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芳 李碧輝
摘 要:法律的生命在于執行。隨著財產刑適用范圍地不斷擴大,財產刑執行儼然已成為刑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監督財產刑執行的規范開展是保障法律正確實施的客觀需要。新時代下中國檢察制度迎來新機遇,財產刑執行監督在檢察監督職能中仍處于薄弱環節,結合現有實踐經驗多維度進行分析歸納,進而從立法、機制、配套三層面提出進一步完善的建議,以更好地落實立法宗旨、履行法律監督職責。
關鍵詞:財產刑執行 檢察監督 實證考察 完善建議
財產刑執行作為刑事執行程序處在刑事訴訟的最后階段,正確及時執行與否,執行的公平與否,不僅關乎到當事人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最終保障,犯罪的懲治是否能夠得到真正落實,更加關系到整個司法環境的建設與維護。現代檢察制度以權力分立與制衡理論作為其理論基礎,[1]檢察機關肩負法律監督職責,對財產刑執行活動進行法律監督,督促執行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確保我國司法裁判的執行效力,既是權力制衡的現實需要,更是樹立與維護司法權威的重要保證。
一、立體考察
(一)線:基于S市財產刑執行專項檢察活動情況的實證分析
財產刑在司法實踐中廣泛適用,就有關其具體執行情況,S市檢察機關開展了財產刑執行專項檢察活動。通過調研反映,2013年至2017年,S市法院判決的涉財產刑刑事案件中,判處罰金刑的刑事案件居多,涉罰金刑案件人數達88144人, 涉案金額152558萬元;已執行罰金刑70515人次,已執行金額85623萬元,占全部罰金刑涉案金額的56.1%。其中,已全部執行完畢16300人次,占涉罰金刑案件人數的18.5%。涉沒收財產刑案件人數4920人,涉案金額14550萬元;已執行沒收財產刑2170人次,已執行金額6641萬元,占涉案金額的45.6%。其中,已全部執行完畢355人次,占涉沒收財產刑案件人數的7.2%。判處其他涉案財產案件人數42522人,已執行31843人次,其中已執行完畢9874人次,占案件人數的23.2%。
通過分析S市的財產刑執行情況,隨著近年來財產刑執行重視程度地提高,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地深入開展,財產刑的執行率有所提高,圖中罰金刑執行人數占比高達75%以上,沒收財產刑與其他涉案財產執行人數占比也較高。但是,通過另一組數據,在看似較高的執行率下,執行金額占比只在50%左右,而財產刑執行完畢人數占比在20%左右甚至以下,說明財產刑執行人數中屬于部分執行的情況居多,被執行人的履行率較低,反映出的難題就是財產刑執行到位率不高,虛高的執行率下執行效果并不理想,檢察監督有待深入。
(二)面:基于我國法律關于財產刑執行及其監督規定的文本考察
我國刑法中涉及200多個條文規定財產刑,[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和《關于人民法院財產刑執行的若干規定》對財產刑執行的期限做了明確限定,根據規定,財產刑執行時限一般不得超過6個月,在財產刑指定期限屆滿第二日起,人民法院應當強制被告人繳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裁判涉財產部分執行的若干規定該規定》對刑事判決涉財產部分的執行管轄、范圍、分工、審判期間的財產查控、控制措施、執行措施等方面作了具體規定,明確了執行主體,建立了移送立案、執行異議審查等制度。最高法司法解釋對財產刑執行作出了較為詳細的規定,雖然有待細化和完善,[3]但在法律層面財產刑執行的規則已具有基本依據。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執法活動都需要監督制約,對于財產刑的具體執行,就算具備系統詳細的執行方面法律規定,離開了對應的監督機制,也不能保證實踐中財產刑執行得以落實。刑事訴訟法已規定了檢察院對執行機關執行刑罰的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并且《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第658條規定進一步對財產刑執行的監督對象、監督范圍、監督內容等相對予以明確。