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雄安新區 失地農民 就業創業 政策
基金項目:2017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研究課題“雄安新區失地農民就業創業支持政策研究”(JRS-2017-1104)。
作者簡介:張曦文,河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065
2017 年 4 月 1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這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優化環首都地區布局結構、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義。雄安新區是國家級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雄安新區設立前是一個相對傳統的區域,以農業和一般制造業為主。按照中央部署,雄安新區未來要打造成為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范區和開放發展先行區。隨著創新要素資源的引入、高端高新產業的聚集、原有產業提升優化,雄安新區給當地農民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更優生活環境。但與此同時,新區的建設,必將導致部分農民失去土地承包經營權,這也為當地農民帶來了生活壓力與發展挑戰。關于城市化發展中失地農民生存保障問題研究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劉敏以可持續生計框架為基礎,探究可持續生計視角下的失地農民就業。她以為,農民原本擁有完整的生計資本即自然、金融、物質、人力和社會資本,但失地同時,喪失以土地為核心的自然資本,依附于自然資本的物質資本也無效用。如何幫助失地農民重新獲得可持續的生產能力是亟待研究的問題。 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通過培訓和學習可以豐富人的知識和技能,進而促使提升個人工資和薪金水平。 在此理論基礎上,華南農業大學對廣東省揭陽市250戶失地農民進行調查,探究個體人力資本對收入水平和工作穩定性的影響。研究表明,個體人力資本是影響失地農民就業狀況的核心因素,受教育程度是失地農民人力資本的集中體現。受訪250位農民中,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農民較未參加者,工作技能水平和職業技術含量更高,薪金收入也具明顯的優勢。 程艷紅認為:通過優化失地農民創業政策體系,可以激發農民創業意愿,幫助其拓展創業領域與路徑,是解決就業困難的重要途徑。
雖然學界已逐漸重視失地農民生存保障問題,但是相關研究理論性較弱,且不夠系統全面,因此對失地農民就業創業的進一步研究探索就顯得尤為必要。在雄安新區建設中,應通過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建立健全針對新區農民就業創業保障的政策體系。
(一) 農民總量角度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底,雄安新區常住人口104.71萬人。新區成立之前,農業人口占比例較大。根據雄安新區的建設規劃,優先開發的特定起步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中期發展區面積約200平方公里,遠期控制區面積約20000平方公里。 未來雄安新區的人口相當于一個大城市的規模,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也會較大。因此,伴隨著新區的建設,會有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離開原先賴以生存的土地。
(二)失地農民自身角度
當地農民受自身素質限制,就業創業具有局限性。新區農民大部分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然而未來新區的人口結構中將以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主,從目前看,當地的人口結構很難滿足未來雄安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高知識技能人才大量涌入新區后,當地農民的就業創業競爭會大幅度提高。農民期望通過培訓來提高自己的知識與技能,以此更好地進行職業轉換,增加就業的機會,但是受文化水平和年齡的限制,其學習新技能具有一定難度同時,新區失地農民因缺少參與職業技能培訓,知識技能轉換制約其職業轉換。
(三)產業結構調整角度
雄安新區將以高精尖科技產業、文化旅游業等為主導產業,未來,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將減少,第二產業結構優化,第三產業將會較快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工業及其吸納的就業人數將明顯減少。
市場的本質特征也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失地農民就業創業難度。市場經濟的競爭性、平等性、開放性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失地農民的職業轉換。一方面市場經濟的開放性和平等性特征為農民自由選擇職業和創業提供了機遇和平臺;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競爭性特征又會淘汰一部分職業能力較弱的農民。
因此,雄安新區的建設為農民帶來了再就業創業、提升生活水平、升級生產方式的機遇,但也給其轉變職業、改變生活方式帶來了挑戰。同時這也是對政府如何解決失地農民安置問題,并幫助其就業創業的巨大考驗。
