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密市中醫院,河南 新密 452370
中醫稱慢性蕁麻疹為“風疹”、“癮疹”等,常見風寒束表、風熱犯表、血虛風燥3種類型,其中以血虛風燥型最為常見。西醫治療慢性蕁麻疹藥物較多,療效尚可,但治療期間可引起心律失常、口干等不良反應,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1]。近年來中醫治療慢性蕁麻疹效果逐漸被證實,筆者采用升陽益胃湯聯合雷火灸治療慢性蕁麻疹50例,效果較好,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各50例。參考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12~67歲,平均年齡(50.12±3.50)歲,病程42d至5年,平均病程(2.40±0.56)年;觀察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12~68歲,平均年齡(50.03±3.33)歲,病程42d至5年,平均病程(2.36±0.55)年。兩組性別、年齡和病程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納入者均符合《臨床皮膚病學》[2]及《中醫皮膚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的診斷標準,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目的且自愿參與研究
1.3排除標準治療前1個月使用過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及免疫調節劑治療者;心、肺、腦、肝、腎重要臟器嚴重障礙者;藥物成分過敏或禁忌者;哺乳期、妊娠期或司機等職業者;紅斑狼瘡等免疫系統疾病者。
1.4方法參考組:口服西替利嗪片(生產公司: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20000245),每次10mg,每日1次;肌內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生產公司:浙江萬馬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33020001),每次1mL,每日1次。
觀察組:自擬升陽益胃湯加減治療。藥用:生黃芪30g,黨參、茯苓各15g,半夏、白術各12g,羌活、炙甘草、防風、白芍、獨活、陳皮、澤瀉各9g,黃連、柴胡各6g,生姜10g,大棗3枚。合并食積者加內金、焦三仙、枳殼各5g;濕熱明顯患者加苦參、白鮮皮各5g;瘙癢劇烈患者加僵蠶、烏蛇各5g。每日1劑,取汁200mL,早晚各服用1次。在此基礎上同時聯合雷火灸治療,充分暴露中脘、脾俞、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雷火灸插入手柄,將雷火灸點燃,火頭在穴位上方2~3cm施炙,以皮膚發紅、深部組織發熱為宜,患者感到局部舒適、溫熱而不灼痛為度。每次30~40min,每日1次。
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療程結束后,接受為期半年隨訪。
1.5觀察指標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瘙癢、紅斑、皮損均采用0~3分4級評分法,分別代表無、輕度、中度及重度;分團數目為0分:無;1分:1~7個;2分:8~13個;3分:>15個[4]。皮膚病生活質量量表(DLQI)評分:包含10個問題,分別為瘙癢、購物、尷尬、社交、衣服、工作、運動、睡眠、朋友、護理。采用0~3級評分法,0~3分代表沒有、一點、明顯、非常明顯。總分30分,分數越高則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差[5]。治療前、后各評價1次。
1.6療效判定[6]痊愈:紅斑、瘙癢、風團、皮損等完全消失,癥狀積分減少85%以上;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癥狀積分減少60%~84%;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癥狀積分減少25%~59%;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癥狀積分減少25%以內或增加。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參考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0%,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癥狀積分變化情況治療前,兩組瘙癢、風團、紅斑、皮損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癥狀積分明顯下降,觀察組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參考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參考組比較,*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參考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兩組DLQI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DL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DLQI評分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大于參考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DLQI評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參考組治療后比較,#P﹤0.05。
