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職工集資 社會集資 利息 利益法學
作者簡介:謝孟祥,河南千業律師事務所,研究方向:循環經濟促進法、國際環境法。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034
(一)職工集資的性質認定問題
職工集資款是指公司為生產自救,向職工集資形成的公司對職工的負債。但在公司破產的實務操作中,由于職工集資款通常會表現為多種形式,往往難以認定,如:職工入股公司,成為公司名義上的股東;職工在公司的存款以及民間借貸。在這種情況下,認定職工集資的標準將直接影響職工的利益。如果將其認定為職工對公司享有的股權,在公司破產時,由于公司的所有者權益為負數,表現為股權形式的職工集資也將全部損失;而如果將其認定為民間集資,在分配時只能參照第113條第3款規定的普通債權的順位予以清償。
(二)銀行的擔保物權與職工集資款的矛盾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企業破產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二)》的第3條規定,企業破產過程中債務人設定擔保物權的財產,在擔保物權消滅后或實現后的剩余部分可以用以清償破產費用、公益債權和其他破產債權。根據新《企業破產法》及司法解釋的立法精神,擔保物不屬于破產財產,有擔保的債權可以優先于職工債權的受償。作者在參與中邁三公司合并破產案時發現,由于中邁三公司受國際形勢與國家環保政策的影響,已經停產多年,資產縮水嚴重,如果按照新《企業破產法》及司法解釋規定,職工集資排在有抵押銀行債權之后,如果按這種順位清償,職工在舊《企業破產法(試行)》期間取得的合法權益將無法得到新法的保護。
(一)創新合并破產方式,將不同類型公司合并破產
在中邁三公司合并破產案中,其中幾家公司的性質為全民所有制、國有控股司和中外合資公司 ,作者分析幾家公司的審計、評估報告,發現幾家公司財務關系復雜,存在相互借款、擔保、職工在各公司之間轉移的情況。如果分別破產將會妨礙管理人審計、評估工作,即不利于破產公司資產最大化,又不利于職工合法權益的保護。然而我國沒有不同類型公司合并破產的法律法規,實踐中也缺少將公司類型如此復雜、并含有國有成分的多個公司合并重整的實踐經驗。為此,作者作為管理人成員與當地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多次請示匯報,最終確定了對幾個公司合并破產的方案。
(二)新舊《企業破產法》交替特殊歷史時期職工集資款的清償順位
根據作者參與破產案件的經驗,國有公司與民營公司相比,國有公司不但職工人數眾多,而且國有公司與職工之間的關系也更為密切,通常表現為職工對國有公司的人身依附性也更強。因此,在國有公司破產過程中,怎么保障好職工合法權益、處理好職工債權與其他債權人關系是國有公司破產的核心。在本案中,中邁三公司自2008年停產以來,近兩千名職工一直依靠社會保障與公司發放的生活費維持生活,職工問題一直沒有徹底解決。因此,在三公司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的前提下,應根據我國弱勢群體保護的立法精神,給予職工債權更為充分的保障,在設計分配方案也應當有所側重。
在作者設計分配草案時,首先面臨的問題是職工集資款的認定,即以股權投資、民間集資以及公司存款的形式存在的、公司對職工負擔的欠款能否認定為職工集資款。作者認為以股權投資形式存在的欠款,應當以公司股權登記為準,如果公司履行了股權變更的手續,將職工登記為股東,并按照約定定期發放分紅,則這類欠款的性質可以被認定為股權投資,并不再享有《企業破產法》優先受償的地位,反之,即使公司出具的憑證上標明欠款為股權投資,也應當將這類欠款認定為職工集資款。以存款、民間集資形式存在的欠款,如果主體具有職工身份,也可以認定為職工集資款。
其次,根據《企業破產法(試行)》第37條 ,法釋[2002]23號《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58條,作者認為,職工集資款的清償應當參照職工債權。同時,為了平衡職工與其他債權人之間的權益,作者認為,社會人員的集資以及社會人員以職工名義的集資應認定為社會集資,按照普通債權清償,這樣一方面給予了職工充分的保護,也不至于過分損害其他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平衡了職工與其他債權人之間的權益。
(三)妥善處理新舊破產法交替時期的銀行擔保物權與職工集資款之間的矛盾
中邁三公司作為老牌國營公司,職工眾多,但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家環境保護政策的影響,停產至今,職工債權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處理。因此,怎樣保障好處理好職工合法權益是本案的核心問題。作者在處理職工集資款時面臨了兩方面的問題:其一、根據新《企業破產法》及司法解釋的規定,抵押物不屬于破產財產,有抵押的銀行債權可以優先于職工集資款受償,但根據審計、評估報告,如果優先清償銀行債權,職工集資款將完全無法實現;其二、職工集資形成的債權應當如何認定,清償順位能否比照職工債權清償順位以及如何保障職工在舊法期間取得合法權益。
