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迪 朱林岐
關鍵詞 破產 管理人 選任 監督
作者簡介:潘海迪,浙江金克明律師事務所,四級律師,研究方向:經濟法;朱林岐,浙江金克明律師事務所,四級律師,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016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面臨各方面的激烈競爭,如能逆勢而上,則能做大做強,成為行業內的佼佼者,一旦競爭失敗、決策失誤,便會江河日下,無力突圍,最終也只能走上破產之路。正如人有生老病死,企業也有其生命周期,破產是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競爭失敗而退出的機制。我國《企業破產法》對涉及破產方方面面的問題作出了規定,目的是確保企業得以平穩、順利、安全地退出競爭市場,也是為了確保各方主體的權益得到最大化的保障,避免對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形成威脅。同時,其中也規定了破產管理人制度,但因制度本身引進時間不長,且我國實務中破產管理工作繁瑣復雜,也暴露出來破產管理人制度方面的欠缺與不足,對制度作用的發揮產生不利影響。有必要對這一制度的現狀及實務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查找有效地解決對策,以期實現制度之優化與完善。
(一)企業破產管理人的概念
企業破產管理人,是指是指依照破產法規定,在破產重整、破產和解和破產清算程序中負責債務人財產管理和其他事項的機構和個人。 企業進入破產程序后,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這些工作需要由獨立于各方主體的,且具有專業資質資格,具備各方面素質能力的機構或個人來進行破產管理活動,這就使得破產管理人的出現成為必需。
(二)我國企業破產管理人制度的基本情況
2006年《企業破產管理法》實施,距今已有12年。十余年間,立法為破產各項實務工作的展開提供了依據,也成為推進破產管理法治化的前提基礎。盡管已走過十余年的風雨,但這部立法的先進之處,尤其是將破產管理人制度引入其中,依然是值得肯定的一項積極規定。伴隨著我國破產管理制度的展開,為更好地落實破產法,也為了解決立法因語言概括凝練而導致的各種理解適用上的困惑,我國也出臺了相關的司法解釋。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規定》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確定管理人報酬的規定》,2011、2013年最高院又分別出臺了適用破產法的相關司法解釋。
整體而言,現有的關于企業破產管理人的立法規定涉及到了多個方面,規定也較為全面。如破產法第三章是對這一制度的全面詳細規定,涉及到了選任、權責等方方面面。同時,《指定管理人規定》、《確定管理人報酬規定》則是從管理人名冊、管理人制定、管理人獲得報酬權利等方面對已有立法進行的進一步的闡述和分析。而兩個關于破產管理法實施的司法解釋,更進一步明確了破產管理人法律責任的承擔問題,體現了對其破產管理工作的必要約束,也體現了對破產管理工作中其他主體權益的維護保障。
由此可見,我國已經初步構建其較為完善的破產管理人制度,從選任到具體工作的展開,再到權利義務以及責任承擔,形成了體系,宏觀上看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具體到細節上,在一些細枝末節方面,制度具體運行中也暴露出來一些問題,下文將重點展開闡述。
盡管我國破產法對破產管理人制度進行了規定,引進這一制度之余,對管理人的選任、職責、權利義務等具體問題作出了規定,具有積極價值。但同時,因這一制度在我國運行時間不長,法律的規定有不完善之處,司法實務中也暴露出來不少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破產管理人法律地位不明
對破產管理人的法律地位,我國現行法律并未涉及。法律對這一問題的“忽視”,并不意味著破產管理人的法律地位不重要,相反,明確的法律地位,才是制度展開的理論基礎與現實基石。從法律對破產管理人權利義務的規定可以看出,作為破產管理工作的主體,其能夠參與到破產活動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也需要處理與破產債權人、債務人、法院以及其他相關主體的法律關系。沒有清晰明確的法律地位,固然也可以依據法律的規定來展開具體的管理工作,但也會出現其他問題,最主要的便是不能認清其本質、不能準確界定其職能。這就意味著破產管理人無法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來履行職責,無法保持中性獨立,無法有效衡平各方利益關系,據此破產管理人的價值發揮也會因此而大打折扣。
(二)破產管理人選任機制不完善
破產管理人對破產管理工作展開的意義不言而喻,可以說破產管理人是推動破產各項工作順利進行的“推手”,因此管理人的能力水平、資質資格等情況直接關系到最終破產管理工作的結果與成效。我國現行立法對管理人的任職資格規定了積極與消極兩個層面,但立法規定的過于簡單粗放,無法準確對破產管理各方面的能力資質情況等進行綜合全面且精準的判斷和分析。比如缺乏對中介機構資質的規定,缺乏對自然人執業資格的更詳盡的規定。尤其是自然人作為破產管理人的,應該更加嚴苛嚴格,是否具備了律師資格證、會計師資格的人就一定能夠勝任這一工作,能夠妥善處理解決各方面的破產管理問題?顯然,我們是無法給出肯定答案的。
在具體選任破產管理人工作上,主要是由法院來進行的。法院在管理人名冊中通過隨機、競爭等多種方式來選任適合的破產管理人。將法院作為選任主體是有其優勢的,但僅安排法院作為選任主體,權力過于集中,又缺乏必要的監督,自由裁量權過大,由此也容易出現各種問題,突出的便是腐敗。
(三)破產管理人監督機制不健全
