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德中
摘 要:歷史是初中的一門必修課程,也是中學生初次面對的課程,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不斷深化,對教育的教學方法要求也不斷提高,教學的質量備受重視。因此,微課在七年級歷史課堂上的實踐應用也越來越普遍。就七年級歷史知識整合的微課設計與教學實踐進行探究。
關鍵詞:七年級歷史;微課;運用實踐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達、運用的普遍,在教學過程中微課程也逐漸被運用到實踐中。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較,微課的新型技術更是保證了教學質量,不僅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也減輕了老師的教學壓力。
一、七年級歷史課堂教學現狀
1.老師方面
師資人員缺乏,以至于教學效率緊張。老的有經驗的教師總是教學模式過于傳統,不夠創新。新來的老師有能力不知道怎么使,缺乏教學經驗,也缺乏與學生的溝通經驗,錯誤的溝通方式導致不能正確及時地引導了解學生。還有部分老師的思維停留在大學期間,不適應實際環境的高要求,薄弱的實踐能力皆制約著學生成績的提高。
2.教學方法方面
隨著七年級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提高,老師教學的質量也就難以落實。學校可以增加老師外出省級培訓的名額,以便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培訓本是方便培訓的老師回校后運用新型的教學模式,以達到七年級課程的新標準,然而卻很少有老師能在參加培訓后就改變自己多年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所以老師對新課改的理解也就難免有誤,以至于傳統的教學不能讓學生好好聽講、產生厭學等。
(1)探究教學思維過于敷衍,部分老師的教學思維不夠嚴謹,授課時僅注重調動課堂氣氛,而忽略了思維的力度,使教學程序顯得徒有其表,教學的效率低下。
(2)科學探究過于急功近利。部分需要大量素材來學習,科學實驗被老師輕描淡寫地略過,這使學生對科學的理解大打折扣。而新課程的教學方式要求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3)教學器材。部分學校的器材過于缺乏,學生只能學習課本理論知識,通過視頻的方式去了解實驗的過程。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教學降低了歷史教學的效率。
3.學生方面
部分學生屬于留守兒童,缺少關愛和家庭教育。無人督促,學習的自覺性不夠高,習慣和態度不夠端正,使歷史教學變得困難。老師不正確的引導,是學生對歷史不重視的一大原因。學習歷史似乎只是為了應對會考過關拿證,并不是出自內心喜歡。
二、七年級歷史課堂微課的運用
1.合理規劃內容,搭建良好的歷史學習平臺
在七年級歷史微課的教學方法中,為了改變七年級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成果,我們必須對歷史微課做好完整全面的規劃工作,在選取微課方案的同時,養成良好的設計體系和規范,從而防止在歷史微課中部分教學被反復使用和無序地開發利用。歷史微課教學內容的規劃必須結合新課程標準,正確合理地使用教材和實踐事例,確立知識體系的科研人員和教研人員也應該征求其他相關老師和學生代表的意見,尊重現狀的發展,支持各大高校和老師有選擇性地探究,從而提高七年級歷史微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歷史微課的一切資源都是共享的,而它又是一門學習領域具有很強區域性的課程,所以在收集微課資源時,我們必須不斷地豐富微課的教學內容。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我們必須盡可能地滿足微課的要求,在管理和建設微課的研究和應用時,我們要盡量充分地把歷史教學用上,進而形成一種學以致用、傳統教學與微課為一體的學習服務環境。
2.注重歷史教學微課的開發與交流應用
根據微課教學的設計理念,從基本入手,注重引導學生工作要求的標準,在設計歷史微課教學的同時,要根據學生基礎知識和掌握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為設計標準。同時也要以歷史實驗為基礎,使枯燥乏味的歷史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利用模擬實驗將實驗形象更直觀地表現出來,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率。
微課的開發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意識。因此,微課平臺的數據庫內容也是高要求的,它會通過集中傳播、共享交流等方式,不定期地根據學生的反饋對微課內容進行審核、學習、反思和探討,以至于完善微課的資源數據庫,使七年級歷史微課平臺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且微課教學也必須展現高效課堂模式的教學。
總之,在時間上,微課的使用適合七年級學生學習的特點和學習的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較,既節約了時間,也提高了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效率。在內容上,微課比傳統的課堂更加精煉簡明,單一重點的主題更符合當代學生的需要。在設備上,微課幾分鐘的小視頻支持多種播放格式,老師同學都可以流暢地觀看學習,靈活又方便。在主題上,微課的素材完整,主題明顯。視頻結合老師的教案以及想法和同學的反饋構成一個新的完善的課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上課環境。在講課的形式上,傳統教學是老師以口頭的形式進行傳遞,而微課則有了一種新型的模式,學生根據課程中的實驗進行分析和思考,這完全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同時也達到了教學要求,提高了教學效率。
微課堂實現了一對一的輔導,也是學生在課后實現學習過程再現的一種方法,方便學生對所有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以網絡上課的形式剛好對應了現在學生對網絡的好奇心。這種對癥下藥的形式從心理上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和自主學習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