化誤解和項目延誤而產生的法律風險。
專注國際貿易的歐華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楊大明(音)說:“從履約角度看,中企在外投資將面臨更大風險。”楊大明羅列的“一帶一路”相關糾紛包括設備供應商遭遇拖欠款項、政治動蕩造成項目中止以及商務禮儀中的文化差異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國有企業也未能免于潛在的法律糾紛風險。楊大明說:“其他國家可能不會承認國企是中國政府的一部分,這意味著他們在商業往來中要非常小心,確保做法得當,否則可能會官司纏身。”至于文化差異,中國企業以前就在中東碰到問題。歐華律師事務所專家薩米·方說:“在卡塔爾,他們記錄交易的方式非常簡單隨意。所以凡是雙方同意的內容,都應具體記錄,避免日后產生分歧。”
世界某些地方的地緣政治環境不穩定也給承接大型基礎設施工程的企業平添不少壓力。總體而言,許多企業都認為“一帶一路”潛在回報大于實際風險。方說:“進入那些國家的許多公司知道(那里政治不穩定),但他們愿意承擔風險,就是因為可以預期的回報。”
自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這個打開海上和陸地貿易通道的宏偉計劃就引起投資者和多國政府的極大興趣。
中國企業不顧各種風險,一頭扎入海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從“一帶一路”倡議收獲經濟回報。國有企業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個例子。這家內地建筑巨頭稱,2017年該公司新簽合同金額猛增23.2%,達到9000億元,其中1/4來自海外地區。▲
(作者勞麗雅·陳,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8-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