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陽 尚鑫
關鍵詞 依法治國 依法治企 國有企業 法治建設 法律風險
作者簡介:胡陽,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企業管理部副主任,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公司法、經濟法;尚鑫,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法律事務部副處長,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公司法、合同法、企業管理。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063
全面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這充分而形象地說明了改革與法治互為動力、相輔相成。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取得巨大成就, 但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方面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如權力濫用、官商勾結、貪污腐敗、司法不公等。要解決暴露出來的問題,并繼續推進改革,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客觀上呼喚著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有沒有法治,是否通過法律調整和規范社會生活,是一個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最為重要的標志,是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是維持社會健康秩序、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
國有企業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推動國有企業法治建設關系到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能否在國民經濟領域得以全面貫徹實施,關系到能否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推動國有企業法治建設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國有企業應該是依法經營、規范治理的法人
依法治企應該成為國有企業各級領導干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經營理念。企業治理結構要依法構造,各治理主體要按規履職。規章制度體系應建立健全,并確保制度貫徹落實。全體員工要樹立合規意識,自覺養成依法辦事和按章操作的行為習慣。
(二)國有企業應該是守法誠信的社會成員
國有企業要模范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杜絕違法違規牟利,為各市場主體合法經營作出表率。契約精神和誠信精神應成為國有企業的追求目標。國有企業應堅持重合同、守信用,支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不干涉司法獨立和行政機關公正執法,依法維權,保障國有資產安全。國有企業應努力建立健全法律風險防范機制,充分發揮法律顧問作用,確保法律審核全面到位,為企業經營發展提供強有力法律支撐。
(三)國有企業應該是公平競爭的經營主體
要在遵守市場規則的前提下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自主平等、規范有序的市場行為,引領帶動各類所有制企業共同營造法治化的市場環境。要自覺維護市場秩序,重視倡導公平正義。要進一步增強公平參與國際競爭意識,在熟練掌握國際規則和東道國主要法律的前提下,在國際舞臺上同臺競技,贏得競爭。
根據依法治國戰略目標和國務院國資委法治央企建設的整體規劃,在新的時期,國有企業要努力打造成為對內依法治理、對外依法經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模范成員。我們應充分意識到建設法治國企是依法治國重要方略在國民經濟中的具體體現,全面推動法治建設對于國有企業提升競爭力、保證基業長青至關重要且日臻緊迫。
(一)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要求推動國有企業法治建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確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對國有企業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發展產生強大推動力。在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引領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將日益完善,保障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將逐步建立;隨著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的推廣,依法行政的步伐也將加大;隨著司法體制改革,司法公信力將得以提高,公正司法的制度保障將逐步確立;隨著普法的深入推廣,全社會法治意識得到增強,各類企業依法治理、依法經營的水平也將逐步提升。上述變化,都將為國有企業平等適用法律、公平參與競爭、依法合規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宏觀環境;同時,也從客觀上促使國有企業必須推動法治建設,依法治理、依法經營、依法維權,唯有此方可在市場競爭的大潮中立穩腳跟、獲得發展。
(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呼喚推動國有企業法治建設
國有企業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艱巨性不言而喻。法律關系的重構和利益關系的調整將在國企改革中重塑,國有企業改革并非一路平坦。但是,國企改革必須推進,并且改革之路還應依法合規。國有企業只有自覺將改革精神與法治思維有機結合,遵守國家法律程序,按規實施,才能不走樣、不走偏,避免在改革實踐中的矛盾激化,客服改革中的各種問題,并且改革成果受到法律保護。
(三)國有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推動國有企法治建設
