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中西法律 法律本位 法學傳統 法律精神 執法模式
作者簡介:鄭中豪,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法學理論。
中圖分類號:D90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003
在文化系統當中,法律文化跟文化是一種從屬關系。法律文化的產生與終結并跟人類社會并不是同步的,嚴格的來講,法律文化的出現是在讓人類社會出現了階級與國家劃分的時候,換言之,法律文化最開始的內容是一個地區或者國家當中人們精神文化的一種表現。因此,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逐漸發展,經濟的進步,文化內容不斷更新,法律的文化內容受到文化影響也在發生變化。所以,法律文化相對于人類的社會文化是獨立的,但它會受到大眾文化的制約與影響。
本位不同是中西法律文化差異的一個方面,中國法律通常以集團來作為本位的,而西方的法律本位是從個人出發的。中西方,在遠古社會時期均以“個人的集合”作為其基本單位,我們稱這種以團體為發展中心的社會為集團化的本位社會。
從法律本位角度來講,中國古代的法律形式是部落集團本位法,伴隨社會的發展,后來演變為一種宗族集團本位法 。根據中國的社會體制以及自然經濟發現背景下,中國的法律是延續以往宗族集團本位法的發展歷程而形成的。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存在血緣關系的宗法制度、家族統治的歷史局面被打破,此時,儒家思想與法家講學對中國法律新制度的建立健全起著重要影響。首先,儒家思想講述的“忠”與“孝”這兩大基本原則關系,很大程度上將宗法家族跟政治國家相分離的現象進行了彌補。法家講學主要是國家主義政治法制觀,是以國家作為本位主體的,但是由于其理論跟中國以往傳統宗族法制存在很大矛盾,終究未能成為中國法律中的重要內容。漢朝以后,中國傳統法律本位發生了顯著改變,比國家本位要重要,比家族本位要優越。在清朝末期“變法修訂法律”以后,伴隨西方思想以及法律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多,中國的家族綜治法律制度逐漸退出國家法律的歷史舞臺 。中國的法律本位伴隨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同時受到社會主義文化的影響,之后的法律具有非常明顯的集團本位思想。
關于西方法律的發展歷史,原始的古羅馬法律在經歷賽維阿·塔里阿歷史改革中,由原來的氏族法律逐漸轉化為家族本位法律,隨著西方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逐漸構建起以公民個人為本位的法律制度。以氏族作為法律本位的羅馬法律的最終目的是維護氏族利益,后來,伴隨羅馬氏族的衰敗,羅馬法律也隨之分崩解體。作為羅馬社會發展的產物,以家為本位的團體法律正好彌補了這一法律空白,家本位的法律凸顯的是以男性主義為中心的父權神圣不可侵犯以及夫權主義之上。羅馬帝國不斷對外進行擴張,伴隨著社會性質的改變,家本位的法律逐漸被以個人利益為先的法律所替代,在羅馬萬民法當中得以體現,其主要意義就是對“個人”給予足夠的重視,萬民法最大貢獻就在于將個人從古代社會權威中徹底解放出來。羅馬法律的個人主義法制觀就順利成為現代西方個人本位思想的源泉。文藝復興之后,人類自然法學開始倡導反神論,提倡個人本位主義的法律思想。就此開始,人權逐漸代替神權成為西方人類自然法學的基礎所在,對神本位的法學思想給予嚴格的批判。倡導人權的思想學家認為人權是人類應該具有的基本權利,是生來就有的,并不是神賜予的,人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不可以被剝奪的。正是因為此種思想的提倡與發展,使得個人本位法律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個人本位法在本質上講的是人類權利本為法,看中對個人權利的保護,注重個人利益。
中國傳統的法律學術講的是“律學”,而不是“法學”。中國的法學知識單純的作為國家所認可的成文法律出現的,卻沒有較為獨立的法學家從理性的角度用法學的理論,對其進行另論與批判,中國具有現代化的法律是從清朝末期逐漸從西方引入的 。中國傳統的法律是對律法制定方面展開講解并給與批注的,也就是人們口中的“律學”,而不是針對學術理論方面的研究。中國的法學傳統當中欠缺的是那些不受實際約束的法學家,通過自己所認可的學說去構建中國法學理論以及法學體系。律學的本質特征就是對法律制定的文字以及邏輯開展詳細的闡述,并不是研究其形成的學術理論,沒有了古代百家爭鳴以及流派紛爭的狀況,進而呈現出一種非常明顯的重視“學”,而輕視“學”的一個特點。在中國封建體制建設的背景下,皇權專制以及中央集權慢慢走向極端,本身不具有“法學”學術建立以及發展的條件。中國律學傳統普遍缺乏正義感以及對個人權益保護的內涵,同時沒有將邏輯學的作用充分發揮在法律知識架構當中。
