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偉
摘 要:數學是初中教育中重要的學科,本學科不僅能開發學生的智力水平,而且還能提升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從而使他們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數學;創新思維;創新能力;觀念
當今世界是速度化的時代,知識經濟的更新更讓人們無所適從,這也就要求教師要培育出適應當代需要的人才,讓他們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培育學生具備很強的時代感,不能墨守成規,要具備創新精神,還要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和動手合作能力,具有“活到老,學到老”的品質,要有個性、善做事,會做人。教師如何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使45分鐘滿堂灌的課堂轉變成學生樂意學、教師輕松教的課堂呢?
一、轉變教學觀念,培育創新意識
傳統的授課形式只是“教教材”,教師采用講授法的教學模式一味地灌輸教材和自己的觀點,卻不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把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和能動性,而教師只是在課堂上起到輔助和引導的作用。教師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同時更要轉變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思索與研究,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間,提升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讓他們以飽滿的學習熱情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教學方法更要由傳統的填鴨式教育轉變為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合作式學習,學生只有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學習等途徑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才能培養他們具有主動思考、合作學習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更會讓他們在學習中體會到收獲的喜悅,從而大大提升他們的自信心,滿足自身的價值需求,從而進一步激活他們學習數學的激情,更能培育他們具備獨立思索、獨立探究的才能,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
比如在講數學中的“立體圖形”時,我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分析、動手操作而得到知識點。我在課上準備一些立體和平面的道具,學生去觀察物體的形式,然后分析平面與立體的不同之處,并進一步指出哪些是平面圖形,哪些是立體圖形,通過他們的一步步感知在大腦中也就形成了立體圖形的概念,從而讓他們在自主、開放、探究的學習方式中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究,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二、在發散思維中培育創新能力
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是培育學生具備創新能力的前提,而創新思維就是一種發散性思維,它要求學生不墨守成規,不拘泥于固有的形式,不沉迷于原有的框框去考慮問題,而是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思維的多變性。在數學解題的過程中,老師更要引領學生多方位察看,多角度思索,使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具備超強的觀察能力和敏銳的思維靈感,并在回答完問題后讓學生養成及時進行驗證和思考的習慣,鼓勵他們求同存異,養成大膽創造和想象的能力。在數學教學中老師更應該適當地把權力下放,讓學生提出問題并適當解決問題,讓他們體會問題解決后的成就感,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培育他們具備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比如在講“求直角三角形的度數”時,按傳統的解題方法:三角形的內角之和是180°,其中一個角是90°,還有一個已知角,用180°減去兩個已知角就可以了。我這時問學生,老師感覺這種解法挺麻煩的,誰能想出更為簡單的算法呢?我在課堂上拋出這樣一個“橄欖枝”,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組之間討論激烈,最后得出結論:“在直角三角形中,求第三個內角的度數時,可以直接用90°減去已知的一個內角的度數”,因為直角三角形中,一個直角是90°,另外兩個內角之和就是90°,因此用90°減去已知的一個內角度數也是可以的。這種方法更為簡便,而且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擴寬了他們的思維,從而培育他們的創新能力。
三、在課外活動中培育創新能力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親口嘗一嘗”,培育學生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僅僅在課堂上是不行的,還要培養學生具有直觀的視覺和動手操作的過程,這樣學生才會在觀察、分析、比較中找到事物的特征和規律,從而培育他們的創新思維。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或課下給他們動手動腦操作實踐的機會,讓大多數學生都能踴躍地通過眼、口、手、腦的活動中尋找答案,從而強化學習知識的過程。數學課外活動中我將學生分成小組,將有些數學中的生活化問題搬到課堂外,讓他們通過實踐去分析比較,從而將繁瑣的數學術語做到生活化,這樣不僅做到淺顯易懂,而且還能培育學生具備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比如在學習路程問題時,會遇到“相遇、相背、追及、順風、逆風”等問題,這時我會讓學生進行表演來解決這些數學術語,這樣不僅能讓他們參與其中發揮其主體作用,而且很直觀形象地把這些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更為淺顯易懂,題型了解了,數字代入就比較淺顯了,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總之,在數學課堂上培育學生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我們一線教師要面臨的問題,這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更應該付諸實踐,這樣才能培育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以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程廣文.數學課堂提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