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擴大規模、產品升級、收入增加、效益改善。而企業越大、市場競爭越激烈,就越依賴法治。正如一輛汽車,追求企業盈利是踩油門,而依法治企則是方向盤和離合器。如果沒有法律保障,很可能導致快速行駛的汽車傾翻、墜崖、危害行人甚至車毀人亡。面對宏觀經濟下行、市場需求不足以及融資成本提高等客觀背景,國有企業瘦身健體、提質增效的壓力不小,確保長期持續發展更加困難。但是,從國內法治環境看,各種所有制經濟法律保護將更趨于平等,各類市場主體權利意識更加增強,國有企業涉訴案件急劇增長。從國際法治環境看,發達國家對中國國有企業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特殊約束越來越大,各類合法合規審查越來越多。面對上述客觀環境,國有企業切忌急功近利、違法牟利,只有遵守法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才能在市場經濟中持續發展、乘風破浪。
(四)提升國有企業競爭力需要推動國有企業法治建設
法治工作的價值,反映在圍繞企業經營中心、保障企業改革發展的大局上。傳統法律風險在國有企業主營業務中不減反增,改制重組、處置僵尸企業遇到的新法律風險更加復雜,走出去國際化經營中的法律風險挑戰更大。可以說,法律風險“警報聲”未曾間斷、更加響亮,防范法律風險防范比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迫切。為提升企業競爭力,在國有企業戰略規劃中,需要發揮法律支撐作用。國有企業要根據國家法律和行業政策,準確把握、積極研究涉及本行業的法律法規,保證企業發展戰略與國家政策法律相吻合。國有企業的各項經營事項,需要符合市場經濟的有關法律、法規,應做到有法必依。同時,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單位)和全體員工都要履行法定職責、遵循法定程序。任何部門(單位)、員工的違法行為,都有可能對企業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國有企業需要依法治企,規范治理結構,加強制度建設,使企業處于合法有序的運行狀態。國內外企業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沒有深厚的企業法治文化和強有力的法律隊伍,就難以應對解決頻繁復雜的各類法律風險;不能解決頻繁復雜的法律風險,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國有企業又如何實現?因此,推動國有企業法治建設是提升國有企業競爭力的基礎性條件。
國有企業要履行好國家賦予的職責,實現政治責任、社會責任、經濟責任的協調統一,就必須努力成為治理完善、經營合規、管理規范、誠實守信的法人主體。與國資委全面推進法治建設的總體要求比,與法治工作先進的跨國公司和民營企業相比,國有企業還有不小的差距。
(一)依法經營的意識有待進一步強化
盡管國有企業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職工的法治意識已普遍有所提高,但仍有不少領導的思想上,法治意識還不強,對依法治企重視還不夠,仍存在重專業能力提升、輕法律知識學習,重行政指令要求、輕制度流程規范,重業務范圍擴張、輕法律風險防范,重業績目標達成、輕依法合規管理的現象,甚至認為只要能實現好的經營業績,打打法律的“擦邊球”,碰碰制度的“警戒線”,都是可以接受的。從對國有企業的審計、巡視的情況看,部分單位違規違紀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必須引起警覺,依法治企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二)依法治企體系有待進一步形成
當前,無論是法務機構設置、還是法律力量配備,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與國有企業持續快速發展的要求都不相適應,尚未形成覆蓋全業務范圍、全產業鏈的法治組織體制。國有企業法律工作責權不明確,分級管理體系尚未建立。總法律顧問專職化程度、法律顧問持證上崗率有待進一步提升。涉及國際業務方面的法律人才尤為缺乏。市場化程度高的跨國公司都有健全的法務機構,配備了滿足其法律業務需求的法律專業人員,集團總部負責統籌規劃和對重大法律案件進行管理,根據各級子企業的實際情況,差異化地明確了各企業法務機構、職責和人員配備,構建了較為完善的法律管理體制。這些跨國公司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三)法律工作和經營管理有待進一步融合
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為主,事后補救為輔的風險防范機制還不健全。過去有些重大經營活動和重大投資并購項目,國有企業法務機構和法律人員前期和事中參與不夠,往往是最后環節才讓他們來進行所謂的審核把關。這樣的審核把關能否起到應有的作用?實在難以保證。尤其是國際業務,面對不同國別的準入、治理、稅收、稅務、證券、勞工、環保等諸多方面的法律問題,如果沒有法務部門和法律人員的提前介入、深度介入,很難做好法律風險防范。
(四)海外業務法律風險防控能力亟需提高
國務院國資委在新五年規劃中強調“大力推動在境外重要子企業全面設立法律事務機構或者配備專職法律顧問,為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國有企業要建立境外重大項目法律顧問提前介入工作機制,將市場、技術、財務論證與法律論證有機結合,從可行性研究到立項決策、從盡職調查到意向簽約、從合同談判到項目實施,法律人員全程參與,促使法律風險防范全覆蓋。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有的國有企業海外業務拓展較快,海外風險復雜,但是國有企業涉外專職法律顧問力量比較薄弱,難以覆蓋廣泛的境外業務區域;企業法律顧問對重大項目、法律糾紛案件的參與程度不夠。面對日益增加的境外項目及眾多的不同國別、法律、文化、勞務等方面紛繁復雜的問題,項目法律風險日益凸顯。
(五)合規管理和法律監督還須進一步完善
國務院國資委指出,大力加強企業合規管理體系建設,是深化企業法治工作的新要求,也是提升依法治企能力的新抓手;國有企業要建立法律部門與審計、紀檢監察、巡視、財務等部門的協調監督工作機制,努力提高監督效能。國有企業應重視合規管理和監督機制,在法律、審計、監察、財務等多項業務模塊建章立制,依法合規經營。
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治國需要法治,治企亦如此。合法經營、依法治企、推進法治建設,使法治成為國有企業做強做優、提升競爭力的基本遵循和保障,這是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改革中承擔的重要職責和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黃淑和.努力打造法治央企.經濟日報.2014年10月23日,第015版.
[2]黃淑和.傾力打造“法治央企”.企業文明.2015(1).
[3]任建芝.“一帶一路”背景下加強國有企業法制建設的重要性——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的法律保障.中國律師.2017(3).
[4]劉紹勇.做好企業法律工作,保障公司改革發展.法制日報.2014年8月23日,第0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