(一)雄安新區關于農民創業就業政策
根據《雄安新區被征地農民就業創業培訓實施方案》顯示,2017年河北省為雄安新區被征地農民就業創業工作投入1500萬元,并根據新區產業結構和發展規劃開展針對性就業技能與創業培訓。培訓后,按照市場配置一批、企業吸納一批、勞務輸出一批、創業扶持一批、靈活就業一批、公益性崗位兜底一批等舉措解決農民就業創業問題。
(二)目前關于農民就業穿創業政策存在的弊端
首先,河北省為農業大省,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隨著城市化進程和新區的建設,失地農民會不斷增加。然而目前就業創業機構較少、財政支持不足、專業培訓師缺少,政策可以惠及的農民有限,不能滿足所有農民就業創業的需求。
其次,目前的就業創業培訓期間短,學時少,內容較為簡單, 部分經過培訓的農民還未完全掌握職業技能即“畢業”,開始實踐。在實際工作中會出現技能不達標、業務不熟悉,相較于其他從業人員缺乏競爭力等問題,并未達到使農民掌握新技能的目的。
最后,目前大部分職業培訓缺少心理輔導。農民失地、少地后面會臨轉變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等一系列問題。巨大的變化會使部分農民無所適從,產生較大心理落差,需要專業心理咨詢師和心理醫生在培訓中幫助其疏導和排解,但是目前的就業創業培訓中缺少配套輔助的心理輔導。
(一)建立健全農民就業創業支持政策體系
為促進失地農民創業就業,政府應完善相關法規制度,設置專項資金,保障財政支持。政府應在開展失地農民技能培訓和促進就業過程中積極發揮作用,除了給予充分的資金幫扶外,還應在培訓機構準入、培訓人員的管理、接受培訓農民的就業跟蹤記錄、招聘信息和就業崗位的及時公布等方面進行強化,從而促使提升失地農民就業成功率。
對于創業的失地農民應該在財政稅收、創業咨詢等方面給予充分的優惠,在創業園區和孵化園也可對其入駐標準、入駐期限、房租水電等方面給予優惠。從而促進提高失地農民創業意愿和創業成功率。
(二)建立失地農民培訓和再就業體系
失地農民依靠其傳統勞作技能和農業知識遠不足以同其他文化程度較高、熟悉城鎮生活的主體相競爭,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謀得較優崗位也更為困難。政府若是能夠根據新區發展規劃和實地產業狀況,以市場為導向為其提供品種繁多的培訓項目,不僅能夠通過培訓幫助農民掌握一技之長,提高職業技能,還能夠為新區主導產業輸送對口職業技術人員,促進新區建設發展。
新區失地農民中不乏有理想、有魄力、有條件想嘗試創業的農民,但苦于缺乏經驗和專業知識,無從開展創業。政府應借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組織有意愿農民參加創業培訓,鼓勵自主創業。除了通過培訓向農民傳授創業知識技能,政府還應為其提供法律咨詢與援助、創業貸款優惠、創業園入駐資格等便利,促使其創業成功。這不僅能夠提高農民收入,提高其生活質量,還能夠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促進解決農民就業問題。
(三)建立健全農民跨區勞務輸出機制
利用勞動力空間流動,組織失地農民進入城鎮務工經商,是實現資金、技術、人才、管理、項目等生產要素原始積累和解決失地農民安置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方面,農民進城務工會增加農民自身的收入,農民改變原有生活方式同時,會更新觀念、開闊眼界,促使其進一步致富;另一方面,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增加,會加快城鎮化的進程,促進了城鎮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雄安新區的失地農民可以在政府引領組織下進入勞動力需求大的城鎮務工,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價值共贏。
(四)建立特定行業的經營和從業準入制度
繼蘇州、東莞之后,雄安預計5年內將有600萬外來打工者。失地農民就業創業本存在一定難度,加之與外來打工者相比無明顯技能優勢,若當地政府不能夠給予保護和支持,失地農民就業創業會進一步加大難度。政府應當在依據雄安新區發展規劃和實地產業狀況,發展優勢產業,為新區增加就業崗位。同時,應當根據失地農民自身條件,限定部分產業僅限雄安新區當地人員經驗從業。例如出租、中介、洗浴、餐飲等失地農民經培訓后可以完全掌握從業技能的行業,政府可以限定專由雄安新區人員經營或定額限制外來人員經營。一方面,雄安新區農民對于市場更為了解、環境更為熟悉,較其它地區人員經營更能滿足當地消費需求;另一方面,這有利于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利用當地現有資源,發揮農民的優勢。
失地農民就業創業保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雄安新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方案保障失地農民的基本權益,尊重失地農民生活發展的權利,提供更多便利條件幫助他們完成就業創業,讓當地農民通過積極的職業轉換更好地融入新區,充分享受新區建設帶來的各項成果。
注釋;
劉敏.可持續生計視角下的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研究.農業經濟.2017(3).83-84.
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2.
李氏釩、陳嘉琳、陳琳、林穗慧.資本稟賦對失地農民就業狀況的影響.民生(扶貧).2017(342).65-69.
程艷紅.基于國際經驗的失地農民自主創業的政策研究.對外貿易.2017(4).87-90.
張艷玲、張永敏.雄安新區農民職業轉換與培訓困境.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1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