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龍言
說起劉明海,中共南京市浦口永寧街道黨工委宣傳(統戰)委員周莉對記者說“劉明海書記就是一塊金子,把他放到哪里哪里就會發光。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可以說劉明海是一個善于創新,心里想著百姓的基層干部楷模。”說到他,社區副書記陶武斌侃侃而談,劉明海的故事很多,很多事讓人感動。
70后的劉明海,中等身材,一雙明亮堅毅的眼神里透露出男人的靈氣、大度與剛柔,讓人感到他是一個可信任可依賴的人。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這是人們形容基層干部的工作。如何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原原本本地貫穿下去,這就牽涉到個人修養和領導能力問題了。
2006年3月,劉明海在永寧鎮高麗村擔任黨支部副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上任伊始的拆遷工作,給他出了一道很大的難題。
2006年,國家建設寧西鐵路,需要征地拆遷,時間緊任務重,可讓這項工作難度更大的是補償標準很低。誰能帶頭拆遷?思來想去,只有從自家樓房開始。回去跟家里人商量時,遭到母親和奶奶的堅決反對,憑啥我們要帶頭?這么低的補償標準叫我們怎么蓋得起房子?劉明海的父親是一個瓦匠,他一輩子就做了一件大事,靠自己的雙手一磚一瓦地蓋起了兩層樓房。而房子蓋好后不久,父親就去世了。奶奶對劉明海說:“孫子,如果你要拆房子等我死了吧!活著你就別想。”經過劉明海多日的思想工作,奶奶勉強同意了,但要求他把老房子照片多拍點留下來,她要經常看看。拆房子那天,推土機開來了,全村的百姓都過來了。看到大鏟車掀掉第一塊樓板時,奶奶哭了,母親流淚了,看到這情景,其他村民眼睛也濕潤了。村主任帶頭拆遷了,村民就沒得說的了,高麗村很快就完成了拆遷任務。劉明海是全村第一個拆遷的,村民們全部搬遷住上了新房后,他卻是最后一個搬進新居的。
劉明海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村里的百姓,同時也讓鎮上領導非常認同他。
2008年8月,滁河發大水把鄰近的張圩村全都淹沒了,村民們種植的水稻顆粒無收,村民培育的廣玉蘭和白玉蘭苗木全部被淹死,全村經濟損失達五千萬元。2003年,這個村也曾發過一次洪水,損失了2000多萬。俗話說,屋漏偏逢連夜雨,張圩村本來就窮,又受到自然災害,搞得這個村人心惶惶,老百姓甚至對基層組織產生過動搖。
當年10月,永寧鎮黨委決定把劉明海調到張圩擔任黨支部書記。剛來張圩,個別干部和少數村民背后說,還不是來走過場的?干得不好,攆他滾蛋。面對這個村的困難局面,劉明海上任后逐個走訪老黨員、老干部、種糧和苗木培育大戶,看望特困戶,聽取他們對恢復災后生產的意見。自己也憑著多年的老關系,親自跑到上級有關部門爭取了20萬元資金,村兩委研究后決定拿出其中的15萬元,用于農田清溝排淤,剩下的5萬元用于鋪路。劉明海的身影每天和村干部們一起出現在田野上。一天早晨,他和村干部在查看清淤后的農田時,自己不小心一下子摔倒了,左腿嚴重骨折。看到劉明海為村里的公益事情摔壞了腿,曾經說過風涼話的村民還去醫院看望他,表示當初錯怪了他。村里老書記邢有才、老會計李家發、老村民組長林正柱說,他們不怨天,不怨地,一個外村的年輕人都能為他們付出這么多了,足以讓他們感動了。
張圩村共有8個村民組1300多人,在當地,是窮得出了名的,村民們戲稱“五年淹兩回,有女不嫁張家圩”。俗話說,窮爭窩吵,有的村民為了自己一點利益就與他人打嘴仗,甚至拳腳相加。協調處理民事糾紛也是劉明海的家常事。一戶姓季的村民因鋪路與鄰居發生爭吵,他知道后連夜協調。一位王姓農戶因為建房與一村干部發生糾紛,積怨幾年矛盾加深,時常這位村民為其它事就指桑罵槐地大罵這位干部,經過劉明海多次上門做工作,兩家終于和好。這位王姓村民還主動邀請那位村干部陪劉明海到家里喝酒。
2009年的一天,劉明海去鎮上國土所辦事,偶然聽所長說省國土廳有一個“萬頃良田整治項目”。劉明海認為張圩村符合整村搬遷的要求。然而,對于他的想法,有人說他太天真了,不可能實現的。劉明海就是不信,他把自己的想法跟鎮黨委匯報后,得到了黨組織的認可。此后,他把《張圩村為什么要搬遷的理由》寫成了報告,送到了浦口區政府和永寧鎮黨委、鎮政府,并三番五次地跑到省、市、區國土部門“拉關系”。張圩村搬遷的理由充分,加之劉明海的“死打爛纏”,這個本來與張圩村不搭邊的事竟然被劉明海給爭取下來了。
2010年3月,當他把這個好消息在全村宣布的時候,上下一片歡呼,村民說,這幸福來得太突然了。2011年,村民們自己沒拿出一塊錢就整體搬遷到鎮政府附近,住上了政府給他們建的新房子,全村村民子女讀書,醫療,社保等公共配套全部解決,村民一下子甩掉了貧困的帽子,祖祖輩輩遠離洪澇災害了。
2013年6月,永寧鎮改制為永寧街道。