依據現行立法的規定,對破產管理人的監督主要是法院、債權人會議或債權人委員會等進行外部監督,以及管理人自身的自我約束及管理,再加上對管理人法律責任的規定,也形成了對其的約束。內部自我監督的問題不言而喻,是極容易失效的,要求每個破產管理人都能做到自律,顯然也是脫離實際的。法院作為最主要的監督主體,本應積極履行對破產管理人的監督義務,奈何法院本身審判任務繁重,無暇無力顧忌破產管理工作,即使有所監督,往往也無法深入到各個細節部分,難免會存在疏漏。此外,監督主體不夠多元,也不足以形成完善的監督體系。
(一)明確破產管理人的法律地位
破產管理人的法律地位,是確定其各項破產管理工作得以展開的基礎,也是保障破產管理人自身以及破產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各主體權益的基礎。我國現行破產法缺乏對破產管理人法律地位的明晰界定,不能不說是一種缺失。對如何界定破產管理人的法律地位,理論界眾說紛紜,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觀點。筆者認為,結合理論界不同觀點以及國外其他國家對破產管理人的法律地位界定,可以考慮將破產管理人定位為信托受托人。
依據信托制度,破產管理人可以被認定屬于破產的受委托人,同時,破產財產也作為信托財產而具有了獨立性,獨立于各方主體而存在,自然也不受不同主體的支配,有效規避了各主體為獲得財產利益而出現干預正常破產管理工作的現象。破產管理人可以對破產財產進行管理、進行處分,但卻不能從中獲益,同樣也應避免破壞破產財產之獨立性。
(二)完善破產管理人的選任機制
破產管理人是破產管理工作的主體,也是決定紛繁復雜的破產管理工作能否順利展開、能夠如預期一樣有序的關鍵所在,更是破產工作的“靈魂”與“核心”。因此,破產管理人自身的能力、素質,對企業的了解程度,對破產法律法規的掌握程度,對各方面關系的協調水平等,都將直接對破產工作產生影響。這就需要從源頭上通過選任機制的優化與完善,來選拔出合適的機構或者是個人來履行破產管理的職責,確保各項破產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
要確保選任出的破產管理人是足以勝任破產管理工作的,需要從整體上構建一套準入機制,而設立專門的行政機關來負責這一事項也是必要的。從機構的角度來看,應由專門的行政機關來負責對申請成為破產管理人的機構進行審查。審查的內容包括了機構的注冊資本、人員構成、人員資質、基礎設施、管理水平等多個方面。從自然人的層面來看,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建立獨立的職業的破產管理人機制,由專門的行政機構負責展開統一的破產管理人資格考試機制,考試合格取得證書的,才具備了成為破產管理人的基礎。在具體的考試內容上,也應涵蓋法學、會計、管理等多方面的內容。
我國現階段法律所明確的選任破產管理人的主體,而法院作為唯一的破產管理人選任主體,是容易因權力集中而出現腐敗的。專門的行政機關的設立,集中展開破產管理人的選任工作,有充足的時間精力,有豐富的經驗,也能形成對法院的制衡,更能減輕法院的工作壓力。法院僅需從最后對破產管理人進行控制,審查申報破產管理人的機構及自然人的資格,避免出現疏漏。
(三)構建獨立、多元、多層次的監督機制
理應構建完善的破產管理人監督機制,從外部對其形成約束,避免其濫用權力,以至于影響整體破產管理工作的有序展開。
首先,應考慮增加外部監督的主體,將與破產程序有利益關系的主體作為監督破產管理人的主體,如公司職工、公司股東和公司原經營層。 這樣也是為了使外部監督勢力均衡,也能通過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監督,形成多層次的監督體系。
其次,應強化外部行政監督監管。從其他國家的做法來看,設立專門的破產管理行政機構是普遍做法,我國在這一方面卻是空白的。上文已經提到設立專門的行政機關來負責破產管理人的選任,負責諸如破產管理人資格考試之類的具體管理活動,同時也要負責對破產管理人具體破產管理工作的監督監管。獨立的行政機關,既能拓寬監管范圍、提高監督監管的力度,也能建立其從破產管理人選任、到破產管理人監督,再到破產管理人退出的一整套的行政管理體系。
受人之托,終人之事。企業破產管理人正是這樣一個接受委托、集中處理企業破產事宜的關鍵人物。優化完善我國現有的破產管理人制度,仍需采取積極的措施,既要優化選任機制,選任出最為適合的管理人,同時也要明確其法律地位,確保其展開各項破產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此外還應構建多元監督機制,形成對破產管理人的必要約束與制約。作為一個剛引進破產管理人制度不久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完善我國破產管理人制度任重道遠,仍需要在法治框架內采取積極措施,確保破產管理人的作用價值得以最大化的實現與發揮,為市場經濟規范有序、為社會穩定和諧提供保障!
注釋:
韓長印.破產法學.北京:中國政法出版社.2007.49.
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一)》、2013 年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
康曉磊、仲川.對破產管理人法律地位的思考.法學論壇.2007(114).136.
齊明.重整期間公司控制權二元模式探究——兼論我國破產管理人制度的不足與完善.求是學刊.2010(5).98-99.
參考文獻:
[1]王欣新.破產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齊明.破產法學:基本原理與立法規范.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 .
[3]齊明、焦楊.破產法體系構建的功能主義指向及其市場依賴.當代法學.2012(5).
[4]樸巍.淺議從信托關系定位破產管理人.法學研究.2011(33).
[5]徐蓮霞.從破產管理人制度看我國《破產法》的完善.河北企業.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