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州市賈汪區潘安湖街道馬莊村視察時指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是辯證法的觀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我們的文化振興、鄉村振興,群眾的文化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設,在這里看到了實實在在的落實和弘揚。

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馬莊村黨組織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持續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以鄉村文化建設提升農民精神風貌,推動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形成了引人矚目的精神文明建設“馬莊現象”。
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馬莊村堅持貼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傳播先進文化,貼近農民思想實際深入開展思想道德教育,貼近農村熟人社會特點切實加強家庭文明建設,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示范作用和制度規范的約束作用,探索走出一條頗具特色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之路。
找準抓手:豐富農民文化生活。當我國改革開放走過第一個10年歷程的時候,馬莊村農民的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但頭腦空虛、思想混亂等問題隨之而來,酗酒賭博、打架斗毆等現象時有發生,村黨組織認識到必須用積極健康的文化引導村民遠離不良嗜好和習俗。1988年10月,馬莊村拿出3.7萬元購買小號、圓號等樂器,組織成立馬莊農民樂團,用文化活動把村民“攏”起來。他們編排了一系列傳播正能量的節目,把黨的聲音送到鄉村社區、田間地頭,樂團累計已演出6000余場次,多次在中央電視臺亮相,應邀參加意大利第八屆國際音樂節并獲得第2名,應邀參加日本結舞踴大賽并獲得最高獎項。2004年,馬莊村又組建“百人鑼鼓隊”“馬莊民俗表演團”。先后投資800萬元建成圖書館、文化廣場、文化禮堂、村史展覽館等,常態化開展周末舞會、文化科學知識講座、夏季乘涼晚會、冬季農民運動會、春節聯歡會、元宵燈會,形成了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濃厚文化氛圍。
抓住根本:加強思想道德教育。馬莊村從農民群眾思想實際出發,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增強人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每月1日組織升國旗、唱國歌儀式,全體村民參加,村黨組織書記進行國旗下講話。充分利用村廣播、村報、公益廣告、村務公開欄、文化墻等宣傳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道德規范、文明禮儀等融入道德講堂、村規民約、家規家訓中,潤物無聲地提高村民精神境界、道德素養。黨的十八大以來,樂團創作《“兩學一做”促發展》等快板、說唱、舞蹈、脫口秀作品,走進社區、街道、學校、企業、軍營宣講500余場。圍繞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樂團編排快板《新思想引領新時代》等文藝節目,兩個月時間就演出20多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馬莊時,稱贊節目“編得好、演得好”。
把握基點:深化家庭文明建設。1986年起,馬莊村對全村農戶實行“家庭檔案”管理,村民組長對每個家庭遵守村規民約、完成集體任務、參與村內事務和公益活動等方面情況進行打分并記錄在檔,每月一公布、年底亮總分,作為評選“五好家庭”依據。2004年起,組織開展“十星級文明戶”評選,年終召開全體村民大會進行表彰,村兩委成員送“星”上門。每年表彰“十佳婆婆”,頒發證書、給予獎勵。每年評選“好媳婦、好妯娌”,樂團敲鑼打鼓把獎狀和大紅花送到獲獎人的娘家去。每年重陽節,村里集中給70歲以上老人送蛋糕、辦壽宴,舉行“曬”幸福活動,看誰家老人被子最干凈、最暖和。組織“最美家庭講好家風好家訓”活動,形成戶戶爭當文明戶、人人看齊光榮榜的生動局面。
突出關鍵:強化黨員干部示范。馬莊村黨組織將黨建與精神文明創建有機結合,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真情關愛和服務群眾,用過硬作風示范帶動群眾、引領鄉風民風。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確定每月25日為黨員活動日,組織全體黨員進行理論學習。黨員家的大門旁掛上“共產黨員戶”信息公示牌,方便群眾聯系,接受群眾監督。全體黨員常態化參與設施維護、河道管護、綠化養護、垃圾收運等義務勞動,堅持30年組織身體健康的黨員每天夜間輪流治安巡防。組織開展“干部立家規、黨員正家風”活動,村兩委班子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實行“黨員聯系戶”制度,黨員向聯系戶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及時調解民事糾紛,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實施黨員干部積分制管理,以群眾評價為主要依據,每年評選表彰“十佳優秀黨員”和優秀村干部,做到“帶頭人引領一班人、一班人影響一群人、一群人帶動全村人”。
立好規矩:注重制度激勵約束。馬莊村根據形勢變化,順應村情民意,發揮村民自治組織作用,用規章制度促進農村社會治理,推動自治法治德治相統一。經過民主討論、民主決策,馬莊村先后制定了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章程、家庭檔案管理辦法等21項操作性強的規章制度,用“馬莊規矩”引導村民遵德守禮、崇德向善。每10戶選出1名村民代表參加村民代表大會,村里所有重大決策必須經這個“小人大”討論通過。村民通過民主理財小組、志愿者協會、禁賭禁毒協會、紅白理事會等組織,參與村級事務管理和公共服務。把精神文明建設情況與村民小組年終目標考核和每戶的家庭檔案積分掛鉤,對先進村組和家庭予以精神和物質獎勵,對落后者和違規行為給予相應懲戒。
馬莊村30多年如一日堅持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向好,農民精神風貌不斷提振,孝老愛親、誠信友善蔚為風尚,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抓出了發展新動能。馬莊村從當年的貧窮落后到開礦起家,從本世紀初關停小煤礦到產業轉型,再到如今發展生態旅游、文化產業,歷經挫折磨煉,但每次都能鳳凰涅槃,這其中,“一馬當先的勇氣、馬不停蹄的毅力、躍馬揚鞭的速度、馬到成功的效率”這一“馬莊精神”是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生生不息動力。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僅陶冶了農民思想情操、和諧了鄰里關系、增強了集體榮譽感,還催生出一批批能人、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今的馬莊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在家門口就業創業。80歲的非遺中藥香包傳承人王秀英,影響帶動全村200余人發展香包產業,村里建成香包主題客棧、香包廣場和民俗手工坊,年銷售額超過600萬元,從業者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201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87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650元、位居徐州市前列。