西方的法學相比中國而言要高出中國好多倍,可以說是非常發達的。從羅馬時期就已經逐漸形成很多法學流派、學者以及專家。比如:近代以來西方自然學派,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德斯鳩、盧梭等;實證法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奧斯汀;法學純粹派的凱爾森等等。西方法學所涉及的法學知識范圍非常廣,其法學理論博大精深、涵蓋深層次的人性理念。在西方法學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西方商品經濟以及民主政治思想對法學思想影響非常大,西方提倡的法學觀念通常是以正義與權利為中心思想的,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法學的發展與進步,同時西方倡導學術自由、獨立的傳統思想對西方法學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西方法學專家的眼中,法律不單單是管控社會與經濟的工具,法律是與社會經濟共同發展的,與社會主體的行為是緊密相連的。跟中國傳統法學有所不同,西方法律的批判性非常高,批判的對象一般包括:國家制度、法學本身等。在進行批判過程中,西方的社會制度得到了實質性的改革,西方法學理論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
中國傳統的法律思想就是人治精神,可以通過如下幾點來進行研究。首先,從中國立法權利的角度開展研究,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皇權至上的國家,沒有超脫皇權之外的任何獨立權存在,自然所制定出來的法律絕大多數體現的是皇權以及皇權代表下統治集團的思想跟意志。其次,從司法權跟行政權角度進行研究,中國不存在獨立的司法權,中國的司法跟行政是相統一的,皇權就象征著最高的行政權。從皇權跟立法權、司法權以及行政權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法制體現出濃厚的人治精神。
中國的傳統法制并沒有實施分權,全部的法律制度都體現出皇權至上的意志,君主權權統治國家的權利可以超越一切法律。與西方“三權分立”學說相比,中國傳統的政治權利是集中在皇權當中的。換言之,中國的立法權、行政權以及司法權是三者合一的,三大法律權利均掌控在皇帝一人手中 。從表面上來看,中國歷代法制模式都設置不同階級政權司法結構,從皇權中央到地方司法機構。例如:在西周時期,設立的大司寇與小司寇;秦國設立的延尉、郡守以及縣令等官職;唐朝設立的大理寺、刑部、三司、知州以及縣令等官職,在其本質上都是皇權的保障的維護工具,輔助皇權從事執法的部門,根本上的決策權與本質上的執法權依舊有皇帝一人控制。
西方法律的傳統精神就是本身所提倡的法治,西方法治的最大表現就是國家的所有機關、官員以及民眾都要服從法律,受到法律的約束。西方法律奉行不管任何人執掌任何權利,在沒有任何控制的前提下,國家的權利都是具有破壞性的,通過對法律這一權利本質的研究與認知,具有西方法律特點的法律精神就應運而生了。隨著歷史的發展,西方法律思想不斷發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權分立”,包括立法權、司法權以及行政權,三者獨立存在。這種法治方案有助于人權得到切實保障,實行法制社會。西方精力的法治實踐主要包括:君主立憲制以及民主共和制,兩種法治制度中主要實行的三大原則為:
其一,人權神圣原則。西方法制國家將對人權的保障在國家最高憲法以及相關憲法文件中進行了明確規定,提倡人權神圣不可侵犯 。
其二,法律至上原則。這一原則是西方法律的根本所在,倡導的在發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高官還是平民,超越法律、凌駕在法律之上的特權是不存在的。
其三,分權與制衡原則。建立健全分權制衡的法律體系是西方法律得以落實的根本保障,如果沒有分權與相互制衡就不會存在真正的民主與法制。例如西方的雅典“憲法”,其余雅典奉行的民主政治密不可分,在經歷一系列激烈的政權斗爭之后,經歷了諸多立法制度的改革,逐漸完善形成的。其宗旨在于積極促進西方民主政治立法的逐步形成,也就是西方國家以后所執行的根本大法,也因此獲得了雅典“憲法”的榮譽稱號。西方的法制社會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推動了現代化發展的進程。
當今世界,文化全球化發展勢不可當,中西方在法律文化方面也不斷相互交流與借鑒。20世紀至今,我國借鑒了大量西方相關法律文化,在借鑒過程中難免會由于文化差異而引起諸多沖突,為了我國法律文化不斷發展與創新,為了能夠更好的解決中西法律文化之間的借鑒沖突,我們對西方法律文化的深入研究非常有必要,結合我國本土法律文化,使得我國法律文化更加符合我國現在以及未來國情的發展,更加符合社會、經濟以及人文的合理需求。
注釋:
齊淑.淺析中西法律文化中的差異.科技創業月刊.2015,28(2).88-90.
何銳.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較與取舍.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6).5-8.
何鵬.“遵守法律”與“法律權威”——從兩部戲劇看中西法律文化的差異.天中學刊.2014,29(5).12-17.
葉凡.中西法律文化的價值取向的比較——無訟與正義.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2).111-113.
魯楠.“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法律移植——以美國兩次“法律與發展運動”為鏡鑒.清華法學.2017,11(1).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