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4
蕁麻疹是臨床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疾病,其主要直接原因是皮膚黏膜血管由于多種因素而引發的炎性充血,通常情況下還會伴有液體滲出、組織內水腫的情況,導致患者皮膚黏膜出現水腫性損傷[1]。而急性蕁麻疹住院患者中常合并感染,臨床中主要采用抗組胺與抗生素藥物聯合治療的方式。為了規范藥物治療、減少抗生素及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使用,本研究對常規藥物與消風散加味聯合治療急性蕁麻疹的療效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4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我院皮膚科接受治療的急性蕁麻疹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中國臨床皮膚病學》[2]中對急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皮膚表面存在突發性的風團,且具有局限性,疾病發作時出現劇烈瘙癢,部分皮損持續時間低于24h。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75例。對照組中男32例,女43例,年齡23~57歲,平均年齡為(40.0±5.7)歲,病程3~19d,平均病程(11.0±2.7)d;觀察組中男39例,女36例,年齡22~55歲,平均年齡為(38.5±5.5)歲,病程4~21d,平均病程(12.5±2.8)d。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①納入標準:患者具有較好的治療依從性;年齡在18~60歲之間,病程在6周以內。②排除標準:治療前1h使用抗組胺、糖皮質激素以及免疫調節、抑制類藥物患者、存在嚴重的器質性疾病以及嚴重的基礎類疾病患者;排除接觸性蕁麻疹、寒冷性蕁麻疹等其他特殊類型蕁麻疹患者;妊娠期、患有自身免疫疾病患者。
1.3方法對照組施以常規藥物治療: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生產廠家:北京凱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058999,規格:20mL×10支/盒)20mL/d;維生素C注射液(生產廠家:上海信誼金朱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023475,規格:2mL:0.5g×10支/盒)2.0g/d靜滴;枸地氯雷他定片(生產廠家:揚子江藥業集團廣州海瑞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090138,規格:8.8mg×7片/盒)8.8mg,1次/d,1片/次。
觀察組在上述常規治療基礎上施以消風散加味治療。處方基本組成為:金銀花、地龍、蒲公英、連翹、夏枯草各20g,黨參、荊芥、當歸各12g,生地黃、防風、薄荷、蟬蛻、羌活各10g,生甘草6g。辨證加減:發熱者加生石膏20g,白細胞增高者加大青葉30g。每日1劑,水煎取400mL,分2次服用,200mL/次。
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周治后觀察療效。
1.4觀察指標記錄并對比兩組治療后的藥物起效時間、皮損癥狀評分、瘙癢癥狀評分以及治療有效率。
1.5療效判定藥物起效時間判定標準:從服藥開始到患者自覺癥狀、體征減輕時間[3]。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經過治療后,自覺癥狀、皮損癥狀明顯改善、恢復了正常體溫。有效:經過治療后,自覺癥狀有所好轉、皮損癥狀消退不低于70%,體溫基本恢復正常。未愈:經過治療后,患者體溫不存在明顯變化,皮損癥狀基本沒有消退[4]。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瘙癢程度評分:癢感嚴重難以忍受,對作息造成嚴重影響,評分為3分;癢感明顯但在耐受范圍,不會對正常作息產生影響,評分為2分;癢感較輕,無明顯癢感,評分為1分;無任何癢感為0分;皮損程度評分:無任何風團為0分;<20個風團評分為1分;20~50個風團評分2分;風團超過50個評分為3分[5]。

2.1兩組治療后的起效時間及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經過治療后,觀察組用藥治療后的起效時間以及皮損癥狀、瘙癢癥狀評分要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對兩組治療后的療效進行對比,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7.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后的起效時間及臨床癥狀改善評分情況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急性蕁麻疹是皮膚科臨床工作中較為常見的變態反應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發癢、紅腫、皮溫升高、皮疹塊等,部分嚴重者表現為喉頭水腫、呼吸困難、腹痛、腹瀉、便血。