這些規定為我國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是同時也應該看到,這些條文都過于原則化,難以應對實踐中的復雜情況。2013年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在財產刑執行監督方面并未作出任何修改與完善,仍然沿用舊刑事訴訟法第8條、第265條的規定。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已對財產刑執行開展檢察監督這一精神予以明確,但現有規定尚難以滿足實踐的需要。
二、問題歸結
(一)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權立法規范偏于抽象
考察財產刑執行及其監督的規范文本,在監督方面的規定顯得過于原則抽象。檢察機關在立法的原則框架下,根據工作經驗,可以監督部分財產刑的執行,但由于缺乏制度上的規范與賦權,檢察監督地啟動、執行等具體程序不明,在實踐中常常面臨著檢察監督權能受限、監督不夠規范、選擇性監督等問題,造成刑事執行監督機關在行使監督權時經常無所適從,抽象的立法規范導致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4]
(二)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權保障機制缺乏
通過實證分析,在較高的執行率下,法院執行效果不佳,并且存在對部分財產刑執行不予立案的情形。這主要是因為受考核制度的制約,基層法院圍繞執行率作為執行案件考核,即執行數除以立案數,為了保證高執行率,一些執行難、執行不了的案件,被拖延進入立案程序,也不進入執行環節。檢察機關受限于財產刑執行監督手段和執行力,只能事后被動監督。目前我國檢察機關主要是通過口頭通知、制發檢察建議和糾正違法通知書這三種形式督促執行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但這些均屬于軟性監督措施,其主要在于幫助提醒執行機關發現問題,對其最終糾正執行并不具有強制性。監督手段的單一及其執行力的不足削弱了財產刑執行監督的權威性。
(三)檢察機關與審判機關職能協調對接不暢
法院在執行過程中,財產刑與民事裁決執行立案混同本身已經導致財產刑執行立案信息不暢,加之對財產刑刑事被執行對象的實際財產情況調查取證難、成本高,法院對于被執行對象的支付能力查閱權限不高,對于被執行財產控制不力,導致執行不暢甚至執行不能。這對檢察院財產刑執行監督而言,一方面,從財產刑執行程序開始到執行中的數額減免、變更執行內容等信息,一般由法院封閉掌握,法院沒有義務將財產刑的執行情況及時反饋給檢察機關,使得檢察機關無從掌握財產刑執行的相關信息,缺乏發現執行違法的渠道,也就無法實現同步監督和實時監督。另一方面,法院由于缺乏對被執行對象真實財產的查控,對于執行難與執行不能的案件,檢察機關無從知道被執行人準確財產信息,這既給被執行人為抗拒財產刑執行而轉移、隱匿財產提供了便利,也對檢察機關監督被執行人履行財產刑造成了很大障礙。財產刑執行基礎數據對接的不暢,導致檢察機關檢察監督職能難以有效發揮。
三、完善建議
根據考察分析中發現的不足,應根據法律與改革的精神,立足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實踐,研究完善舉措與建議。
(一)立法規范層面:注重頂層設計,細化監督規定
1.由上而下,完善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權能與流程
檢察機關開展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需要法律賦予相關權能予以保障,應明確檢察機關具有調查取證權。[5]具體包括對金融機構的財產查詢權、對被執行人的財產情況調取權、對執行法官的詢問核查權、對法院執行案卷的調閱權、其他調查核實權力等,同時明確被監督方和相關單位、個人的配合調查義務,保障權力行使。另外,確保有可執行的財產是財產刑執行的基礎,有必要賦予檢察機關督促公安財產調查權、建議法院財產保全權,以此豐富檢察監督權內涵。
