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峰
黎巴嫩文豪紀伯倫曾說:“就像一片孤葉,不會未經整株大樹的默許就枯黃,作惡者胡作非為的背后,并非沒有你們大家隱匿的允諾……”
韓國電影《王者》(The King),是一部譏諷韓國檢察機關黑幕的電影。影片描繪出政界、司法界、黑社會與財閥之間千絲萬縷的真實圖景。導演甚至剪輯了韓國五次大選的影像資料,將金大中、盧武鉉等前總統的選任過程,與檢察官借用檢察權打壓選舉對手、甚至想借助神棍做法影響選舉結果、迎合最高權力并從中獲益的黑箱手段勾連起來,暗示著韓國政治進程與權力黑幕的密切關聯。
與其他影射諷刺體制黑幕的韓國電影相比,上述情節不算新鮮勁爆。但是,本片的有趣之處在于,劇情結構與歌德名著《浮士德》里的故事有些相近:年輕法律人樸泰洙的檢察官生涯,與浮士德受魔鬼靡菲斯特誘惑而簽訂墮落契約、而后卻得到圣母和天使救贖靈魂的過程頗為相似。那么,是出于什么原因,讓這位律政新人的職場生涯成為浮士德之旅呢?答案是:對權力的渴望,人性的本能以及居上者的不良示范。這些都與制度和文化緊密相關。
對多數人而言,職業規劃往往受到其出身、經歷、學識的直接影響,理想和志向只對職業發展有引領作用。法律職業也不例外,選擇法律為業,并不一定是胸懷打擊不法、維護公正的理想,也可能是為了謀生或者是覬覦權力。
男主角樸泰洙之所以選擇學習法律,入職檢察官行業,就是一例。他家境一般,母親離家出走,父親終日偷雞摸狗、游手好閑。如果不是某天撞到父親被一名年輕檢察官訓斥,突然悟出權力才是最強大力量的道理,他可能一輩子就是全羅道的一個混混。
懷著對權力的渴望,通過苦讀,樸泰洙如愿以償成為一名檢察官。他以為自己的工作軌跡是辦理要案、接受采訪、風光升職。然而,處理瑣碎案件、翻看資料到吐,才是他這樣的律政新人的日常生活。尋找突破機會的他倍感迷惘、意志消沉。此時,一起校園教師性侵學生的案件擺上他的案頭,隨即,誘惑的魔鬼訪上門來。性侵者的父親是國會議員,有權有勢,加之受害者家境困難,性侵事件本打算和解結案。但是,因為性侵者在接受訊問時,對他多有不敬,他感到自己奮斗得來的檢察官身份和權力受到了輕慢。雖然同僚勸其罷手,樸泰洙卻堅持認為性侵者應當坐牢。
此時,樸泰洙的師兄找上門來,為性侵者請托說情,并以幫助其攀附能在檢察系統里翻云覆雨、甚至能左右總統選舉的高階檢察官韓江植為誘餌,勸其放手。
在韓國,地緣、血緣、人緣對一個人的職場生涯有重要影響。出身遠離政治和金融中心的全羅道的無名小子樸泰洙,沒有任何大樹可以乘涼,如果不攀附更高的權力,他永無出頭之日。樸泰洙的師兄正如浮士德里的靡菲斯特,帶領樸泰洙乘坐高聳入云的觀光直梯,結識高層俱樂部里的律師、檢察官、財閥、媒體人等各階層精英,見識權力和奢靡的富貴生活。俱樂部是各路精英勾結的場所,觀光直梯就是權力直通車。面對權力的誘惑,人性趨利避害的本能讓樸泰洙做出了倒向權力的選擇。自此,樸泰洙放棄良心與道德,心甘情愿地成為高高在上的1%的檢察官。
勸樸泰洙放棄追究性侵者責任的同僚,將貪戀權力的樸泰洙拉入圈子的師兄;只手遮天,知法犯法的居上者高級檢察官韓江植,甚至在韓江植背后若隱若現的檢察總長,靠權力和財閥上臺的總統,莫不都是黑社會、官員、媒體人和司法界人士胡作非為的“隱匿的允諾者”。
但是,位階不高,道行尚淺的樸泰洙只是權力黑幕里的一枚棋子,一旦出事,第一個跌落云端的就是他。深刻反省人生之后,樸泰洙在各種力量的幫助下,扳倒韓江植檢察官。最后,影片以開放式結局告知觀眾,樸泰洙走上了構建自己心中的社會正義之路……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