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林/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近20年來,我國在研究段祺瑞取得了一定成果,出版物主要有:程舒?zhèn)ァ⒑罱髦侗毖笾ⅰざ戊魅稹罚苘姟⒅苎影刂骶幍摹锻钕当毖笕宋铩贰⑻K飛編著《細說北洋——段祺瑞》等。特別是安徽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安徽史學》對于段祺瑞以及北洋皖系人物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另外,在中華民國史和北洋軍閥史研究領域涉及到段祺瑞的內容也不少,如來新夏主編的《北洋軍閥》、中華書局主持整理的《近代史料筆記叢刊》、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輯的《中華民國檔案資料匯編》等。同時,港臺、海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也不斷傳入中國,如:陳志讓著《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統(tǒng)治》、齊錫生著《中國的軍閥統(tǒng)治》等,其思想觀點、研究方法對于國內學者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可以說,無論國內還是海外,學術界對于段祺瑞的研究,涉獵面較來越廣,對于資料的挖掘也越來越細。像李開弟、徐衛(wèi)東等大多說人對段祺瑞與“三造共和”持否定態(tài)度,本文試圖從全新的角度,重新認識段祺瑞與“三造共和”,給予新的歷史認識。
段祺瑞是中國近代史上頗受爭議的歷史人物,是北洋軍閥中威名僅次于袁世凱的二號中堅人物,號稱“北洋之虎”。其“三造共和”的歷史功績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沒有段祺瑞積極采取行動,創(chuàng)造“三造共和”的壯舉,在中國近代大動蕩、大轉型的時期,也許中國社會有帝制向民治的轉變,要來的更晚一些。所以說,段祺瑞的“三造共和”是值得肯定的,在中國社會轉型、過渡的時期,段祺瑞是中國由帝制向民治的轉變,由分裂走向一統(tǒng)的積極的促進者與維護者。
“三造共和”的實現(xiàn)還要從府院之爭說起。府院之爭是指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tǒng)府與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之爭,導致府院之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沒有決斷權的《臨時約法》。該約法最大的問題就是總統(tǒng)府、國務院、國會的權責不明,不能相互制衡,總統(tǒng)制與內閣制雜糅,造成“今日府院權限問題之難點實有大總統(tǒng)不負責任……問題遂而發(fā)生。”由此可見,府院之爭實為法統(tǒng)權力之爭,其根本原因是《臨時約法》所造成的畸形的二元政體的存在。其二,徐樹錚的恃才傲物。段祺瑞認為:“此人性剛正,志忠純,重責職,慎交游。”便委于重任,由此,府院雙方的交涉,全賴于徐樹錚。徐樹錚張揚跋扈,再加上段祺瑞的袒護,常常越俎代庖,自作主張,以己意為段意。在面對總統(tǒng)的詢問,徐樹錚不屑地說:“總統(tǒng)但在后面年月上蓋印,何必管他任命什么人?何必管前面是何事情?”儼然把黎元洪當一蓋印機器。正是由于徐樹錚的介入,府院雙方關系日益惡化。其三,對德參戰(zhàn)問題,使府院之爭達到白熱化。總統(tǒng)黎元洪自恃有國會、輿論和美國的支持,對院方所提出的參戰(zhàn)案堅決不予通過,國務院段祺瑞背后有日本、英國等國的支持,便以解散國會相要挾。不甘示弱的黎元洪,斷然下令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之職,府院之爭驟然激化。
被免職的段祺瑞退居天津,北京政府處于癱瘓的狀態(tài),黎元洪面對尷尬的處境,便找到了復辟狂張勛進京調停,不甘屈服的段祺瑞為重掌大權,也極力拉攏張勛。然而,此時失勢的段祺瑞,只是一個光桿司令,“是一個平民,既無政權,又無軍權。”各地大小軍閥都是“見風使舵之人,認為段祺瑞失勢,就置之不理。”受到如此打擊的段祺瑞,從而清醒地認識到發(fā)展與強固自己的重要性。隨后,在其部下和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用金錢來收買各地大小軍閥,以掌大權。此時,張勛欲運用徐州會議來為其復辟做準備,謀定后,張勛詢問段祺瑞意見時,段祺瑞回答說:“保清帝退位的事還不到時候,即使勉強辦了,就算北方答應了,南方亦不會答應,我看著這件事還是慢慢來辦。”雖然未允準,也未否決。待其到京后,段祺瑞對張勛說:“只需解散國會,推倒總統(tǒng),復辟一事,自可商量。”一步步地引誘張勛走上復辟之路。7月1日,張勛復辟,段祺瑞立即組織軍隊誓師馬廠,于12日攻入北京,復辟丑劇至此失敗。段祺瑞以“三造共和”之美譽重回北京,重掌國務總理大權,恢復了共和政府。
段祺瑞之所以能夠再創(chuàng)共和,成為討伐張勛的主力軍,其原因主要有:
國際因素:第一,帝國主義對張勛前后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由以前的支持復辟到后來的反對。起初,日本希冀通過張勛復辟來維護其在華既得利益,后看到張勛更為親德,再加上人民堅決反對復辟,便轉而支持段祺瑞。第二,英美政府為擔心復辟在中國國內引起動亂,影響其在華利益,便拋棄了復辟狂張勛,支持一個更有利于其自身利益“強有力”的軍閥政權。這一變化,大大增強了段祺瑞的反復辟的力量,段祺瑞成為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又一代理人。可以說,在當時貧窮落后、混戰(zhàn)不已的中國,得到列強的支持,無疑是為自己贏得勝利的籌碼。
