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霞
【摘要】讓學生學會搜集信息,帶著初步認知進課堂,激活思維。還課堂于學生,還靈性于學生。靈活捕捉資源,師生相長。
【關鍵詞】新課程 搜集信息 師生相長 自主合作
學習新課改已經進入全面實驗階段,新的理念、新的標準、新的教材,對每個老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紙上讀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參加新課改以來,我在學習與實踐中體味著新課程。
教科書不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要改變過于注重書本、機械訓練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發現探究、交流合作,就必須開發校內外一切課程資源為實施新課程提供有力的課程環境。在學習《大自然的語言》一課前,我安排學生研究、搜集農諺的知識,課上進行交流。
師:課前老師讓同學們研究、搜集有關農諺的知識,誰來說一說?(生舉手)。
生:我從網上知道農諺是:“農民在千百年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農業氣象諺語。”
生:我向家人了解知道:“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
在進行綜合性學習“追尋春天的足跡”時,我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摸一摸微潤的土地,聞一聞迎春花的清香,看一看剛剛破土而出的小草,讓學生親身感受一下春的氣息。這時我問:“誰告訴我描寫春天的古詩文名句?”
學生爭相回答: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老師、老師,我想自己寫一首詩!”
“好啊!”
“春風吹綠了小草,吹笑了桃花,吹醒了小河,也吹活了我的思維!”
見有自己作詩的,別的同學也躍躍欲試。我鼓勵他們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感受,學生們七嘴八舌地吟誦起來。有的同學還搖頭晃腦,像模像樣。
沒想到,學生竟然文思泉涌!這么多與春有關的詩句如妙語連珠。雖然他們的創作還顯稚嫩,都是自己的真實感受。是大自然的景象吸引了他們,激發了他們的思維。
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只有一本教材,一份教案,以教師為中心,按照自己的設計思路去調整學生,調控課堂。新課標下,課程資源是豐富多彩的。既有社會的也有自然界的,既有物力的,更有人力的。因此,教師是課程資源,學生更是重要的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審時度勢,隨機應變,將其轉化為鮮活資源,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1.靈活捕捉資源,師生相長
新課程要求關注學生,捕捉來自學生的信息,關注學生的表現。學生的表現有時只是一個細節,但是這些細節背后蘊藏的是他們最真實、最原始的想法。我們要關注到學生這些細節表現,了解他們的想法,然后根據這些情況隨機的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
一次自習課,窗外飄著雪花,學生的小手小臉凍得紅紅的。有的學生寫幾個字就放下筆哈著手。這時,一個靠窗的學生寫一會兒作業,就偷偷向窗外望一眼,又偷偷看看我。我注意到了,便走過去問他:“你怎么了?”該生遲疑了一下,站起來大聲說:“老師,能不能讓我們看會兒雪?”他這一說,有幾個學生立即響應:“是啊老師,讓我們欣賞一下雪景吧!”我心里一動:是啊,與其讓學生在挨凍中自習,不如就地取材,讓他們觀賞一下雪景,陶冶一下情操。需要時不一定有這樣的機會。于是,我馬上決定:“行,就按你說的做!不過大家欣賞時要談談自己的感受!”班里頓時沸騰了。下面是他們觀后的體驗:
生1:雪是那么純潔,我的心被凈化了。
生2:雪花旋轉而下,舞姿像蝴蝶一樣輕盈婀娜。
讀著學生意味深長的話,我慶幸當時果斷的決定,否則我豈不成了扼殺學生潛能和靈性的劊子手?
2.開放課堂,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學習
《海倫·凱勒》是一篇自讀課文,學習時我對學說:“同學們,我相信大家的自學能力,下面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這篇課文,二十五分鐘后,我讓你們談都學到了什么。”摘錄教學片斷如下:
生:“海倫集盲、聾、啞于一身,卻取得了驚人的成績,是我們健全人學習的榜樣。”
生:“海倫頑強的意志、對知識的強烈渴求和對生活的熱愛深深打動了我增加了我學習的信心。”
師:“你們說得棒極了!看來海倫.凱勒和莎莉文這兩個人物形象大家把握得都很好,通過分析它們,對每位同學都有不同程度的啟發和教育,我真為你們高興!”話音未落,班里響起了一陣掌聲。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能夠放飛思維、啟迪智慧,師生能夠奏出和諧的樂章。
乘著改革的春風,我思索著,感悟著。和我的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中感受生活。教學中的每一次失誤都是在鞭策我:你要學習!學生的每一點變化都是在鼓勵我:要堅定信心!我要在課程改革實踐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不斷追尋、創造,與學生同成長、共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