抓出了農民精氣神。到過馬莊的人,感觸最深的就是這里村民的良好精神風貌:愛黨愛國、樂觀進取,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尊老愛幼、家庭和睦,互幫互助、鄰里和諧。在馬莊,每個村民都熱愛工作、熱愛生活。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潛移默化提高了馬莊村民的修養,激發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村民們從內心深處流淌出一種幸福感和滿足感。10年前從外鄉嫁過來的李紅俠現在已是農民樂團副團長,她笑著說:“別的村子都羨慕我們,說馬莊人心特別齊,活得特別有滋味,其實就是長期的文化活動,改變了村民的素養氣質?!?/p>
抓出了鄉村好風尚。無論順境逆境、高潮低谷,馬莊人始終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以優質健康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自覺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蝕,形成了黨風正、民風淳、人心齊、效益增的良好局面。上世紀90年代至今,馬莊村未出現過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無封建迷信活動,無不孝順老人和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現象。馬莊人平均壽命達到78歲,90歲以上的老人每個村民小組都有好幾位。村里涌現出以“當代孟母”胡立芳、李淑俠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典型,“星級文明戶”占到全村的80%以上,550余人次獲得過“好婆婆、好媳婦、好妯娌”稱號,馬莊人“不比排場比貢獻”“不曬嫁妝曬孝禮”成為周邊村民的學習榜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富裕文明、安樂祥和的馬莊,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等稱號,被多家新聞媒體譽為“華夏文明一枝花”。
馬莊村著眼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聚焦滿足農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以鄉村文化建設為切入點,堅持堅守、創新創造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干部群眾的普遍認可和廣泛支持,也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啟示。
注重把握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辯證關系,是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前提。馬莊村30多年的實踐,是“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鮮活案例,生動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重要思想。馬莊村從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入手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僅抓出了社會效益,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黏合劑”“潤滑油”,也抓出了經濟效益,創造了文化、旅游等新的經濟增長點,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農民精神風貌,激發了干事創業的巨大動力。這就啟示我們,要深刻領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辯證關系,深刻認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地位,準確把握做好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規律和目標要求,更加積極主動地把精神文明建設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推動兩個文明同頻共振、協調發展。
注重發揮黨組織主導和群眾主體“兩個作用”,是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原則。提衣提領子,牽牛牽鼻子。馬莊村精神文明建設幾十年都搞得紅紅火火,關鍵在于基層黨組織勇于創新實踐,善于組織群眾,有效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各項任務落實落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對象在農村,主體是農民,一定要讓廣大農民群眾主動參與進來、積極行動起來。馬莊農民自己編、自己演的文藝節目,唱響了主旋律、弘揚了正能量,所產生的教育教化效果遠勝過灌輸式的說教。這就啟示我們,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現鄉風民風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既要充分發揮黨組織作為領導者、發動者和指揮者的作用,周密部署、精心組織、加強協調,又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把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激發出來,引導更多的農民共建美好家園、共享美好生活。
注重服務群眾與教育群眾緊密結合,是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遵循。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體現為民的工作導向,必須堅持一手抓惠民、一手抓育民。馬莊村把培養時代新人、弘揚時代新風的要求,與幫助解決村民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機結合,與帶領農民發家致富有機結合,把思想、道德、觀念等教育內容融入辦文化、搞活動、做實事等有形的載體之中,使精神文明建設各項任務具體化實在化,實現農民群眾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提升。這就啟示我們,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不能泛泛地就精神文明建設抓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把教育群眾同服務群眾結合起來,把提高素養同滿足需求結合起來,實現育民與惠民的相互融合、相互貫通。
注重農耕文明傳承與發展有機統一,是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使命。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泉,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馬莊村大力弘揚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充分挖掘具有農耕特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文化遺產,同時積極吸收外來高雅文化,興起農民自辦文化的熱潮,找到了文化致富的路徑,激發了全體村民文化創造活力,形成了“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貼近農民群眾的”馬莊文化和民俗。這就啟示我們,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立足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把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讓農業農村現代化成為有根有魂的現代化,讓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出獨特魅力和風采。
(執筆:楊志純、葛萊、高民、季明剛、鐘祥勝)
責任編輯:陳偉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