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樓夢》作為一部文學巨著,由清代著名文學家曹雪芹創作,高鶚、程偉元整理完成,對后世的影響極為深遠。在諸多章回中,“黛玉葬花”給筆者的感觸頗深,作為《紅樓夢》的重要一部分,對整個作品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調。本文中,筆者首先從《紅樓夢》這一文學著作出發,對其進行了簡單地闡述,然后以“黛玉葬花”為線索,對其中蘊藏的情感進行了分析,從而表達出筆者自身對葬花這一回合乃至整部《紅樓夢》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紅樓夢》;黛玉;落花
一、 引言
在《紅樓夢》的主要情節中,“黛玉葬花”的故事不得不提?!镑煊裨峄ā弊鳛椤都t樓夢》的重要構成之一,很多讀者在品味之后都會產生無限的遐想。由于“黛玉葬花”在整部作品中的作用巨大,通過對“黛玉葬花”的剖析,能夠對全書進行深入地了解,因而很多藝術家和研究學者也專門對“黛玉葬花”的情節進行了詳細地分析。對于葬花,落花式的悲哀不得不提,正所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其間夾雜著多少復雜的情感。
二、 《紅樓夢》的基本介紹
《紅樓夢》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與《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游記》一起并稱為我國的“四大名著”,對后世的影響十分深遠,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文學方面的影響上,還體現在人與社會、人與人等方面的影響上。《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盛和衰落為背景,圍繞發生在賈、史、王、薛四大家族中的事件為線索,集中講述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的愛情婚姻故事,刻畫出了人性美的同時,也反映出了人性的邪惡,對當時社會進行了深深的諷刺,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末世的危機。從《紅樓夢》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來看,已經觸及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也被后世認為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甚至被人們稱之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集中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三、 從落花的悲哀看《紅樓夢》
一段葬花吟,亦是一曲離人之殤,愁斷了千古女子的悲傷淚??催^了多少詩詞歌賦,接觸并了解過很多的詩歌辭賦,而《紅樓夢》唯獨讓人印象深刻。小說中的精彩片段很多,其中當屬《葬花詞》片段最讓人揪心,也最容易觸動內心的情感。據《紅樓夢》書中所說,葬花詞是“黛玉因晴雯不開門,錯疑在寶玉身上;次日又可巧遇見餞花之期,正在一腔無明,未曾發泄,又勾起傷春秋思,因把些殘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傷已,哭了幾聲,便順口念了幾句”的一時感慨。
《葬花詞》可謂是字字含愁,句句帶淚,從“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哀嘆;從“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的傾訴,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不知觸動了多少人的心弦。相信,之所以很多人對《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表現出足夠的喜愛,這與她在《葬花詞》中的“表現”不無關系。在林黛玉的心中,寄人籬下的苦悶是沒有人懂的,叛逆的性格與所處的環境有息息相關。
紅綃香斷了她的夢,誰為她卷起那閨簾?縱觀《葬花詞》,林黛玉似乎對愛情、對人生早已看穿,與父母分別、與親人兩隔,盡管賈府在外人看來是何等的輝煌,但是對林黛玉這樣的女子而言似乎又是多余的,畢竟“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知有誰知呢?
花落,葬了伊人淚。心中僅存的那份孤傲已經“凋零”,林黛玉對眾人避而不見,處處避開,在他人看來林黛玉不可理喻,但是在林黛玉的心中,存在著多少的苦悶和寂寞卻沒有人知道。因此,在《葬花詞》中,林黛玉的悲哀與落花一樣無人憐愛,質本潔來卻要深陷污淖渠溝,像林黛玉這樣的女子怎能忍受?所以寧愿拾一抔凈土掩風流。
其實,每天在勞作之余,看一回《紅樓夢》真是一個極佳的享受,陶醉于十二釵的悲歡離合,生死榮辱,陶然于紅樓詩詞的雅律美韻,有時總會忘情猜測:假如林黛玉不死,那兩位嬌生慣養的情癡是不是能經受生活的磨礪?永遠都會有人在看完葬花后發出同情的感慨,卻沒有多少人會想去為她拂去眼角的淚,別說她是個不存在于世的女子,但她卻真正的讓你為她哭泣,讓你為她不甘低頭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而折服。
四、 落花的悲哀表達的情感
細細品味《葬花詞》,可以發現,《葬花詞》一詩在創作的時候,里面蘊藏著豐富且奇特的想象,整個畫面給人一種非常暗淡、凄涼之感,憂傷、悲哀的情緒凸顯,集中體現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內心的矛盾與苦悶以及痛苦,各種情況相互“沖突”,有互相結合,表達了其在生與死、愛與恨復雜的斗爭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對自身存在焦慮不安的體驗和對生命迷茫的情感。在《葬花詞》中,落花就是林黛玉,林黛玉就是落花,花的凋零是一種悲慘的寫照也是命中注定的,而將花喻人也在冥冥之中暗示了林黛玉的悲慘結局,從而深刻地控制了當時的“吃人”社會。必須承認的是,《葬花詞》整首詩其實描述的就是林黛玉本身,是林黛玉一生的真實寫照。全詩無論是從結構還是從內容來看,都滿懷深情,語言像在哭泣,又像在控訴,聲聲悲音,字字血淚,滿篇無一字不是發自肺腑、無一字不是血淚凝成,把林黛玉對身世的遭遇和感嘆表現得入木三分。
五、 結語
總而言之,落花的悲哀,反映的是黛玉的悲哀,黛玉的悲哀反映的是社會的悲哀,社會的悲哀又反映的是封建倫理制度的悲哀。無論是誰,是黛玉,或是寶釵,抑或是王熙鳳、寶玉等,處于那個環境、那個社會中的人,都只能按照那個環境、那個社會的要求來做,否則只會被社會、被封建倫理綱常所吞滅。
參考文獻:
[1]張津萊.落花的悲哀——讀《紅樓夢》有感[J].社會科學:全文版,2016,24(12):00290.
[2]袁文昊.落花的悲涼——讀《紅樓夢》有感[J].現代語文旬刊,2013,12(A01):59.
[3]王宇.悲哀之霧,遍被華林——讀《紅樓夢》有感[J].青少年日記,2016,36(4):48.
作者簡介:繆語桐,福建省福安市,福安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