2.4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復發率比較觀察組治療期間1例輕微惡心癥狀,未做停藥處理,3d后癥狀自行消失,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參考組治療期間出現2例心律失常、2例紅腫結節、3例惡心嘔吐癥狀,停藥3d后癥狀消失,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觀察組未見復發患者,參考組6例復發病例,復發率為12%,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慢性蕁麻疹為臨床常見、多發皮膚病,疾病發生率為15%~20%,以20~40歲青壯年為高發人群[7]。慢性蕁麻疹病程遷延,可持續數月甚至數10年。研究表明,食物、藥物、蚊蟲叮咬、花粉等均可能誘導本病發生,患者皮膚黏膜出現瘙癢性風團等局限性水腫反應,部分患者甚至伴發喉頭水腫癥狀。近20年來,臨床對不同類型蕁麻疹病因及發病機制進行了大量、深入的探討,然而結果顯示75%患者無法找到明確的致病源頭[8],為臨床治療帶來較大的困難。慢性蕁麻疹的中心環節為皮膚或黏膜組織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等血管活性介質,釋放前列腺素、白三烯等介質,刺激毛細血管擴張、平滑肌收縮、血管通透性增加,進而引起血管性水腫、蕁麻疹等臨床表現[9]。
由于蕁麻疹病因復雜、誘因不明確,反復發作,西醫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常用藥物有二代無鎮靜作用的H1抗組胺藥(阿伐斯丁、非索非那定片、西替利嗪等),但治療效果欠佳,且復發率較高[10]。中醫學認為本病病因有:風邪襲表,易兼挾其他邪氣致病;表虛不固,氣血虧虛,外邪阻滯肌膚膝理,氣血失調而發風疹;飲食內傷,導致風團瘙癢;《外科樞要.論赤白游風》記載“赤白游風,屬脾肺氣虛……或內熱佛郁,或外邪所乘,或肝火血熱。”認為臟腑失調,七情內傷、心肝火盛而導致本病發生。蕁麻疹發生與外陰風邪、稟賦不足、衛表不固有關,因此在治療時以疏風散熱、辛涼解表、疏肝涼血、益氣養血為宜。升陽益胃湯方中生黃芪、黨參,可益氣健脾、補中益氣;茯苓、半夏、白術可補中健胃、消痞散結;羌活、防風可祛風濕、解表散寒;白芍平肝止痛;獨活痛痹止痛,諸藥聯用共奏益氣活血、清熱利濕、祛風止癢之功效。雷火灸藥力強、火力猛,通過灸治中脘穴、脾俞、足三里等穴位,能夠激發經氣,提高藥物治療的效果。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參考組(P<0.05),患者瘙癢、風團、紅斑、皮損癥狀積分下降程度明顯大于參考組(P<0.05),表明升陽益胃湯加減聯合雷火灸治療慢性蕁麻疹可以明顯改善癥狀;觀察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參考組(P<0.05)。蕁麻疹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生理健康及社交活動,從而導致患者生活質量明顯下降,本次研究中,觀察組0.5年內復發率明顯低于參考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DLQI評分明顯大于參考組(P<0.05),表明升陽益胃湯加減聯合雷火灸治療能夠控制疾病復發,遠期效果好,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
綜上所述,升陽益胃湯加減聯合雷火灸治療慢性蕁麻疹效果較好,可有效控制臨床癥狀,且不良反應和復發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陳麗儀,郭元琦.薄氏腹針治療慢性蕁麻疹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 2005, 25(11):768-770.
[2]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 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出版社.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012版[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
[4]郭文麗,李克寒,賈新安,等.3種方法在慢性蕁麻疹治療中的臨床療效觀察[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3,30(5):390-392.
[5]秦曉蕾,余珍,陳知英,等. 173例慢性蕁麻疹患者臨床分析及生活質量調查[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2, 28(7):476-479.
[6]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免疫學組. 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4版)[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4,47(7):388-390.
[7]陳瓊.160例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臨床特點分析[J].中外醫療,2013, 32(36):40-41.
[8]曾維英,藍銀苑,薛耀華,等.205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過敏原檢測結果分析[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5,22(1):43-45.
[9]王朵勤,徐金華.慢性蕁麻疹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醫師雜志,2017,19(1):25-28.
[10]佟若菲.非鎮靜類H1受體拮抗劑在慢性蕁麻疹治療中的應用[J].天津藥學,2014, 26(4):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