國內因素:第一,以孫中山為首的南方革命勢力堅決反對張勛復辟,其堅決維護民主共和的革命斗爭精神,得到了全國人民的尊重與響應,但是,由于“資產階級革命派本身的日益分化和力量的削弱,沒有肩負起領導的大任。”第二,人民群眾的廣泛運動。全國各階層群眾廣泛參與,通過各種不同的斗爭方式,抵抗張勛復辟,擁護共和,遂使張勛復辟陷于全國的反對聲浪中,就像孫中山所說: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具有政治頭腦的北洋軍閥頭目段祺瑞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倒行逆施,遂積極反對復辟,倡導共和。
個人因素:第一,段祺瑞生性要強,面對復雜的政局,能當機立斷,把握有利時機,反戈一擊。在其免職退居天津期間,一無軍權,二無政權的落魄局面,并未灰心喪氣,而是和自己的部屬積極謀劃,爭取對自己的有利時機。第二,段祺瑞作為北洋元勛,老成持重,再加上其個人恬淡的個性,樸素、質直的品質,很易獲得他人的好感與尊重。時任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就認為:“段將軍所以有那么大的影響,在于他的品德……盡管他的確很懶,但他的才智,他的基本誠實以及他處處保護部下和勇于承擔責任的精神,使這位沉靜謙遜的人成了中國軍界最杰出的領袖。”段祺瑞之所以能在這么危急的情況下,得到各地大小軍閥的支持,一方面是由于利益的吸引;另一方面,就是段祺瑞自己的資望與人品,這些都成為段祺瑞主掌共和的重要原因。第三,敏銳的政治頭腦。在府院之爭激化,段祺瑞被免職,面對不完整的北京政府,章宗元催促黎元洪抓住時機決斷,“大總統(tǒng)一舉手間挽回危局,使政府之掛線不斷,法治之常執(zhí)無悔。”但優(yōu)柔寡斷的黎元洪仍寄希望于調停,最終引狼入室,自取滅亡。而段祺瑞儼然把張勛當做自己上位的棋子,在如此復雜多變的政局下,審時度勢,迅速做出判斷,在討伐張勛復辟時,段祺瑞的討逆電文改變了形勢,“時各省督軍多取觀望態(tài)度,有忠心確表贊同者,見段電遂翻然一變。”在討逆軍節(jié)節(jié)勝利時,魯督張懷芝對曾毓雋說:“芝泉真奇怪,何方觀望一下。”可以想象,若都像張懷芝那樣,“大家都若觀望,國家將不可為矣。”由此可見,若段祺瑞若沒有當機立斷來主持大局,像其他人一樣采取觀望態(tài)度,則張勛復辟不會如此短命,中國的混亂局面將會繼續(xù)存在,大小軍閥各霸一方,再加上帝國主義勢力對中國的窺覷,其后果將不堪設想。
綜上所述,段祺瑞在“三造共和”中擔任著重要角色,“在反對張勛復辟運動中,段無論在輿論還是行動上,都無疑再次成為恢復中華民國和維護民主共和的領袖人物,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旗幟作用上。”可以說,即使沒有段祺瑞出來主持大局,反對張勛復辟,其復辟之行動也注定要覆滅;但如果沒有段祺瑞及時討伐,興兵北上,則張勛復辟不會短短12天而轉瞬即逝。所以,段祺瑞“三造共和”是功不可沒的,他阻止了帝制在中國的死灰復燃,緩和了南方革命勢力的進攻勢頭,阻遏了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肆意橫行。同時,帝制與共和之間的反復更迭,也促進了中國新一代革命家、思想家,甚至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思索,什么才是真正的救國真理?中國將往何處去……所以說,段祺瑞其“三造共和”的功績是值得肯定的,為中國日后走上民主共和道路做了鋪墊。
但是,像李開弟、徐衛(wèi)東等人則認為:段祺瑞“三造共和”不過是為了謀取個人私利,毫無真心擁護共和可言。我認為,他們的認識有失偏頗。作為軍閥一員的段祺瑞出身于傳統(tǒng)的封建社會,要想使其蛻變?yōu)檎嬲龘碜o共和,談何容易,再加上當時中國混亂的局面,需要一個強權人物來主持大局,段祺瑞的所作所為是具有時代局限性的,是應該給予理解與同情,雖說段祺瑞“三造共和”并沒有使中國真正走上民主共和道路,但是,這種嘗試,已使共和思想在中國扎了根。所以,段祺瑞的“三造共和”是值得肯定的,它“解決了多少麻煩,掃除了多少荊棘,這一舉不能不說是明智的。”
參考文獻:
[1][10]天津歷史博物館.北洋軍閥史料(卷 10)[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6:293~294.
[2]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組.徐樹錚電稿[M].北京:中華書局,1962:382.
[3][6][12][13][14]杜春和 ,等 .北洋軍閥史料選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98,296~297,276,276,269.
[4][9](美)保羅 ·S ·芮恩施.一個美國外交官使華記[M].李抱宏,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58,213,187~188.
[5]莫建來.段祺瑞攫取統(tǒng)治權與皖系軍閥的發(fā)展[J].江海學刊,1990(3):135.
[7]李開弟.段祺瑞“三造共和”述評[J].安徽史學,1986(1):42.
[8]章開沅,等.辛亥革命史(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29.
[11]劉以芬.民國政史拾遺[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18.
[15]單寶.段祺瑞“三造共和”平議[J].安徽史學,1984(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