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未成年人 犯罪 預防 刑事責任 年齡
作者簡介:高君鴿,大連財經學院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114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我國《刑法》規定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者實施了危害社會,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根據我國《刑法》的這一規定,未成年犯罪人的年齡被界定為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
比較其他國家的《刑法》,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齡規定卻不盡相同。例如,英國法律規定的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分為三段:未滿10歲的兒童,認定為無實施犯罪行為的能力,不負刑事責任;10歲以上不滿14歲的兒童被推定為無實施犯罪行為的能力,但是對這一推定并不是絕對的,可以用證據進行反駁;年滿14歲周歲及以上,則都需要負刑事責任。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表現形式
1.共同犯罪
未成年人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判斷力較差,對于事物的認知較弱,受外界干擾、影響較多,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狀態等因素,大部分未成年人會選擇“結伙”作案、“搭伴”作案,也即多呈現出共同犯罪的特點。
2009年11月,濟南高新區孫村鎮雞山小學六年級的三名學生對其他同學施以傷害,如果不聽他們的話,就用煙燙,甚至拳腳相加。長期以來,這3名未成年人通過斂錢敲詐、打人、煙頭燙人、往女生杯子里倒尿等手段向同學施暴,勒索同學。由于這種校園暴力的長期性、惡劣性,已經不再是校內處分、行政手段能夠解決的,因此必須追究其刑事責任。
2.侵犯財產及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
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目的中還多表現為侵犯他人財產,用以解決自己去網吧、抽煙、玩樂等費用問題。安徽省懷遠縣火星小學,一個六年級班級里只有七名學生,該班級12歲的副班長常年以檢查別的同學作業為由,逼迫其他學生吃屎喝尿,收受其他學生“賄賂”幾萬元。該班級原有二十幾名同學,在他的逼迫下不得已轉學,因此班級只剩下7名學生。
這類“校園小霸王”式的案件中,受害者往往也為未成年人,遇到迫害一般不會處理,遇到威脅不敢反抗,給其內心和身體往往造成嚴重傷害。這些因素都會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次數增多,危害性增強,犯罪行為愈演愈烈,也必須由刑法來加以規制。
3.未成年人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并不亞于成年人
2013年11月25日,重慶市長壽區吳女士帶著一歲半的孫子原原坐電梯從七樓家中下到一樓玩耍,出電梯時原原被關在電梯里,僅吳女士一人出來,等到五分鐘之后,只看到原原滿身是血的倒在樓下,通過調查才知道是一名十一二歲的女孩在電梯里摔打原原,并將其拋到樓下。
通過前述幾個案例可以看出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齡趨于低齡化趨勢發展,且未成年人犯罪手段多樣化以暴力威脅為主,團伙多人犯罪且犯罪趨于規模化。未成年人犯罪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往往比成年人產生的社會影響要大,對于社會的穩定和正常運轉都是一種嚴重損害。未成年人犯罪對于被害者所造成的身心傷害和財產損害都是無法估計和彌補的,是未成年人犯罪所產生的最直接和嚴重的犯罪后果。對于被害者的家屬來說他們的身心健康和情感財產也受到間接影響和傷害。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特點
1.社會及家庭原因
未成年人正處于三觀成型時期,面對某些不良風氣、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唯利是圖思想,沒有足夠堅強的抵抗力,不能做到趨利避害,最終走上犯罪之路。家庭不健全、疏于管教或者家長過分溺愛也是青少年犯罪的一大原因,父母對子女管教不當,教育方法錯誤,暴力教育,這些因素也都導致了一些未成年人走上犯罪之路。
2.學校及法制教育原因
學校等教育機構對于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的培養有失平衡,只抓學習而相對忽視了對學生品德和思想的教育,對于一些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政治課開課量少,教學少。學校只在乎學生成績和升學率,忽視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教學和生活實際嚴重脫軌,老師對于犯錯誤,學習差的同學做不到及時關心。這些都使他們逐漸放棄自己,最終步上了犯罪之路。
法律、法規宣傳不及時,使絕大多數未成年人不能清楚了解其所做所為是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監護人也不能了解未成年人犯罪后所產生的嚴重性后果 。
3.未成年人個人主觀因素
未成年人生理變化明顯,正值青春發育期,經歷叛逆期,精力旺盛。本身自尊心,好勝心較強,有強烈的模仿欲和好奇心。但是身體智力的發展還比較不完善,思想不夠成熟,相對幼稚,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缺乏明顯辨別是非的能力和實力,容易情緒化,交友不慎,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或過早步入社會,受不良因素的干擾,都會使未成年人容易誤入歧途。
(一)我國《刑法》中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通過上述法律規定,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刑法》實體法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處遇較之成年人已經有所放款,例如對于未成年人不適用死刑,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
(二)程序法上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規定