同年,永寧街道黨工委考慮到劉明海還有更重要的工作要他去完成,決定調他去大埝社區擔任黨總支書記,他將面臨著更加艱巨的任務。然而,當聽說劉明海要離開張圩村的消息后,張圩村先后三任村老書記邢有才、尹宗傳、陳傳寶來到了永寧街道上,找到了黨工委書記,他們代表全村老百姓挽留劉明海。三位老書記說,這么好的孩子村民們舍不得讓他離開。街道黨工委書記說,劉明海是一個優秀的基層黨總支書記,組織上這次調他到另外地方是有特殊使命的,他在張圩村已經出色地完成了組織上交給的任務了。
村民們的感恩再次感動了劉明海。
永寧街道黨工委為什么要調劉明海去大埝社區任職?這是經過組織部門深思熟慮的。第一,青奧會籌辦在即,自行車賽道要通過大埝,必須要有經驗豐富、強有力的領導來擔當此重任。第二,因為大埝社區兩委班子組織軟弱渙散,村民與干部之間無形中產生了一道鴻溝。組織決定,必須要有一個過硬的書記來此領導,盡快打開工作局面。
劉明海向記者介紹大埝社區發展規劃
前任留下的后遺癥,也給后任帶來了麻煩,以至于劉明海到任后居民們甚至用排斥的心理對待他。
面對大埝這種現狀,劉明海在一個月時間里,一個人沉下身去開展調研,他走訪了很多農戶,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為他的下一步展開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劉明海決定從社區里最難的問題著手。
2012年開始,青奧會組委會就在大埝社區建設相關設施。由于社區兩委干部沒有按相關標準辦事,居民在拆遷問題上與社區干部產生了很深的矛盾,甚至到了相當緊張的局面。
有一位王姓居民,自家在路邊的房子受到修路機械的強烈震動,房子開裂受損相當嚴重,她多次反映,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劉明海在走訪調查中,傾聽了當事人的訴說。看到她的孫子剛剛上學,就從自己口袋里掏出300元讓他買學習用品,并安慰她待調查清楚后會給她一個說法。調查結果是施工單位的過錯。此后,劉明海經過多次與施工方進行溝通協調,最終賠償了她12萬元。
在與她聊天時,她流下了眼淚:“記者同志,我們老百姓也是講理的,劉書記說他只能做到這一點了,雖說沒有得到我所希望的結果,但他溫暖的話,已經讓我一輩子感動了。我的孫子今年六年級了,劉書記多次給我孫子買學習用品,教育他要好好學習,好好做人,遇到這么好的領導,真是我前世燒高香了。”
潤物細無聲,劉明海在大埝社區做了很多讓居民感動的事。三組組長嚴海、六組組長徐克云告訴記者,劉書記自己掏腰包給他們兩個組的困難戶買藥、買家庭財產保險和大病保險。居民盛忠秀兒媳婦患尿毒癥,幾乎天天透析,為了讓盛忠秀有一份工作,劉明海與社區兩委商議,讓她來社區食堂上班。
南京兆云科技集團董事長趙云和女兒在在劉明海的引導下,實地考察大埝社區
老書記黃連德、村民薛萍對記者說,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劉書記費盡了心,把我們大埝社區的污水溝、泄洪溝、路燈等設施都治理和建設好了,我們老百姓享的都是劉書記帶給的福。
劉明海的老婆告訴記者,劉明海就是一個工作狂,他和妻子日常交流就是電話。他老婆說:“每天晚上我都盼望明海電話,但又怕他電話,他跟我常說的一句就是‘我太累了,今天晚上又要加班,回不去了,要我多操心照顧他的老母親和兒子。有段時間,兒子多日沒有見到他,就私下跑到大埝社區去找他。父子相見后,兒子第一句話就說,爸爸怎么一下子變得這么黑呢?”
在2014年南京青奧會賽事期間,他看到雨后的大埝四處被青山環繞,好似一幅水墨丹青,于是他在腦海中勾勒出“水墨大埝”的鄉村旅游度假區的主題。賽后,他借助青奧會自行車賽道,依托青奧留下的資源,將大埝水墨風景與運動休閑兩種元素結合,建設美麗鄉村,打造鄉村旅游。他帶領兩委一班人的努力得到了浦口區委區政府和永寧街道領導的高度重視,區里和街道先后注入大量資金對大埝的基礎硬件進行建設。
近兩年,劉明海把招商引資作為他工作的重點,先后有多家民營企業投資入駐大埝。去年,在他多次上門真誠感召下,南京兆云科技集團董事長趙云經過實際調研后確定投資1.5億元,在大埝從事“凡匠天工”的非遺產業開發,即將給這里旅游業帶來新的亮點和效益增長點,豐富水墨大埝景區的旅游業態。
五年來,劉明海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工作主線,通過不懈努力,終于把“水墨大埝”成功創建為江蘇省美麗鄉村示范村、江蘇省休閑農業觀光示范村、江蘇省水利風景區、江蘇省衛生村、江蘇省四星級鄉村旅游區、南京市城市管理示范區、南京市水美鄉村、南京市最具原生態鄉村旅游景區、南京市農家樂專業村、浦口區十顆明珠之一,連續三年獲浦口區“和諧社區”生態旅游主導型社區第一名等諸多榮譽。近期,“水墨大埝”景區還成功創建了國家3A級旅游景區。居民的生活與五年前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現在,大埝社區6個居民組650戶1855人在書記劉明海的帶領下,在8080.79畝土地上,錦上添花,續寫大埝鄉村更加美好的篇章。
劉明海也將在這里演繹最完美的人生故事。
責任編輯 白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