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3日政協會開幕,到3月20日人大會閉幕,本次會期之長,無論對代表委員,還是媒體,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驗。由于是政府換屆之年的會議,今年的代表委員中出現了很多新面孔,會議也有了很多新的風貌,新的舉措。
第一個新,是方式新。新開辟了委員通道、代表通道。以政協會為例,共開放了3場委員通道,來自各行各業的33名委員接受了媒體采訪。很多代表委員還借機打起了“廣告”,主動宣傳地方和企業的特色“名片”。相較于此前“部長通道”自上而下的政策回應,“代表通道”“委員通道”似乎更加接地氣。
第二個新,是會風新。以前兩會,最易被詬病的就是會場紀律的松散,小組討論經常是會議過半,人去椅空,走廊外卻熱鬧非凡,代表委員在走廊外或接聽手機,或被記者圍堵,熙熙攘攘,燈光閃閃,分不清哪里才是真正的會場。今年,每個會場門前都有一排小鐵箱,用于代表委員存放手機,進場前將手機入柜上鎖,散場后自取手機。會議途中接聽電話的場景少了很多,代表委員更專注于會議本身,也讓會議的效率提高了不少。
代表委員“自律”的同時,也對媒體提出了“他律”的要求,中途借代表委員出來的工夫攔訪變得愈發困難,即使中途遞條子說明采訪需求,一般也會安排在會后單獨采訪。
一擁而上的“盲采”越發少見,對記者的針對性和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則稍不留神,就會遭同行另“眼”相看。
盡管會風與以往相比,有了大大的改善,但從媒體角度,還是要隨時應對突發。經常穿越大半個北京趕到某個會場,卻吃了個“閉門羹”;或是在會議過半時,突然要求在場的媒體離場,而這些并非大會的統一安排,只是個別代表委員的個人要求。

以一個開放的姿態面對媒體,面對公眾,這是媒體人對這一年一度的盛會最大的期待!
@小資:中國的高質量發展體現的是從總量擴張到結構優化的轉變。過去幾十年,基本解決了經濟發展“有沒有”的問題。現在,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國經濟更需要著力解決發展“好不好”的問題。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解碼中央環保督察》
這個方法好,督察很必要,也來得很及時,經濟發展的同時,環境不能落下,共同建設美好的家園,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個人都責無旁貸。(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