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鎮元
摘 要:社會對語文教學給予了充分的重視,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完善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就如何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有關策略,希望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能夠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實踐;認識能力
一、深度挖掘教材,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隨著新課標的提出,素養二字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學校在調整教學理念的時候也將素養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開展初中語文教學的時候應該深度挖掘教材內容,搜集能夠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有關內容,然后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展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國石拱橋》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知道石拱橋的典型代表是什么嗎?”學生積極地就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我知道中國的石拱橋?!边€有的學生說:“我知道中國的盧溝橋?!苯處煂W生說:“趙州橋和盧溝橋確實是中國古代石拱橋的典范,那同學們知道有關趙州橋和盧溝橋的有關歷史嗎?”學生就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我知道趙州橋雖然經歷了很多戰爭,但是它依舊橫臥在洨河之上。”還有的學生說:“我知道發生在盧溝橋的盧溝橋事變?!边@時教師對學生說:“剛剛同學們說得都很好,下面老師對同學們說的內容進行補充,趙州橋最著名的就是它的六個石拱,在平時的時候,河水可以從橋洞下流過去,在發大水的時候河水還可以從兩邊四個小橋洞中流出,同學們知道這樣有什么樣的作用嗎?”學生一站起來回答說:“我知道這樣就能減輕河水對橋身的沖擊?!苯處熜χf:“同學們說得非常好,我們在了解趙州橋的石拱設計的過程中是不是就能感受代古人聰明智慧?!睂W生紛紛點了點頭,然后教師又向學生介紹七七事變的有關內容,學生在聽講的過程中了解到了日本帝國主義向我們發起的侵華戰爭,這樣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之情,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設備能夠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這樣學生能夠有效記憶抽象的語文知識,同時學生能夠將語文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內容,從中感受語文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教學《蘇州園林》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搜集有關蘇州園林的圖片,并對學生說:“同學們仔細觀看圖片中的內容,然后在觀看之后談談自己的想法?”學生仔細觀看圖片的內容,在觀看之后,有的學生說:“我在觀看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古代勞動者的智慧,能夠把園林設計的這么精巧?!边€有的學生說:“我在觀看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蘇州園林的完美布局,觀看園林的圖片就好像自己在觀看一幅優美的畫作一樣?!边@時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剛剛闡述了自己對蘇州園林的看法,下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看一下作者在《蘇州園林》這篇課文中是如何描述蘇州園林的有關內容的?!睂W生聽到教師安排的任務之后,認真閱讀《蘇州園林》的內容,教師在學生閱讀之后,對學生說:“同學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什么呢?”有的學生說:“我感受作者在描述的過程中將蘇州園林比作了一幅畫,走在蘇州園林中就像是走在了畫卷當中一般?!边€有的學生說:“在閱讀作者描述的蘇州園林的過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對這樣的藝術表示驚嘆,就像作者說的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這樣學生在閱讀蘇州園林的有關內容的時候能夠將圖片的內容與課文內容進行有效的結合。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對教師的教學內容產生厭倦感的問題,出現這樣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沒有積極改善教學方法,一味地采用對知識進行系統講解的教學方法,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積極創新教學方法,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將課文中的有關內容以話劇表現的方式展現出來,例如,在教學《阿長與〈山海經〉》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然后給不同的小組安排不同的內容,分別讓學生表演“長媽媽生活特點”“給作者講規矩”和“講述長毛的故事”等內容。首先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角色分配,有的學生扮演長媽媽,有的學生扮演作者,還有的學生負責舞臺效果,然后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將自己對長媽媽的理解帶入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當中,這樣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深度挖掘教材,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的方式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提高自身對知識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程霞.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常規建設現狀分析與思考:以會寧縣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為例[J].才智,2016(4):135.
[2]肇立新.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增強初中語文教學效果[J].科技展望,2016,26(9):231.
[3]汪麗梅.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增強初中語文教學效果[J].科技創新導報,2015,12(8):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