經過作者查閱相關資料,認為中邁三公司的職工集資形成的債權處于新舊《企業破產法》交替的特殊歷史時期,作者認為,法律具有穩定性和可預見性,法律不但要保護新法生效后賦予職工的權利,更要保護職工在新法頒布前 已經取得的權利,職工既往取得的權利不因法律的變動而喪失。首先,根據《企業破產法(試行)》第37條 、法釋[2002]23號《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58條的規定:“債務人所欠公司職工集資款,參照《企業破產法(試行)》第37條第2款第1項規定的順序清償”。因此,作者認為中邁三公司的職工集資形成的債權可以參照職工債權的順位清償。其次,職工集資形成的債權處于新舊破產法交替的特殊歷史時期,根據新《企業破產法》第132條的規定,本法頒布前發生的職工債權按本法113條的規定無法完全清償時,可以使用抵押物的變現價值清償。綜合《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58條和新《企業破產法》第132條的規定,作者認為,2006年8月27日發生的職工集資,分配時可以參照職工債權的有關規定,優先于有抵押的銀行債權。
在本案中,作者在確定了將職工集資款照職工債權,優先于有抵押的銀行債權清償的大方向后。又遇到了一些具體操作問題,首先,集資分為職工集資和社會人員的集資,社會集資能否參照職工集資的處理方法;其次,職工集資共計三期,發生時間橫跨2004-2010年,新《企業破產法》頒布后發生的職工集資能否優先于有抵押的銀行債權清償。首先,社會人員的集資問題,管理人經過多次商議決定,決定將社會集資認定為普通債權,既不能參照職工債權順位清償,更不可能優先于有抵押的銀行債權。其次,關于2006年8月27日之后發生的職工集資認定及清償問題,作者認為應當將職工集資分為新《企業破產法》頒布前的職工集資與頒布后的職工集資分別處理,對于2006年8月27日之后發生的職工集資,只能參照職工債權順位清償,但不能優先于有抵押的銀行債權。
(四)創新職工集資款的清償方式,核減職工集資款,以息折本
本案中職工集資連本帶息就高達3.93億 ,作者分析了審計、評估報告,如果將職工集資款利息也一并認定為優先清償的債權,采用連本帶息的方式清償職工集資款,即使在債務人資產變現理想的情況下,也無法完全清償職工債權及職工集資款,還更容易招致銀行債權人及廣大普通債權人的反對。因此,經過作者反復思考,綜合考慮廠情及多方面因素,并研究《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58條和新《企業破產法》第132條的立法精神,認為法律及司法解釋只規定職工集資參照職工債權清償的順位,而沒有將職工集資完全等同于職工債權,因此在清償時不能將職工集資款完全等同于職工債權清償,否則會損害未集資職工的合法權益。根據《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58條,法律只保護合理的職工集資款利息,但并未明確規定利息也應當享受和本金一樣的保護方式,且職工債權本身并不存在利息。因此,作者認為可以優先于銀行債權清償的職工集資只能包括本金,合理的利息在破產程序中也會予以保護,但只能按照普通債權予以保護。綜合以上因素,作者認為核減職工集資,只將本金部分認定為職工集資款,利息只作為普通債權予以保護,已經支付的利息,采用以息折本的方式折抵本金的分配方案比較合理。
《企業破產法》是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力武器,可以解放被無效、落后供給占用的資源,是保護債務人有序退出市場時職工合法權益的工具。因此管理人在辦理國有公司破產案件時,應當充分考慮債權人與債務人職工的利益協調問題,讓每一個遵紀守法的債務人職工可以得到平等的對待,充分的享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帶來的豐厚成果。只有這樣,《企業破產法》才能發揮調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作用。
注釋: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工作報告。
其中含中外合資和內地與港澳臺合資。
《企業破產法(試行)》已于2007年6月1日失效。
由于新《企業破產法》頒布時間和生效時間相距近一年,且新《企業破產法》132條明確規定,只有在本法頒布前發生的職工債權,在按本法113條無法完全清償時,可以使用抵押物清償。
“北大法寶”法律數據庫查詢,《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時效性現時有效。
不含社會集資83,882,410.31元。
參考文獻:
[1][美]E·博登海默著.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2][德]菲利普·黑克著.付廣宇譯.利益法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3]林德棟.深石原則的借鑒研究.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5.
[4]史文儀.對我國企業破產債權清償順序之思考.上海:復旦大學.2012.
[5]劉瑾.關聯企業破產分配中衡平居次原則的適用研究.蘇州:蘇州大學.2016.
[6]彭旭林.關聯企業破產債權保障芻議.西南石油大學學報.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