細化規范財產刑執行監督的流程機制,建議可以主要從啟動、審查、溝通執行三個方面加以規范。明確財產刑執行監督的啟動條件、啟動方式,以依職權啟動為常態,也可以申請啟動,檢察機關在收到涉財產刑的刑事判決后應啟動財產刑執行監督程序,跟蹤執行進展,檢察機關應受理被執行人利害相關人或案外人對財產刑執行的控告與舉報;檢察機關對財產刑執行立案活動是否合法,財產刑執行活動是否合法、符合時限規定,延期繳納、減少或者免除財產刑的活動是否合法,中止執行、終結執行財產刑的活動是否合法予以適時監督,對變更財產刑執行裁判文書進行審查,對財產刑執行違法的控告舉報予以調查;將審查結果予以記錄反饋,檢察機關發現財產刑執行存在不合法活動的,建議法院糾正處理并限時回復,不予回復處理的制發糾正違法通知書,并抄告其上級法院,通過上下級制約。
2.從前至后,健全公、檢、法職能配合銜接。檢察機關協同公安機關建立犯罪嫌疑人或罪犯財產狀況調查制度。可設立駐派出所檢察官辦公室制度,督促偵查機關的辦案過程特別是對犯罪嫌疑人的財產調查工作。偵查機關對可能被判處財產刑的犯罪嫌疑人進行財產狀況調查,[6]將財產清單隨卷移送檢察機關,必要時檢察機關可自行調查犯罪嫌疑人的財產狀況。如浙江省衢州市《關于加強和規范財產刑執行監督的意見》規定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在偵查階段對可能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并處財產刑的犯罪嫌疑人,應當對其財產狀況進行重點調查。從偵查階段開始入手查控被告人財產狀況,既能防止被告人及其家屬轉移、隱匿財產,又能確保有財產可供執行。
檢察機關會同法院強化監督法律文書執行效力,將監督法律文書的采納情況予以反饋。收到檢察監督文書的執行單位或人員,應按照文書列明的事項和要求進行整改,并將改正情況在規定期限內書面回復檢察機關。[7]執行機關若對提出的問題有不同意見,可將不同意理由在一定期限內通知制發檢察文書的監督部門,檢察機關對接到的書面理由進行審查并予以反饋。對執行不當案件依法處理,如福建省泉州市檢察院駐泉州監獄檢察室發現法院超額執行3名服刑人員罰金,于是向泉州中院發出糾正函件,督促其將超額執行的金額退還給被執行人,從而維護了服刑人員的合法權益。
(二)機制層面:完善財產刑執行及其監督的信息化工作機制
1.將財產刑執行信息共享至法律監督信息平臺。在全國檢法機關之間建立刑事涉財產刑案件信息的共享平臺,由法院建立統一的涉財審判、執行數據系統,向檢察機關開放查詢權限,是整合執行信息的有效方法;檢察機關建立財產刑執行監督信息系統,實現監督線索的網上流轉和資源整合。執行監督難反映出來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法院財產刑執行信息封閉,檢察機關對法院刑事涉財產刑案件的執行工作進展情況甚至是否執行等信息均無從掌握。通過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可以實現檢察機關對法院刑事涉財產刑案件執行信息的及時掌握,破解法院財產刑執行信息封閉障礙,以便檢察機關以此為基礎,順利啟動財產刑執行監督個案。在信息互通下,一旦發現被執行人員存在可供執行財產的信息,便可快速流轉,法院執行局將核準執行信息予以反饋,駐所檢察室或社區檢察室對可供執行財產的預控制情況進行再核實,并及時通知執行部門對相關財產進行執行。同時,全國性刑事涉財產刑案件信息共享平臺建立,還有利于解決跨地區財產刑執行監督問題。
2.完善檢察機關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四項機制”。第一,建立涉財產刑執行案件的罪犯日常工作臺賬,[8]各級法院將刑事涉財產刑執行立案文書及時移送同級檢察機關,檢察機關刑事執行部門對收到的刑事裁判法律文書涉財產刑罪犯及時登記,摸清本地區財產刑執行案件信息及執行的基本情況;第二,嘗試與對應法院建立關于涉財產刑執行案件的通報機制,進一步完善信息溝通,掌握法院相關財產刑執行立案、執行活動和變更執行等基本情況;第三,監督未執行完畢財產刑案件進入法院的執行程序,對檢察中發現財產刑執行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建立情況通報機制,及時建議或糾正;第四,加強違法行為懲處力度。