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
轉眼間,我在成都生活已十年有余,提及身邊的變化,不由自主地便想到公園。作為一個外地人,熟悉成都這座城市是從熟悉公園開始,公園也是我各個時期打發閑暇時光的一大去處。無論是學生時代的小聚,抑或是現在周末“溜娃”,公園總是我最便捷的一個選擇。
光陰流轉,成都的公園更多、更大、更漂亮,成為城市環境改善的最好“注腳”。公園也成為一個普通市民提升城市發展獲得感的直觀路徑。
十余年時間里,成都公園的發展在我看來大抵經歷了3個時期。
第一代是以人民公園等為代表的公園。作為成都開辦的第一個公園,人民公園的久遠歷史自不必細說,曾經的名氣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是外地人來成都必須“打卡”的地方之一。在聲明遠揚的鶴鳴茶社嘬一口清茶,在秋風送爽時游園賞菊,都是市民中流傳已久的休閑項目。
那些年,與人民公園同樣大受青睞的還有諸如望江樓公園、塔子山公園、新華公園等,都是附近市民、學子休閑的好去處。
2003年建成的浣花溪公園可以說是成都公園的2.0版。引入濕地概念打造的浣花溪公園,建成后立即成為市民休閑最流行的去處。在微波蕩漾的滄浪湖邊賞落霞與白鷺齊飛,在詩情畫意的林間小道走走停停,浣花溪公園的“風頭”一時無二。后來陸續升級改造的永陵公園、沙河公園等,在規劃設計、景觀打造等方面較1.0版公園都有較大提升。
近年來,隨著環城生態帶概念的提出,3.0版公園在城市東西南北都“生長”開來。除了大手筆、大體量等特征外,自然性、保護性和可持續性等設計理念讓3.0版本的公園有了跨越式的提升。最先打造好向市民開放的白鷺灣濕地公園,再次刷新市民對濕地公園的印象。
緊隨其后,錦城湖公園、北湖公園、青龍湖公園、桂溪公園等相繼建成開放,在人民公園以“相親角”走紅的今天,這些新派公園成為男女老幼全新的休閑場所。
在高樓林立、寸土寸金的現代大都市中,臨公園而居不知是多少城市人對美好居住環境的長遠向往。
不過,無論是在公園1.0還是2.0時代,這樣的向往是極少數人才能享受到的愜意。但現在隨著公園如雨后春筍般地建成開放,臨公園而居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更多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綠意生活。
還記得幾年前從報紙上知道成都打造環城生態帶的消息后,居住在遠郊的我手捧報紙,根據規劃圖指示的地點,在一片荒草地里找到了新豎起的環城生態帶牌子,心里滿是期待。
在過了一段時間大家都幾乎遺忘這件事的時候,生態公園修好的消息在小區傳開。周末,鄰居們相邀帶著小孩來到新公園玩耍,看到孩子們在翠綠的草坪上奔跑跳躍、從清澈的湖水里舀來蝌蚪,作為市民的我們紛紛以發朋友圈來表達對新公園的喜愛,沒想到遠郊居民也能有個公園。
這些年,我陸陸續續從媒體獲知成都打造升級公園的系列方案,不知不覺間,紙上的一個個規劃已經變成一處處綠意滿滿的公園美景,新建成的公園不斷帶給市民全新的體驗。
單以體量來看,此前6000畝的南湖公園足以讓大家驚嘆,而新近修建的公園達到這個體量的比比皆是,如東部新區青龍湖濕地公園,總面積達到了3萬畝。
在做大體量的同時,公園的打造被賦予了更加多元化的內涵。繁花似錦、綠樹成蔭的天府新區中央公園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城市休閑空間;興隆湖生態綠地不僅僅是生態公園,更是成都百里城市中軸線上的一項集防洪、灌溉、生態、景觀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水生態治理工程,被譽為天府新區“生態之腎”;正在規劃的位于天府廣場后子門片區的“成都中心”,將成為集文化中心、城市遺址、中央公園和產業高地于一體的國際一流新地標。
超出我想象力的公園也已經開始打造。前不久,愛“遛娃”的我到龍泉驛區爬山,不曾想連綿的山間已修建起蜿蜒不見盡頭的木棧道,想必這是霸氣滿滿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的一項工程。“九天開出一成都,百里林麓入畫圖。東西相望雙城記,悠悠驛道變通途。”公園規劃者對它的描述就讓我充滿了遐想。但以我太過有限的想象力,對這個定位于“世界品質的城市綠心”“國際化的城市客廳”的“超級公園”,我已完全想象不出來它建成后會是什么模樣。不過,從這十多年來一代又一代新亮相的公園來看,它們帶來的驚喜總是超出想象,這個“超級公園”也一定會成為成都這個公園城市最閃亮的名片。(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