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曄
3月20日,北京人民大會堂。李克強總理在答記者問時說:患者急需的抗癌藥品,我們要力爭降到零稅率。這個消息,從期待變成現實,已經走過漫漫長路。
在國際權威學術雜志《血液》2013年封面文章中,100多位國際血液病權威專家共同呼吁,血液腫瘤藥物價格應降下來,北大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主任醫師江倩也參與其中。
江倩介紹,以前治療慢粒病,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期只有3~5年。直到以格列衛為代表的小分子靶向藥物問世,才使這種疾病可得到有效控制,90%的人生存期延長到超過10年。
格列衛當屬上個世紀開發最成功的腫瘤藥物,也由此開啟了靶向藥物時代,如今廣為應用的易瑞沙、赫賽汀和多吉美應運而生。然而,有著如此卓越療效的藥,患者想用卻用不起。
大部分進口癌癥藥并未進入醫保,但患者又不能不吃,而且還得長期吃。動輒上萬的藥讓中產家庭也為此一夜返貧。
然而,每個月超過2.35萬元的格列衛,印度的仿制藥不過千元。不過,這樣的仿制藥,按照2001年12月開始實施的《藥品管理法》,一律列為假藥,其代購行為也屬非法。即使不是仿制藥,只要未經批準生產、進口,未經檢驗即銷售的,“按假藥論處”。
2015年,被媒體稱為抗癌藥“代購第一人”的白血病患者陸勇被北京警方抓獲。陸勇被公訴后,300多名白血病病友聯名寫信,請求司法機關對他免予刑事處罰。
此事在媒體上引發熱議,至此,人們才知曉,中國人吃著最貴的抗癌藥。例如一片規格為250毫克的艾瑞莎藥品在美國售價為10.3美元,可到了中國市場上,這種藥竟達到了500元人民幣每片的高價。
雖然我國和印度一樣,是仿制藥大國,但只有專利期過期后,才會仿制。但印度《專利法》明確了規定:“在無法獲得、支付不起或不能適當提供的情況下”,本地企業可以向印度知識產權局申請強制許可。正因此,印度出現低于我國內地價格很多的抗癌藥。
當然,仿制藥不光彩,效果也普遍不如進口藥好,于是香港又成了癌癥患者代購藥物的新選擇。2018年,深圳審結一起特大癌癥藥案,涉案藥品大多是香港水貨,進價幾百元的藥物直接以上千元或者是上萬元銷售,一種抗癌藥的利潤最高可以達到1萬元。
讓人們納悶的是,同樣是進口藥,內地藥品價格為何比香港還貴不少呢?這個問題就在于內地與香港的關稅和醫藥體制不同了。
進入內地的進口藥品關稅是5%~8%,在銷售環節,還要在加了關稅基礎上,再加上17%的增值稅。而這項稅率在歐洲各國的平均水平為8.8%,美國、澳大利亞為0。此外,內地仍有以藥養醫的情況在,按照藥品加成費的規定,進入醫院可在實際購進價基礎上加價10%~15%。藥品價格越高,加價越多,最后還是患者買單。
而在香港,藥廠和患者間有極其精簡的銷售鏈條。據《人民日報》報道,香港公立醫院由醫管局采購藥品,不能收傭金,用藥費用由政府負擔,藥品都是原價銷售。
那么,關稅降了之后呢,天價抗癌藥的價格就能承受了嗎?顯然,關稅只占藥品價格的很小一部分,去掉關稅,一般家庭還是很難負擔。真正讓老百姓敢用天價藥,還得靠進口新藥審批提速,靠納入醫保。只有這樣,才能讓“吃藥難”的病友們,“有尊嚴地活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