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薈蕓 白浩杰
摘 要:作為一名教師,擔負著培養未來人才的重任。面對學生一張張臉龐,就會忍不住思考維系著他們未來的是什么。其實他們比其長輩擁有更多機遇,但是同時,他們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識和面對更激烈的挑戰,要想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具備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下一代,就要更新舊的教育觀念,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下面,談談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興趣
新一輪課堂改革突出強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要求教師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各學科的學習中,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在語文教學中,合理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不僅能使語文課堂煥發出青春的活力,更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架起了語文教學通往信息時代的橋梁,拓寬了語文教學的廣度,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巧用信息技術不但可以使抽象的過程具體化,也可以使我們的教學更加生動,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可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巧妙解疑,語文教學中有些內容比較枯燥、抽象、難以理解和把握,在教學中,可以適時利用信息技術抽象概括的語言文字為形象具體的可感東西,使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系,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感官去感知。
如《觀潮》一課,課文描述的是海寧鹽官鎮所見的“一線潮”,作者描述的是潮來之時像“一條白線”,像一道白色的城墻,像“千萬匹白色的戰馬”,其實錢塘江遠不止文中描繪的一種情景,教師備課時通過豐富的網上資源,增加了自己的知識儲備,擴大課堂教學容量,寓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增強了師生之間交互性和教學的趣味性,教學時借助各種信息媒介,豐富的信息源并通過多樣化的手段予以展示,教師輕松地教,學生輕松地學,使寓教于樂成為現實,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有豐富的底蘊,教學時才能厚積薄發。
二、信息技術可以改變語文教學的知識觀
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學生學習語文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體現了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使語文教學從單一傳授課本知識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使教學的內容和數量更加多樣化、開放化。
如《望廬山瀑布》一詩中所描繪的廬山瀑布傾瀉而下的磅礴氣勢,教學時可根據各個教學重點、環節利用錄像分別再現定格畫面。像這樣運用媒體來展現其真實畫面,學生才能真切地感受“飛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銀河落九天”的美麗和壯觀,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教學重難點的解決才有破竹之勢,學生的能力才能有更進一步的提高。
同樣,我們在指導學生創作時,如果能夠引導學生在現有的感性基礎上加以合理的想象來創作則更好。但一個人的時間、精力畢竟有限,我們不可能對每一件事或每一個事物都親自去接觸。為此,我們可以利用課件制作的方式,通過抓圖、掃描等形式,把在作文教學中有用的圖片逐一展現在學生面前,以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擴充學生的生活經驗,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創作。比如,我在指導學生創作有關描寫冬天的作品時,不可能組織學生到冰天雪地的地方去親身體會。我利用多媒體制作了“北風吹、雪花飄舞”的圖景,讓學生對冬天的景象先有感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出示一些與此相關的圖片,配上適當的音樂,把學生帶進冬天美好的意境里面,以激起學生的創作欲望,以達到學生自覺作文的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術拓寬學習渠道,延伸學習內容
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學可以借助各種信息媒體提供的豐富信息源把課本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寬語文教學的空間。
如在講《草船借箭》一課時,若不借用媒體,學生只能掌握文中的重點字詞句,如果將故事情節相關的歷史人物如諸葛亮、曹操等人物的介紹、性格的描述、人物形象以及《草船借箭》的多個視頻片段一起整合到課件中,使學生的認識面不局限于課文中那些單調枯燥的文字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從多角度、多層面上理解文中的思想內容,在愉悅的體驗中感知探究知識,接受知識,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更多更全面的知識。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成為我國新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有效結合起來,有機統一在一個平臺上,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調信息技術要服務于教學,要應用于教學,使之既能增強教學良性效應,提高學習效率,也能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和能力,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魏孔蘭.摭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整合[J].甘肅教育,2015(17).
[2]魏亞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激活小學英語課堂[J].甘肅教育,2015(17).
[3]呂麗芬.論微課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教育,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