造成此種疾病的主要直接原因是嗜堿性粒細胞以及肥大細胞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活化其炎性介質,從而使其大量釋放組胺等一系列炎性介質,引起局部血管出現擴張,平滑肌收縮等相關過敏反應[6],引起患者出現風團癥狀,導致皮膚出現瘙癢紅腫等臨床反應癥狀,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并且有可能造成血壓降低導致患者出現休克、昏厥,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急性蕁麻疹住院治療患者常合并感染,過敏反應嚴重,由于感染原因不明確,臨床中將廣譜抗菌藥和糖皮質激素作為治療常用藥,雖然具有一定療效但是用藥易產生不良反應[7]。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治療所用的復方甘草酸苷針本來是保肝藥,但相關研究發現其有抗過敏、免疫調節、抗病毒及“類激素”作用,且少見不良反應;枸地氯雷他定屬于第二代抗組胺藥物其主要作用機制是其能夠對初期的過敏性炎癥實施有效抑制,并且對進展期各環節的炎性介質也能夠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主要為IL-6、載附及趨化嗜酸性粒細胞等,從而能夠使毛細血管擴張及通透性上升的情況得到有效抑制,使風團、紅斑癥狀減少,同時有助于抑制變態反應現象,且不良反應極少。臨床上兩者聯用治療非感染性蕁麻疹患者效果尚可,但對于合并炎癥患者的治療效果不佳。
中醫學認為急性蕁麻疹屬于“癮疹”,患者皮膚出現的皮疹,外表鮮紅,并且會有發熱瘙癢的癥狀,舌紅且舌苔薄、發黃,通常喉嚨還會伴有腫痛、發熱,此種癥狀屬于風熱犯表,其原因是皮膚衛外功能減弱,導致風熱病邪侵入皮膚,從而導致肌膚腠理、血脈浸淫,熱氣郁結于皮膚,其主要治療原則為清熱解毒、疏風止癢[8]。消風散加味方中金銀花、連翹均具有清熱解毒功效,黨參可以起到扶正祛邪的功效;當歸、生地能夠起到熄風涼血、養氣活血的功效,羌活、薄荷可以起到疏風祛邪的功效,蟬蛻、荊芥及防風可以起到疏風、祛邪、止癢的功效,蒲公英夏枯草能祛風止癢、清熱解毒,生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可起到調和營衛、清熱疏風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金銀花與連翹均具有與廣譜抗菌藥物相類似的解熱、抗炎作用,連翹中所含有的維生素P可以使血管通透性得到顯著降低,金銀花煎劑可使白細胞吞噬作用起到促進作用;荊芥水煎服可增加汗腺分泌量,使皮膚血液循環增加,進而可發揮解熱作用,而荊芥穗的抗補體作用顯著;生地黃水提取液可發揮抗炎、抗過敏、降壓鎮靜作用;白芷、防風均具有抗炎、解痙、去熱及鎮痛作用,防風同時還具有抗過敏、驚厥作用,并且有相關實驗研究表明此藥的水煎劑可以使小鼠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發揮良好的增強作用;羌活注射液可以對小鼠遲發性過敏反應發揮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時可發揮解熱、抗炎等作用;甘草抗病毒、感染以及抗炎、抗過敏作用優良,能夠對氣管黏膜、發炎癥狀的咽喉發揮保護作用[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藥效起效時間顯著比對照組短,皮損癥狀、瘙癢癥狀評分要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皮損癥狀、瘙癢癥狀評分改善也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并且治療總有效率較高(P<0.05),表明消風散加味治療急性蕁麻疹能夠起到清熱解毒、扶正祛邪以及祛風止癢的功效,使蕁麻疹癥狀得到有效改善。
綜上所述,針對急性蕁麻疹采用西藥聯合消風散加味治療的臨床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
[1]曹慶生, 武玲麗. 消風散加味治療急性蕁麻疹臨床療效觀察[J]. 亞太傳統醫藥, 2016, 12(8):138-139.
[2]趙辨. 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0.
[3]張秋菊, 錢海波. 中藥藥效質量學[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4.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
[5]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 蕁麻疹診療指南(2007版)[J].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07, 40(10):591-593.
[6]王朵勤, 徐金華. 慢性蕁麻疹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 中國醫師雜志, 2017, 19(1):25-28.
[7]盧志堅, 黃慧敏. 消風止癢湯治療風熱型蕁麻疹35例觀察[J]. 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15, 36(6):66-67.
[8]劉濤峰, 白云飛, 張虹亞,等. 加減消風散聯合依巴斯汀治療風熱型蕁麻疹療效觀察[J]. 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6, 35(1):14-17.
[9]閆嬋娟, 陳璐, 陳樂. 消風湯合鹽酸非索非那定治療風熱型急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6, 4(19):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