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學習語文,就要重視文言文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激發興趣,激起學生探求文言知識的求知欲,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掌握翻譯方法,積累文言詞匯,主動學習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學的根本。
關鍵詞:文言文興趣;自讀;方法;積累
初中學生剛接觸文言文,很多中學生對古文的學習望而生畏,產生抗拒厭學心理。那么怎樣在文言文教學中讓學生“會學”呢?本文就以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為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精心設計導語,引發興趣
剛從小學進入初中的中學生,在潛意識中就對文言文有一種畏懼心理,這時作為引路人的教師就要在課前花一些工夫,消除學生這種知難而退的恐懼心理。在教學文言文時,教師可搜尋一些與古文相關的逸聞趣事,動畫小片,精心設計,巧妙導入,引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初中學生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詠雪》,教師可先給學生講講《世說新語》《忿狷》中王述吃雞蛋的有趣故事,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的第一部志人小說《世說新語》。激起學生的興趣后,再讓學生研讀《詠雪》。學習一些故事性較強的文言文,比如《狼》教師可以先把蒲松齡《狼三則》中的另兩則編成一個個小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學生們聽,并給他們留下懸念,使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強。這樣學生就會覺得文言文不但不像自己想的那么深奧難懂,而且是一個發現新知識,體驗新快樂的過程。實踐證明,濃厚的興趣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效率是非常有益的。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新發現都會讓他們興奮不已,以致永不厭倦。
二、 注重預習指導,引領學生自讀自悟
文言文教學要注重朗讀,要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感受文言的節奏美,領悟文言文的意思。初中語文課本所選的文言文,大都是一些通俗易懂的名篇,課文中的注釋非常詳細,只要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完全可以理解文章的大意。對學生的朗讀老師要提出明確的要求。老師可以指導學生按“標題―作者―出處―課文文本及注釋―內容結構―文章主旨―疑難問題”的次序進行朗讀。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標注讀音,找出生字。第二次對照課文注釋讀全文,粗略了解古文大意,勾畫不懂的詞句,以備教師在課堂講解時認真筆記。教師范讀課文時要注意語氣,節奏停頓。教師對學生自讀情況要落實檢查,不能流于形式。平時要求學生把自讀過程中的發現、疑問以書面的形式寫在筆記本上,通過這樣的朗讀,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性,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
三、 掌握翻譯方法,指導學生自主疏通文意
初中文言文教學,疏通文意的環節非常重要。如果連古文的大意都掌握不了,談課文分析,人物形象,思想感情,藝術特色那無異于紙上談兵了。因此教師要注重古文翻譯方法的指導。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講究字字落實,對關鍵詞語更要字字落實。意譯,指不拘泥于原文的文字,而把原文的大意表達出來。對初學文言的學生來說,直譯為好,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后,再過渡到意譯上。文言翻譯還要注意句式,要補充出句中省略的成分,注意語調語氣。如翻譯《論語》中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乎?”這種固定句式表示反問語氣,譯為“不也……嗎”。這一句“不知”后面省略了對象,“不慍”后面的主語也省略了,翻譯時要補出來。具體譯為“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嗎?”。
古文翻譯時,還要特別注意一些特殊句式,詞類活用現象以及古今異義詞的翻譯。如《穿井得一人》中“求聞之若此”是一個倒裝句,定語后置,正常語序為“若此之求聞”?!奥勚谒尉笔且粋€被動句,“于”表示被動,正常語序為“于宋君聞之”。蒲松齡的《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詞作形容詞,像狗一樣?!耙焕嵌雌渲小薄岸础北疽馐敲~,這里活用為動詞,打洞。
此外,文言文以單音詞居多,教學古文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根據語境將文言中的單音詞變為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還要重視重點詞語、通假字、古今異義字、一詞多義等的解釋。
四、 歸納整理,重視積累
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善于積累。對獲取的古文知識要及時地歸納整理,多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以《狼》為例,如虛詞“之”的用法:1. 代詞,它。如:又數刀斃之。2. 助詞,的。禽獸之變詐幾何在?3. 助詞,調整音節,不譯。如:久之,目似暝,意暇甚。4. 助詞,放在主謂之間,不譯。如:兩狼之并驅如故。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因此教師上課時要求每位學生都準備一個專用筆記本,建立“文言文檔案”,每學完一篇課文,就把本課所學知識點進行歸類整理,如:作家作品知識、重點詞語的解釋、通假字、古今異義字、一詞多義現象、詞類活用、特殊句式、重點語句的翻譯和理解等,把課堂所學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記憶,學以致用。
總之,學習文言文是一個艱巨而又漫長的過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從一開始就要讓學生對古文產生興趣,在學習過程中讓他們掌握方法,不斷地體會領悟積累文言知識,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文言文能力,實現文言文教學的高效性。
參考文獻:
[1]教師教學用書·語文·七年級·上冊[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
[2]配套綜合練習·語文·七年級上冊(人教版)[S].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
作者簡介:
張永國,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吹麻灘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