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學元
社會主要矛盾是一個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階段的客觀反映。世界各國的發展歷史充分證明,只有準確判斷與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及其發展變化,才能制定出正確的路線圖、行動書,才能掌控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黨的十九大作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論斷,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兩步走戰略的必然要求,體現了治國理政的問題導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真切、全面地反映了人民的心聲和企盼;“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指的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總體上已經提高,但是存在著快慢、高低、優劣的不均衡現象。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就是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此,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促進人民生活高質量,更好地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實踐層面提出的“14個堅持”之一,是我國在今后長期發展中要貫徹落實的基本方略。經濟發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礎和前提,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目的和動力。只有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抓民生也是抓發展”的深邃思想,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良性循環,經濟發展才能行穩致遠,民生改善才會擁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要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量,為民生提供強有力保障。要進一步強化民生經濟,緊緊圍繞社會需求新變化調整產業結構,通過發展生產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要堅定不移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補短板、強弱項,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努力讓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要堅持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合理確定民生政策的項目內容、覆蓋范圍、保障標準,防止福利民粹主義綁架民意,防止作出不切實際的民生承諾,實現民生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要堅決守住民生底線。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核心在“全面”,難點也在“全面”。只有堅守底線,優先滿足困難群眾的基本生存和發展需要,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才是有溫度、有質感的發展。“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熾熱的人民情懷,體現了“底線思維”的重要理念,抓住了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點。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著眼點更多地放在保基本和“雪中送炭”上,優先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優先保障困難群眾的剛性需求,筑牢民生安全網“網底”。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倒排時間、落實責任、強力推進,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要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落實好低保、特困人員供養、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各項救助政策,發揮好社會救助的兜底脫貧功能,確保困難群體在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少、一戶不落。要把解決好因病因殘致貧返貧等民生難點問題擺在突出位置,加強醫療救助與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等制度的有效銜接,綜合運用政府救助、慈善救助、民生保險等措施,努力減輕困難重病患者醫療支出負擔。要著力在精準救助、精準扶貧上下功夫,精準識別救助幫扶對象,因人因戶因村施策,對癥下藥、靶向治療,進一步提高救助幫扶實效和公平性。
要著力完善民生制度安排。保障改善民生,根本在于制度建設。經過長期努力,我們逐步建立起社會救助、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各方面的制度,基本解決了制度從無到有的問題。但也要看到,當前各項民生制度還有不夠完善的地方,主要是城鄉差異、地區差異、群體差異比較大,政策碎片化的情況比較明顯。要對接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回應群眾日益增長的民生訴求,進一步完善基礎性、系統性民生制度安排,靠制度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要把公平公正作為各項民生制度的基本原則,用城鄉統籌、區域協調、均等公平的尺子衡量各項政策制度,凡是不符合公平正義法則的都要及時調整修正,以制度的公平保障民生權利的公平。按照共享發展的要求,政策著力點要進一步向相對落后地區、向農村、向貧困群體傾斜,切實發揮好社會政策的托底作用,把更多的資源用在補短板上。要強化系統化的思維,更加注重不同方面、不同層級民生政策的統籌銜接,如社會救助和扶貧的銜接、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險的銜接、養老和醫療的銜接、教育和就業的銜接等,努力構建全覆蓋、無死角的托底保障網。要按照便民、高效的要求,加強政策實施過程中的統籌協作,如完善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等,讓群眾在一個窗口就可以辦理所有救助申請事項。
要努力提供標準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解決基本民生服務的不平衡問題,均等化是目標,標準化是路徑。以清單的形式明確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內容和標準,通過“一把標尺”,規范提升公共服務,能夠有效破解公共服務提供過程中的效率不高、權責不清、程序不規范、要求不統一等問題,從而促進實現服務的均等化。要進一步落實我省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配置標準,對照標準抓設施建設、抓服務供給,一方面讓群眾知道自己可以獲得哪些服務,一方面對政府提供基本服務的責任予以強化和規范,依靠標準化推動均等化、提高普惠性。在此基礎上,社區服務、養老服務、殘疾人服務、醫療服務等領域,也要制定和實施更為具體、更為精細的標準,努力讓每一項服務都有標準可循。要對接鄉村振興戰略,以更大力度加強農村民生工作,著力提升農村社會救助水平,大力發展農村教育、衛生、養老服務,著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努力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要探索推進社會救助、養老、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提升新型城鎮化的人文關懷。
要積極促進共建共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建設要以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要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關系人心向背。共建,則是強調人人參與、人人盡力。要在強化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積極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大力倡導群眾互助,合理引入市場機制,把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群眾勤勞之手、社會互助之手統一起來,同心同向,共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要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建立完善政府部門與慈善組織、社會服務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工作銜接機制,促進政府救助與社會幫扶有機結合,做到因情施救、各有側重、互相補充。要推廣設立城鄉社區“救急難”互助會、幫困基金,落實城鄉高齡空巢獨居老人結對關愛服務機制,構建機制化的群眾互助平臺。要合理借鑒市場機制的有利因素,積極發展大病保險、長期護理保險、老年意外傷害保險、災害保險等民生保險制度,發揮保險機制的調節作用,提高群眾的抗風險能力。要進一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改革,大力推廣政府購買服務。
站在新時代,如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是必須答好的考卷。我們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主動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帶來的全局性變化,把解決好民生痛點作為工作著力點,不斷完善制度、優化供給、提高水平,努力增進民生福祉,向全省人民交出經得起口碑評判的答卷!向“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交出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答卷!
(作者系江蘇省民政廳廳長、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