[9]對財產刑執行人存在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等犯罪行為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被執行人及相關人員通過隱匿、轉移、變賣財產等手段逃避財產刑執行的,應當及時通知法院,對符合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立案追訴標準的,檢察院應及時督促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三)配套層面:健全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關聯保障
建立財產刑執行激勵機制,提高財產刑被執行人履行積極性。一方面,從減刑、假釋制度入手,可將罪犯是否積極自覺履行財產刑作為服刑期間認罪悔罪態度的依據進行考量,進而在減刑、假釋的監督審核上予以把握。[10]如對有能力履行財產刑而不積極履行的服刑人員,檢察機關可通過檢察建議的方式控制其減刑幅度。另一方面,可嘗試建立保證金制度,刑事訴訟法已有關于針對取保候審的保證金制度,可以參照取保候審的規定,嘗試采納財產刑執行預繳保證金的方法,即檢察機關在起訴后,根據刑法規定確定其有可能被附加判處財產刑時,建議法院令被告人或受被告人委托的親屬在判決前向法院交納一定數額的金錢,以作為法院對其附加財產刑執行的保證。被告人預先繳納保證金的自覺性可視為其犯罪后的認罪態度,在量刑時酌情考慮,從而調動罪犯履行財產刑的積極性,以確保判決后財產刑能夠執行到位。
對于監外的財產刑被執行對象,可以將財產刑執行信息納入個人信用體系。當前,個人信用征信體系已趨于完善,執行機關可以居民身份證信息系統為載體,將未履行完財產刑的罪犯信息載入身份證內,并融合執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統與工商登記、房地產、交通、出入境管理等部門以及其他社會誠信體系網絡相鏈接,使財產刑執行的監督與個人的社會經濟生活聯系起來。這對于監外執行對象,若有足夠經濟條件,卻拒不履行財產刑判決,則會被作為嚴重失信行為納入個人信用系統,繼而影響限制被執行人的日常生活交易。因此,可以通過監督管理財產刑執行信息信用體系,借助社會力量激勵被執行人履行財產刑。
四、結語
在刑罰輕刑化的大趨勢下,財產刑執行難的問題得到廣泛關注,財產刑執行監督自2016年以來全面開展落實,仍然存在諸多不足,需要加以重視與不斷深化。具體化、規范化、信息化是其發展的重要趨勢,完善財產刑執行監督檢察權能,通過細化頂層制度規定、發展信息化工作機制、健全激勵懲罰保障體制等途徑,規范落實監督執行,希冀能對司法實踐有所裨益。
注釋:
[1]參見孫謙主編:《檢察:理念、制度與改革》,法律出版社2004版,第80頁。
[2]夏華龍:《財產刑執行監督研究》,載《理論研究》,2013年第5期。
[3]高勛、郭揚:《關于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的現狀調研與實證分析》,載《中國檢察官》,2015年第3期。
[4]參見陳瑞華:《程序性制裁理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版,第26頁。
[5]南京市秦淮區人民檢察院課題組:《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問題研究》,載《時代法學》,2015年第2期。
[6]參見朱靜、白春安:《財產刑執行中的檢察監督》,載《法學》,2007年第8期。
[7]李征:《中國檢察權研究——以憲政為視角的分析》,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版,第184頁。
[8]參見吳燦輝:《檢察機關財產刑執行監督工作之檢視及機制完善》,載《中國檢察官》,2016年第4期。
[9]尚愛國:《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制度研究》,載《人民檢察》,2013年第18期。
[10]參見袁其國:《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的深化與完善》,載《人民檢察》,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