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鵬
摘 要:德育是整個教育的靈魂,是學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必須緊扣時代脈搏,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才能真正發揮“德育養德”的育人功效。分析了小學生德育的方法與途徑,旨在提高小學生德育的有效性,提高小學生的德育素養。
關鍵詞:小學;德育;途徑
小學生肩負著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他們道德品質的優劣將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敗。因此,加強小學生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細致的育人工程。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地實施小學生德育呢?
一、環境陶冶
校園環境對于小學生的德育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啟迪作用,一個布局合理、生機盎然、整潔優美、蓬勃向上的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必然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建立科學規范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小學德育的重要途徑。
首先,大力抓好校園綠化美化工作。優美的校園環境有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我們應站在環境育人的高度,做好校園的綠化和美化工作,如種植一些四季常青的、點綴校園的、觀賞型的樹木,如種植一些月季花、菊花等開花時間比較長的花朵。這樣,學生在五彩繽紛、百花爭艷的校園環境中,心情也會格外舒暢,更會受到美的熏陶。
其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我們可以在學校的醒目位置,建立文化長廊,掛上名人名言的標志用語。然后學生可以在文化氛圍濃厚的長廊里朗讀課文、朗讀英語、交流學習心得。這樣有利于在全校范圍內形成比較濃厚的學習氛圍,學生們的德育素養也會自然而然地有所提高。
最后,根據不同的節日,設置不同主題的校園板報。校園中的板報也會在無形中啟迪學生的心靈。如在植樹節,設計環保主題的板報;如在勞動節,設計熱愛勞動的板報;如在兒童節,設計一些童真童趣為主題的板報;如在父親節或者母親節,設計一些有關父愛、母愛為主題的板報;如在國慶節,設計一些以愛國為主題的板報等等。通過不同主題的板報,陶冶學生的心靈,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
二、活動引導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們清晰地知道,學生的德育素養是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的。其實學生心目中也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關鍵是在實際生活中如何踐行好的行為。實踐活動就能促使學生將良好的道德思想轉化為良好的道德行為,因此活動引導也是一種重要的德育途徑。
活動一:開展專題教育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社會背景對學生進行一些專題教育活動。如近幾年令人糾結的“遇到摔倒老人,到底扶還是不扶”的問題。我們可以以此為話題,引導學生搜集這方面的新聞,并引導學生敘述自己的觀點,敘述假如自己碰到這類情況應該怎么辦。最后教師和學生一起得出結論:我們要在盡量保護自己的前提下,見義勇為,該伸手時就伸手。
活動二: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形成好的德育素養。如我們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附近的養老院,為老人們送去溫暖和歡樂;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做學校附近的清潔工作,促使他們體會清潔工的辛苦,進而使他們養成不亂扔垃圾、愛護公共環境衛生的習慣;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舉行拔河比賽,培養他們團結合作、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如我們教師可以在班級中舉行文明禮貌用語的選舉活動,就是哪個學生最講文明、最講禮貌,那么他就是文明小標兵。通過這些不同的實踐活動,培育出一朵朵燦爛的精神文明之花。
三、榜樣示范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之一,就是特別喜歡模范值得尊敬的模范人物,所以我們可以應用榜樣示范的方法對小學生進行德育。
首先,教師這一職業本身就具有示范性,我們教師要做好榜樣示范,才能促使學生從心底接受我們的教誨。如要求學生使用文明用語,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要使用文明用語;如要求學生不能隨地亂扔垃圾,那么教師就要做到把垃圾扔入指定的位置,看到教室里有紙屑時,撿起來扔垃圾箱中。教師的一言一行,學生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他們也會以我們的行為標準去要求自己,這樣就在無形中起到了榜樣的示范效應。
其次,教師可以選取一些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對學生進行榜樣教育。如黃繼光、邱少云、雷鋒、華羅庚以及很多無名英雄的英雄事跡,雖然年代久遠,但確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并且正是因為他們的偉大事跡,才使得我們今天有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同學中的好人好事。如果說歷史偉大人物的年代比較久遠,那么同學中間的好人好事,更能挖掘學生身上潛在的積極因素,促使他們仿效同學中間的正面行為。如最近的新聞時事:12月3日,江西上饒某中學的三位學生在放學路上義無反顧地扶起一位摔倒的老太太;如班集體中的某位學生做的某件好事,等等。這種好人好事都是發生在學生中間的,和學生的年齡、生活經歷相接近,學生容易模仿,有較高的教育價值。
綜上所述,小學德育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環境陶冶、活動引導、榜樣示范等方法來切實提高小學生的德育素養。相信只要我們教師加以正確引導,一定會促使每個學生都發展成為德才兼備的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苗田田.淺談新形勢下的小學德育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6(19).
[2]楊文俊.“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淺談小學生德育教育[J].好家長,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