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因果關系 過失 驅車追趕 溺水死亡
作者簡介:陳月剛,慈溪市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科檢察員。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030
2016年11月27日11時許,被告人劉某某見被害人張某某、魯某某等在其承包的寧波市杭州灣新區庵東鎮十塘江后的一魚塘內釣魚,要求被害人張某某、魯某某等人將魚倒回魚塘但遭到張某某拒絕,被告人劉某某將張某某的釣竿折斷,張某某、魯某某等人將被告人劉某某按到地上毆打。被告人劉某某感到吃虧,打電話給其父親被告人楊某甲稱其被人毆打,被告人楊某甲即伙同其弟弟被告人楊某乙、其外甥被告人邵某某等人驅車趕至魚塘,四被告人持木棍毆打魯某某、張某某等人,魯某某、張某某分頭逃跑,被告人劉某某指出張某某是打其最厲害的人。被告人楊某甲、楊某乙、邵某某又驅車追趕張某某,追至十塘堤壩后,被告人楊某甲持木棍下車尋找張某某,并喊話想嚇唬張某某出來。張某某為擺脫追擊,跳入十塘江。被告人楊某甲見狀,叫張某某上岸未果便離開,后聽見張某某在河中呼救,被告人楊某甲又返回,與被告人邵某某先后跳入河中救助,但未能成功。同日15時許,張某某被打撈上岸時已死亡。經法醫鑒定,張某某系溺水死亡;魯某某被他人毆打致左大腿外側軟組織挫傷,面積達10.4cm?.8cm,此傷勢構成輕微傷。
本案中,四名被告人先毆打后又驅車追趕被害人,被害人在逃跑途中主動跳河,后因體力不支呼救,被告人見狀立即施救但未成功救助,被害人溺水身亡。對于四被告人的上述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何罪,實踐中存在較大爭議。本案在處理過程中,主要以下三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被害人溺水身亡的直接原因是其主動選擇跳河后游泳時體力不支所致,在當時情境之下,雖然被告人持木棍追趕欲再次毆打被害人,但被害人當時已經逃跑并隱藏在河邊的小樹林中,離被告人尚有一段距離,被害人完全可以采取其他方式繼續逃跑,被告人一方不可能預見到喊話嚇唬被害人會導致其跳河進而溺水身亡,而且被告人一方也竭盡所能實施了救助。因此,本案屬于意外事件。此外,被告人隨意毆打致一人輕微傷的行為也難以評價為尋釁滋事罪、故意傷害罪或其他犯罪。綜上,被告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不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二種意見認為,被告人一方應當預見先毆打后驅車追趕被害人可能導致被害人跳河溺亡的危害后果,但因疏忽大意而未能預見,被告人的行為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本案中,被告人一方先持木棍等工具毆打被害人一方,致使兩被害人不同程度受傷;此后見兩被害人逃離現場,又驅車持木棍追趕被害人張某某欲再次實施侵害,被害人張某某在人數、工具、體力均抵不過被告人一方的情形下,無奈選擇跳河來逃避即將到來的侵害,被害人張某某溺水身亡與被告人一方先毆打后追趕的行為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被告人一方作為具備一定社會生活經驗的成年人,先毆打被害人張某某致其受傷又驅車并持工具在魚塘邊追趕被害人,應當能夠預見到被害人在情急之下跳河進而有可能溺水身亡,但卻未能預見,屬于疏忽大意的過失,被告人一方應當為被害人的死亡承擔刑事責任。
第三種意見認為,被告人一方因瑣事隨意毆打后又驅車追趕被害人導致被害人跳河溺亡,其行為符合尋釁滋事罪中追逐他人,情節惡劣的情形。雖然被害人張某某跳河是其死亡的根本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因為被告人一方的暴力毆打與驅車追趕導致被害人情急之下選擇跳河,并因體力不支及天氣等原因溺水死亡。因此,被告人一方的行為是被害人死亡結果發生的必要條件,兩者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本案的案發雖然是由于被害人一方至被告人一方的魚塘釣魚引起的,被害人一方也動手打了被告人劉某某,對于事情的起因被害人一方有一定的過錯,但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卻不是被害人一方主導的,被害人一方當時選擇了報警,尋求公權力來妥善解決此事,但被告人楊某甲、楊某乙、邵某某在劉某某的糾集下,驅車到達現場后,隨即用木棍等工具毆打被害人一方,這種行為明顯具有逞強耍橫及報復的主觀心態,這個過程中導致被害人魯某某輕微傷,在被害人張某某已經逃跑一定距離后,又驅車持木棍追趕,意欲再次實施侵害,最終導致張某某為逃生而跳河,后溺水身亡。因此,被告人隨意毆打、追逐他人,造成一人輕微傷、一人死亡,屬于“兩高”《關于辦理尋釁滋事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三條規定的追逐他人,具有其他惡劣的情形,構成尋釁滋事罪。
筆者同意上述第二種意見,四名被告人的行為應依照過失致人死亡罪定罪處罰,理由如下:
(一)被告人對于被害人跳河溺亡應當預見,因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
