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驗、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驗、自主探索都應與合作交流相輔相成。可見合作學習在新課改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在我區開展課改的五年間聽到很多節公開課、示范課。自我認為:在農村的小學課堂教學中雖然重視了對合作學習的運用,但也存在著一些令人深思的現象。
關鍵詞:合作技能;合作效率;科學
現在僅就幾種常見的現象與大家交流:
現象一:“學優生講,學困生聽”: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優生侃侃而談,神采飛揚,其他學生洗耳恭聽,或似聽非聽,無所事事。這樣,小組合作學習便成了學優生的“一言堂”。
現象二:“寂然無聲或七嘴八舌”:在課堂的小組合作交流時,出現兩種明顯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寂然無聲,聽不到發言交流的聲音。另一種是學生七嘴八舌、秩序混亂、根本沒有發言者、傾聽者存在,更談不上交流。
現象三:“有交流卻無結果”:討論問題出現后,立即讓學生合作交流,而看似成功。場面匯報時仍是發言人自己的看法,根本沒有容納整個小組的意見。
現象四:“合作學習隨心所欲”:教學中,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學生沒有什么反映或舉手發言的較少。于是就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這一問題,根本沒有考慮合作的時機內容等。
縱觀以上種種現象,主要原因還是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內涵理解不清。學生缺乏對合作學習的技能訓練,教師對合作交流的時機把握不當,合作交流的問題設計不精。
為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從而改善課堂教師落實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我們應當充分發揮教師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的作用,訓練學生的合作技能。具體地說,小組合作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 分組要合理、科學
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由于學生都有自主成立學習小組的愿望,并且在選擇合作伙伴時都有自己的標準。這樣,分組時教師首先應本著自愿結合的原則,讓學生盡可能地選擇合作伙伴,這樣在分工合作上容易達成一致。其次要盡量讓學習上屬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以利于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第三,小組人數不宜過多,一般以4—6人為宜。第四,要使各小組之間保持相對平衡的水平,以利于小組間在學習過程中的“公平競爭”。
二、 分工要求要明確
要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組內的每一個同學都有事可做。應讓小組成員根據各自的愛好與能力主動分擔不同的角色。讓每個學生在合作過程中除盡力做好自己該做的同時,要關注同組的表現,相互鼓勵發揮集體智慧,體現真正合作,從而增強了合作意識。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為保證合作順利進行,教師應在小組合作前把合作學習的任務、要求布置清楚,讓每個小組都明確自己要完成的任務,并且明白要通過怎樣的“合作”才能完成任務。
三、 要把握好合作時機
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學習形式,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但是在一節課中,這種學習方法并非多多益善,而要選擇合作的時機。特別指出的是:小組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自己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否則會流于形式或效率不高。
那么,怎樣才能選擇合適的合作時機呢?我個人認為當學生對所研究的問題發生興趣,僅憑學生個人的力量難以完成,又想知道“為什么”時,學生的合作愿望就非常強烈。此時組織合作學習才是最佳的時機。一般情況下,教師從下面三處讓學生合作:
(1) 在動手操作處合作: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學生認識能力的差異,使一些操作活動必須在合作中才能發揮最有效的作用。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從而把圓轉化為近似長方形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
(2) 在矛盾沖突處合作:“學起于思,思緣于疑”。針對學生的好奇心理,教師要巧設矛盾沖突,制造懸念,使學生產生急于知道的迫切心理。此時,組織學生合作、討論,使其主動參與,大膽探索,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3) 在探索規律處合作:在教學中,很多知識是有規律可循的。把發現規律的過程教給學生,這樣就把對知識的掌握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究解決,也為學生的合作學習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如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通過引入新課時的三個比例式:80∶2=200∶5,4.5∶2.7=10∶6等提供給學生,讓學生任選一組獨立觀察、思考、比較,把發現的規律在小組中交流,通過小組中的相互啟發,達到共補互進的效果。
四、 要培養學生合作的技巧
在小組學習中,主要是通過獨立思考、討論、傾聽、交流等形式來展開的合作學習。既要發揮個人的作用,更要發揮集體的作用,給學生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的習慣,培養他們的合作技能。
(1) 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學會傾聽。要認真、耐心地聽別人的發言。在傾聽別人發言的基礎上,記住別人發言的內容,逐步學會抓住別人發言的精髓,正確領會別人的意思,并從中吸取有用的信息來充實自己的觀點,為己所用,從中受到啟迪,不斷使自己的見解更全面更具創造性。
(2) 辯論的技能:引導學生學會辯論,掌握辯論的技巧是合作技能的重要一環。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靈活地選用舉例、驗證、實驗、分析思路、演繹推理等方法闡述自己的觀點,說服別人接受你的觀點;學會抓住對方見解的要點,尋找存在的疑點。通過指出漏洞,舉出反證,質問、反問等方法,駁倒你認為錯誤的觀點。在辯論中學會求同存異,要學會欣賞與寬容,學會“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
(3) 交流的技能:農村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跟不上,缺乏與人交流、合作的環境,少數學生還存在害怕出錯的心理。這樣導致了交流時“個別學生唱主角,多數學生作壁上觀”。這時教師要提供討論的時空,使學生敢說、會說。要鼓勵小組成員人人都發表意見,盡可能鼓勵學習較弱的先說,再讓其他同學說。讓學習能力強的同學作總結,使優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鍛煉,后進生得到幫助和提高。
五、 教師的評價要科學
教師評價不僅要關注成功,更應該關注合作過程。指導學生評價要做到“兩個結合,兩個側重”。即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側重對過程的評價,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側重于集體的評價。
合作學習的運用為我們的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學生的合作水平及交流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一點一滴的滲透培養。
讓我們正確、合理地使用好這種學習方法,發揮合作學習的積極功能,讓每一個學生獲得最大的發展。
作者簡介:
錢利俠,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市青云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