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媚 李厚權
摘 要:人們居住于地球,可以說最為寶貴的就是土地資源,人們在此進行繁衍生息,作為相關工作人員,做好土地資源的科學化管理十分必要,同時也要重視如何去開發與實踐。力求通過可持續發展長遠戰略目標,為土地資源管理提供科學保障,以此也為國家發展助力,本文主要以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研究,通過分析其聯系與對策,以此進一步明確如何開展高效率的土地資源管理。
關鍵詞:土地整理;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
引言
隨著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特別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整理不斷得到人們的重視,而其中的土地整治問題已成為重中之重。通過對土地科學合理的整治,保證土地資源的持續利用,來持續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課題。
1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內容
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是指在有效滿足當代人對土資源合理利用的同時,又不對子孫后代對土地資源的利用構成威脅的科學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1土地生產能力的持續性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展,人們在維持現有利用水平的基礎上,對土地資源的物質投入不斷加大,一方面保證了土地利用質量的提高,同時也有力促進了單位面積的土地資源生產的物質數量的增加。
1.2經濟效益的持續性
土地的利用者通過對土地資源的合理使用,能在利用過程中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與報酬,實現土地的資源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
1.3生態環境的持續性
人們在開發利用、再利用土地資源的過程中,不能以對土地資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為代價,也不能構成對土地資源破壞的潛在因素,要實現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二者的相得益彰。
1.4利用形式上的持續性
為保障和促進國民經濟社會持續均衡發展的需要,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類別上要實現多樣化,以滿足不同形式的發展需要。
2土地整治與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二者之間的聯系
土地整治主要是通過對不合理利用、利用效率低、尚未利用以及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進行整治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從而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目的。土地整治能夠有效的盤活存量土地,并且對于強化節約集約擁堵和適時補充耕地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地整治工作中包括了土地開發、土地整理等不同內容。其中土地開發主要是在保護和改善自然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等前提下通過各項措施來提高土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等活動。土地整理是與土地資源利用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不同的土地區域內,利用土地的整體規劃通過各項手段來對區域內的土地進行綜合的治理,總而改善土地關系,調整土地可利用的面積,使土地資源能夠更好更合理的加以開發和利用。在土地整理中,如何最大化的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生態效益等是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一項重要的原則,其中保護生態環境是基本前提條件,而改善農業生態條件和提高土地集約化利用是重要的手段。通過土地開發和土地整理,能夠更好的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有效的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標。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基于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規劃和治理,從而達到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對于土地資源來說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但土地的特性也決定了可持續利用的質量,因此土地是否具有可持續利用的特性還要通過對土地資源的整治來實現這一目的。
3.探討可持續性使用土地資源的主要方法
3.1為提高耕地生產力,增加基本建設
為提高耕地的生產力,積極興建調水灌溉工程,增加農田的抗災害能力,加強農田實際作業能力。為提高農田的效益性積極創新節水灌溉,促進節約資源的農田發展新模式。為擴大生產能力,提高生產質量,結合先進的生產技術,從生產、施肥、灌溉等方面引進先進技術,重點改造中低產農田,增加更耕地生產力。
3.2為保證布局合理性,調整土地資源結構
為實現土地資源利用的最優化,保證土地使用的合理性,通過摸排城市土地現存狀態,在仔細調研、周詳制訂計劃后系統的對城市用地進行結構調整。主要調整方式是對土地進行置換與整理。充分利用集約形式實現布局調整,推進專業化農業生產用地的建設,根據市場需求,結合政策規定、信息技術指導,使用科學技術合理利用扶持資金,調整農田實際規模,形成一體化建設基地,實現專業強、集約密、規模大的農業生產基地。
3.3為推進土地產業化,積極引進市場化競爭方式
為提高土體整理的產業效率,應引進市場競爭機制滿足市場化需求,以此提升土地整理水平。主要競爭手段包括:競爭招標,促進企業間生產率的提升,優化整合資源,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土地整理的水平。引進競爭機制可以有效的突破原有機制中的不足,提升資源的利用率。引進競爭方式可以在不同項目中分別進行,如在設計時對設計方案招投標、在施工中對用料單位招投標競爭、在采購材料時招投標選擇等。
3.4發展合理全面的分配機制
土地整理的核心動力是社會與個人的實際收效,保證有效的投資是土地整理運轉的基礎。必須要嚴格遵循市場分配的基本原則,制訂科學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合理規劃政府與企業,企業與個人、政府與個人的收效比例。通過多方手段如法律制度、簽訂合同等,確定各利益方的權利與義務,保證投資實際收效性。
3.5為保護耕地,大力控制建設用地
合理規劃用地時必須充分相應國家的政策,遵守耕地保障制度,加強立法推動耕地保護。根據土地實際情況調研、規劃、分析、修編確定分門別類的詳細耕地保護法。大力控制建設用地范圍,對于違法圈地行為進行嚴懲。進行全民普法,提升保護耕地的認識,強化自覺保護耕地的意識。
3.6為緩解人地沖突,科學控制人口
在我國實際情況中,不可再生土地與驟增的人口之間矛盾突出,因此必須重視人口問題對土地建設的影響。在我國人口呈現驟增狀態,與有限的土地承載之間始終存在沖突,若不解決此問題,會使土地承載出現“瓶頸”。因此我國必須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問題,降低過快的增長速率,從根本上解決人地沖突,使得人地達到平衡狀態。
結束語:
綜上,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與價值非常明顯,在國家發展過程中,是人們最基本的物質資源,為實現有效的土地資源管理,要與社會經濟與人們生活水平進行緊密聯系,以此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樣也利于充分與實際相結合,避免因管理過程的人文因素缺失,造成管理的片面性。相信,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相關的可持續土地資源管理策略會相繼而出,會不斷助力于我國相關的土地資源管理工作開展。
參考文獻:
[1]喬木,李奮生,楊元峰.四川省農用土地資源利用現狀及可持續利用對策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1,28(04):126-129.
[2]王貴平.懷柔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研究[J].中國礦業,2011,20(S1):129-132.
[3]劉蕾,許景濤.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河北省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對策探討[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1,33(02):111-112+115.
[4]李軍,郭佰宇.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是我國土地規化的戰略措施[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0,28(0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