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有許多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武術、拔河、中國象棋、圍棋、舞龍舞獅等,其中被全國各地高校采用并開設課堂的也有不少。最受歡迎和重視的是武術,武術中的太極拳、散打和養生功等不但被一些高校列入體育教學大綱,還舉辦了比賽、聯賽,這不僅對全民健身運動的推動做出積極影響,還極大促進了傳統的民族體育學科的發展。但一些高校對傳統民族體育運動不夠重視,器材有限,使得許多體育項目還未得到開發,民族體育發展遲緩。例如舞龍舞獅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卻鮮有高校開設該課堂。
關鍵詞:大學體育;舞龍舞獅;發展;意義
舞龍舞獅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歷史悠久,群眾基礎也十分廣泛,常常能在重要的節日或大型活動上看到,可見這項傳統體育項目對于國人的影響十分大。它不僅藝術價值很高,制作工藝繁瑣精致,還能夠鍛煉人的身體和意志,弘揚民族精神,培育人們團結、勤勞勇敢、向上的品質。它在高校的實踐意義逐漸得到了認可,但由于起步晚、器材缺乏、影響力不夠大,它的價值未得到全面的體現。下文將具體闡述舞龍舞獅的發展及開設課堂的重要意義。
一、 舞龍舞獅的發展
舞龍,人們喜歡在喜慶的日子里舞龍,祈求龍保佑生活風調雨順,新的一年五谷豐登。“龍”主要由草、竹子、布匹等材料制成,一般認為,龍的節數為奇數時比較吉利。常見的有十一節、十三節的龍,動作表演十分精致,加上龍珠的裝飾和鼓樂的襯托,成為了集武術、鼓樂、戲曲和龍藝于一身的藝術樣式。十五節以上的龍,注重裝潢,工藝價值極高。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火龍”,在夜間表演十分壯觀、精彩。現在,經過改進的舞龍,已成為了具有觀賞性的競賽運動。
舞獅,在唐朝時已經盛行,民間有著不少關于它的傳說,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在春節和舉辦慶典活動時,人們常舞獅助興,祈求吉利。舞獅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南北兩種不同的表演風格。北派以“武獅”為主,表演翻騰、跳躍、登高等技巧,以及踩滾球、走梅花樁等高難度動作。南派以“文獅”為主,注重表情,表演時惟妙惟肖,惹人喜愛。
二、 大學體育開設舞龍舞獅課的意義
(一) 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愛國熱情
“龍”和“獅”在中國人的心里一直是代表吉祥的神物,舞龍舞獅也因為具有顯著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喜愛。它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產生與發展一脈相承,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勞動人民對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底蘊的深刻寄托和真摯表達。舞龍舞獅運動在一代代傳承中成為了國粹。在大學體育開設相關課程,對弘揚民族精神、宣揚愛國主義有著重要意義。
例如在我校開設舞龍舞獅課程后,教師為學生細心講解我國舞龍舞獅運動的起源和發展、蘊含的寓意、類型以及成就。學生被它的魅力深深吸引,聚精會神的聽課。尤其是得知這項運動享譽中外時,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極大的提升了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到了弘揚和傳播。
(二) 有效推動高校的體育課程改革
舞龍舞獅運動影響力不夠大、未得到廣泛推廣的原因就在于其在高校是否適用令很多人困惑?,F在大多數高校的體育項目枯燥無味,很多大學生對體育的興趣逐漸減少,上體育課只是為了期末考試能夠及格,長此以往,必然不利于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和青少年身體素質的提高。因此,推動高校體育課程改革迫在眉睫。
例如我校為了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開設舞龍舞獅課程,教授學生理論知識、制作工藝和表演技巧,著重把握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該課程的開設十分成功,其他高校紛紛效仿。而這項運動較高的娛樂性和觀賞性使得影響力不斷擴大,有效的推動了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
(三) 豐富學生的娛樂生活
大學生的課余生活應當是豐富多彩的,校園的精神文化建設也十分重要,舞龍舞獅運動可以幫助學生豐富娛樂生活,提高精神境界,領會民族傳統的精湛技藝,增進同學感情。
例如我校學生從舞龍舞獅課程中學習到了龍獅的制作工藝和使用技巧,在課余常常舉辦友誼賽,不僅緩解了學習生活的壓力,豐富了娛樂生活,還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舞龍舞獅運動要求高度配合,集體性很強,同學們的團隊意識也得到了鍛煉。
(四) 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
舞龍舞獅融合了武術、技巧、舞蹈和戲曲等體育和藝術的成果,通過具備速度、力量和靈巧等條件的學生展現龍獅的人性化和藝術化,對于喜愛藝術的人來說,是一種美好的體驗。藝術是一種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舞龍舞獅運動內涵豐富,能夠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
例如我校學生在舞龍舞獅課程的學習中和運動的訓練中,提高了自身的藝術靈感和想象力,也對藝術有了不同的感受。在掌握知識技能和實踐中提高了欣賞技術的水平,學生的氣質也得到了很大改變。
大學體育開設舞龍舞獅課程有著許多積極意義,能夠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強健體魄,對中華傳統文化、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也有重要意義。我們應該對傳統的民族體育運動有足夠重視和關注,進一步發掘它們的價值,讓中華文化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于文謙.中國社會體育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武漢: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5).
[2]張云龍.新世紀高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3.
[3]虞定海.中國傳統保健體育與養生[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
[4]曾于久.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衛巍,陜西省西安市,陜西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