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改革要求學校教學要以學為中心,以往的教學、教科研活動,往往只是強調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為中心,而忽略發揮學生在作業訓練中的主體作用。因此改變傳統的作業訓練觀、緊跟改革的步伐、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學為中心;作業訓練嘗試
一、 起因
作業訓練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和補充,對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產生無可替代的作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改革要求學校教學要以學為中心,以往的教學、教科研活動,往往只是強調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為中心,而忽略發揮學生在作業訓練中的主體作用。因此改變傳統的作業訓練觀,強調在作業訓練中體現學生為主體,改變教師教了什么,學生就要做什么樣的作業,尤其是中考考什么,學生背什么的陳舊方式。
本文以新課程《歷史與社會》作業訓練為主題,談談以學為中心,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作用,在作業訓練方面的一些嘗試。
二、 嘗試
1. 《歷史與社會》作業定位,嘗試以學為中心
觀念決定行為,思想支配行動。《歷史與社會》作業定位是:形式上應該把學生放在作業訓練的主體位置上,它不再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是學生“學”的延伸,是學生培養自己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的過程;內容上把傳統的“溫故”性作業,轉向創新性的作業,由機械重復訓練走向自主學習、自主探究。
2. 《歷史與社會》作業設計,嘗試以學為中心
作業內容上嘗試由教師包辦向由學生自主選擇的轉變。例如:在講述七年級(下)“綜合探究六:如何開展社會調查——以調查家鄉為例”這一課時,根據這一課內容的特點,我們就讓學生圍繞課程標準,多角度自主地考察本地(縣、鄉、村)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主要特點,探究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在人地關系方面的主要問題。
實施前我們要求學生自行組合,將全班50名同學組合為五個調查小組,每個小組學生利用星期天、節假日的時間進行相關的社會調查、收集資料,然后將收集到的資料集中在一起分析,由小組討論得出結論,最后小組內選出文筆較好的學生歸納、整理,寫出調查報告,放在班會上演講,并由小組互評評出一、二、三等獎。
從各小組交上來的材料看效果還是比較好的,每組學生都能熟悉社會調查的四個基本步驟。社會調查的(文獻調查法、實地考察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四種基本方法都能較熟練地用上了。更加可貴的是學生在做社會調查時,體會到一種不斷成功的快樂,對《歷史與社會》作業的興趣,也會在參與社會調查的過程中不斷增加。
3. 《歷史與社會》作業的完成,嘗試以學為中心
過去為了應付考試,強調知識點的掌握與落實,我們更多地劃一些教師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點,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學得很枯燥,對知識點掌握也不牢固。
課改實施后,我們在上新課時告訴學生每課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根據課標自己尋找重要的知識點,自己出題自己解答或同學間相互出題解答。例如:每個單元結束我們會要求每個學習小組,經全體成員集體討論出一份單元測試卷,由小組成員自行完成或相互討論完成解答。這樣學生在尋找重要的知識點、集體討論出題、相互討論答題的過程中,不斷加深認識、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4. 《歷史與社會》作業批改,嘗試以學為中心
一直以來《歷史與社會》作業訓練中,作業批改僅憑教師一支筆到底,占據教師非常多的時間與精力,作業量和批改量都很大,非常辛苦。占據了教師的主要精力,備課和鉆研教材的時間自然就少了。
我們的嘗試的具體做法有:自改、小組互改、家長批改與教師批改相結合。對客觀性很強的作業如填空題等書本上能找到答案的自改;對按標準答案批改的作業如選擇題由小組內互改,不論自改還是互改都嚴格要求每個學生用紅筆批改和訂正,改完后交上來檢查。學生在自批自改的過程中,相當于復習了一次作業,效果反而會比老師批改要好。對家庭作業由家長批改后交上來檢查;對單元測試或較靈活的題目由教師批改。
批改改革后,教師把省下來時間和精力放在備課和鉆研教材上,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重點內容盡量在課堂上解決,教師教得精煉學生學得輕松。
5. 《歷史與社會》作業的評價,嘗試以學為中心
過去對學生作業的評價更多的是關注結果,改革后轉向關注過程。改變了“非對即錯”的陳舊觀念。在評價方式上倡導多元評價方式,評價功能將重在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與發展潛能,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
三、 反思
莫容諱言,在以分數為升學唯一標準的中考指揮棒下,初中《歷史與社會》的作業訓練,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確非易事,在具體的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得到學校領導的支持。
由于擔心學生升學率受到影響,許多學校領導對于教育、教學改革的支持,往往只是停留在會議里或口頭上。特別是減少教師作業批改量的改革,要得到支持更加困難。有了學校領導的支持,就可以借助學校教研組、備課組的力量,統一部署、整體推進。
其次,要得到家長的認可和配合。
我們是農村初中,大多數家長的文化素質不是很高,但思想比較樸實也比較好溝通。為此我們專門召開了作業批改有效性為主題的家長會,成立了專門的家長委員會,對我們的每一項改革措施進行全程監督指導,并通過家長委員會向其他家長宣傳,如何在作業訓練中既能提高學生成績,又能減輕教師負擔的具體實施過程和方法。收到了較好的實效,學生樂意家長放心。
再次,要循序漸進,要以不降低學生考試成績為前提,
中國是考試的故鄉,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考試制度,給中國人留下注重考試、注重分數的社會文化心理。學生為分數而學、教師為分數而教的信條,已經在大多數中國人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因此我們的每一項改革的推進都做到十分慎重。鄧小平同志曾以“是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來衡量改革成敗的標準,我們同樣也可以用“是否提高學生實際考試成績”評判課改成敗。我們決不能以犧牲學生考試成績為代價,我們改革的初衷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施以來也取得實際效果,我們年級段社政學科的平均成績,由原來七年級時的全市第12名提高到八年級時全市第7名,得到家長的贊揚和社會的好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工作專家委員會.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周獻德,浙江省江山市,浙江省江山市賀村鎮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