雖然被害人張某某等人毆打了被告人劉某某,但被告人一方與張某某并無深仇大恨,無意追求或放任張某某的死亡,這從張某某在河中呼救,被告人楊某甲、邵某某積極履行救助義務也能反映出來。因此,可以排除被告人對被害人的死亡持有故意的主觀心態。但被告人一方作為具備一定社會生活經驗的成年人,先毆打后又驅車并持工具在魚塘邊追趕被害人張某某,應當能夠預見到被害人在情急之下跳河進而有可能溺水身亡,但卻未能預見,屬于疏忽大意的過失,被告人一方應當為被害人的死亡承擔刑事責任。
(二)被告人的危害行為與被害人的死亡結果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在刑法理論中,因果關系是指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一般而言,只要行為人的實行行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具有原因力,就可以認定二者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如果有介入因素,則要考慮介入因素異常性的大小和介入情況對結果發生作用的大小,來判斷是否阻斷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就本案而言,被告人一方先毆打后又驅車持工具追趕的行為與被害人溺水死亡之間具有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
首先,被告人先毆打后驅車持工具追趕被害人的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被告人楊某甲得知兒子劉某某被打后,與被告人楊某乙、邵某某驅車至現場,隨即用木棍等工具毆打被害人,在被害人張某某逃跑的情況下,被告人劉某某指出張某某之前打其打的最兇,被告人楊某甲、楊某乙、邵某某驅車追趕張某某,意欲再次實施侵害,后被害人劉某某翻過大壩藏身于河邊的小樹林內,被告人楊某甲又持木棍追過來,并喊話叫被害人出來,被害人為自救,不得已跳入河中,后溺水身亡。因此,被告人一方的行為直接危及了被害人的生命健康權,嚴重破壞了正常的社會公共秩序。
其次,被害人跳入河中逃生是當時特定條件下一種不得已的自救行為。被告人楊某甲、楊某乙等人一到現場后,便持木棍等工具隨意毆打被害人,后被害人張某某逃跑,被告人楊某甲、楊某乙、邵某某仍驅車追趕,被害人在人數、體力、交通工具上均處于劣勢的情況下,只得翻過大壩,藏身于河邊的小樹林內,但被告人楊某甲還是緊追不舍,持木棍翻過大壩追來,并喊話嚇唬被害人,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被害人藏身的地方離被告人楊某甲尚有一段距離,但其以為已被發現,心理應該是極度恐懼的,為避免被再次毆打,其最終選擇了跳河逃生。因此,在當時的情境下,被害人跳河逃生的行為并非是異常的介入因素。
再次,雖然被害人的死亡是其自己跳入河中溺水所致,但跳河這個介入因素是從屬的、不獨立的,并沒有切斷被告人先毆打后驅車追趕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被害人張某某作為一個成年人,既然選擇跳入河中逃生,應該是對自己的水性比較信賴,但由于之前受過毆打身上有傷勢,逃跑時消耗了大量體力、天氣較冷,加之心理上的恐慌,這些都大大增加了其溺亡的可能性,而這些(除天氣因素外)均與被告人的一系列行為是分不開的,在上述因素的疊加作用下,最終導致了被害人張某某的溺亡。因此,被告人一方先毆打后又驅車持工具追趕被害人的行為與被害人溺水死亡之間具有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
(三)被告人的行為同時符合尋釁滋事罪與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構成要件,應當以過失致人死亡罪定罪處罰
筆者認為,被告人一方隨意毆打后又驅車追趕被害人致被害人溺水死亡的行為,一方面嚴重擾亂了社會公共秩序,構成尋釁滋事罪,另一方面又因過失行為危及了被害人的生命,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危害后果,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那本案應該如何處理呢?有學者認為,尋釁滋事致人死亡的,可能同時觸犯故意殺人罪或者過失致人死亡罪,應從一重罪論處。 《解釋》第七條也明確規定,“實施尋釁滋事行為,同時符合尋釁滋事罪和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毀壞財物罪、敲詐勒索罪、搶奪罪、搶劫罪等罪的構成要件的,依照處罰較重的犯罪定罪處罰。”《解釋》雖然沒有明確規定如果尋釁滋事行為同時符合尋釁滋事罪與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構成要件該如何處理,但根據《解釋》的精神,過失致人死亡罪應該包含在“等罪”之中。尋釁滋事罪的法定刑是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法定刑是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法定刑明顯重于尋釁滋事罪。因此,本案應當以過失致人死亡罪定罪處罰。
注釋: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一、二、三、四、五庭.《刑事審判參考》總第103集.法律出版社.2016.51.
張明楷.刑法學(下冊)(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7.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