我國在90年代就已經有了未成年人專門法庭,在審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案件時始終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公安司法機關要注意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要與成年人犯罪案件分開處理,對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要分別關押,實行分案處理制度。
審理未成年人時堅持審理不公開制度,但是經過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學校和未成年人保護組織可以派員到場。公安司法機關在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應當根據情況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護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此外還堅持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一)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
隨著社會本身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新生代人民的基本素質和智力都相對有所提高,很多未成年人因其耳濡目染,而提早成熟,心智發育基本健全,其心理年齡大于本身實際年齡。一些未成年人利用法律規定規避法律,進行著與其年齡不符的違法犯罪活動,其犯罪結果往往令人瞠目結舌,其危害往往程度往往不低于甚至高于成年人犯罪的危害程度。某些成年不法分子教唆未成年人,誘拐利用未滿承擔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讓其從事違法犯罪活動,既規避了法律的制裁,又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滿足了自身的利益。人心不足蛇吞象,不法分子嘗到甜頭,連續作案,增加了未成年人犯罪率,也使得更多未成年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同時,最新修訂的民法有關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從10歲下調至8歲,而刑法對此卻無任何修改。
(二)法律法規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我國《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較之以前雖然已經比較健全了,但是并未發揮其應有的效用。法律的眾多作用包括教育作用、引導作用、預測作用、規制機能等等,但是由于這些相關法律規定并未全部被未成年人、家長、社會大眾所熟知,或者他們不知道這些法律規定的具體適用情形,都使得這些法律規定成了一紙空文。
此外,我國現有的關于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規包括《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等規范性文件,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相關法律規定分布相對較散,程序法上的特殊處遇也不是很系統。
(一)關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下調的思考
民刑兩法對于我國國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民法已經隨著社會需要而進行了相應的修改,那么刑法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進行適當的修改也是至關重要的。結合我國的實際社會情況,刑法有關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界定的問題也應適當下調1至2歲,調整后的對于滿12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除了對其本身應承擔的八種暴力犯罪刑事責任以外的,其他具有重大影響或危害國家社會人民安全的犯罪,也應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對于不滿12周歲的未成年人不必承擔刑事責任。通過這樣,打擊罪犯的僥幸心理,控制犯罪率的增加,使犯罪率只減不增,從而讓刑法可以更加適應社會的不斷發展,使我國的法律制度更加完善。
(二)關于未成年人的實體法及程序法應當更加系統化
我國《刑法》已明確規定了未成年人在承擔刑事責任時可相應從、減輕的刑事處遇,但在具體適用的過程中仍然會存在諸多其他具體因素。且刑事訴訟法中對于審理未成年人案件和關押未成年人都實行與成年人分案處理,分開關押的制度。那么如果在司法資源允許的情況下,筆者建議在更大范圍內設置專門的少年法庭。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實體法、程序法做到更加系統、配套,少年專門法庭的司法工作人員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齡、處罰標準、處罰力度、承擔刑事責任等方面也能做出更好的平衡。
(三)公安司法部門應廣泛發揮作用
公安司法機關應該在學校、社區積極普法,尤其在未成年人經常聚集的地方開展相關法律知識講座等活動。對于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要注重覆蓋面廣泛,不僅對于校內未成年人要進行普法宣傳教育,也要對校外未成年人進行及時的普法宣傳教育。
公安、司法部門也應當敦促學校加強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和發展,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價值觀的培養,增強學生的自我控制力和辨別是非能力,增強合法正確的自我保護能力。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教育對人的影響便是如此,作為教育工作者,老師本身也應該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信念,增加法律知識,學習相關法律法規,使教育的內容與法律法規相結合,從而做到更好的教書育人,使學生得到更好的思想道德建設。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學(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7.
[2]高銘暄.刑法學(第七版).中國石化大學出版社.2016.
[3]陳光中.刑事訴訟法(第六版).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注釋本.法律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