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信息產品大行其道。它不僅對高校學生學習、生活、思想觀念等產生深刻的影響,而且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本文通過基于信息時代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著力點,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進行研究,對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政治教育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研究,并最終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進行淺析。望對今后研究此論題和提供相關解決途徑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網絡文化;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特征;創新建設
一、信息時代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的影響
(一)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轉變
計算機的逐步普及,網絡的盛行和快速的發展,把信息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逐步提高到一種絕對重要的地位。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的速度,信息量,信息處理的速度以及應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幾何級數的方式在增長.人類進入了多元化信息時代。網絡作為信息時代的產成品,大大增加了人類生活的便捷性和豐富性,促使全球人類社會進步。90后大學生成長在信息開放的網絡時代,網絡社會有著開放、虛擬、交互、自主等先天優勢,呈現出溝通的平等、滲透、多元性等特征,這對接受新鮮事物迅速、追求個性發展、崇尚自由明主平等的90后大學生在思想觀念上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當如今,隨著社會之一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市場競爭的壓力和利益關系的復雜多變,90后大學生價值取向更趨向務實、功利。一方面,互聯網的發展和教育的改革,使傳統的教育模式和學習模式發生改變,“90后”大學生獲得知識的結構更加多樣,獲得知識的途徑更為快捷,獲得知識的量更為豐富,另一方面,外來文化的沖擊,也使得“90后”大學生在思想行為方面更加強調自我。于是,90后大學生在成長與健康、學習與生活、社交與友誼、休息與娛樂、戀愛與婚姻等方面特殊的問題與需要之間的矛盾沖突變得更為尖銳。
由于沒有形成正確的現代世界觀,價值體系不完善等各方面原因,都大大增大了對高校學生政治教育思想工作展開的難度。
(二)新形勢下,高校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重點
現階段,各種網絡溝通渠道,交流的工具盛行,這對提高促進高校學生政治思想觀念的與時俱進和增進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如微信平臺的開發和利用、釘釘的創建團隊和管理功能的運用、云之家的在線管理團隊等等,這些創新的學生管理的輔助手段,在校園中悄然盛行。高校開展的各種新的信息機制,也使得高校學生的個性得到不斷完善,這是一種新型的網絡思政教育。當然,網絡在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面提供了大量生動有趣的素材;網絡也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現代化的載體和手段;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學生政治思想的針對性,促使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并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教育方式。在順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潮流下,如何將創新創業教育是融入到當代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中,如何更新教育觀念,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鍛煉心理素質、改變思維模式是我們高校思政工作面臨新挑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決途徑
(一)開展社會主導的“核心價值觀”教育
近幾年,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新世紀要求高校培養“全面發展、和諧”的優質復合型人才,基于“全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驅使下,必然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的創新。現代高等教育提倡科學素養、創新能力和人文精神相統一的素質教育理念,只有把學生思想意志品質、價值觀念和道德修養作為衡量人才水平的重要內容,以構思-設計-實現-運行為指導思想,采取產學研結合的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高校教育才能實現政治思想教育和專業技能教育相統一的有機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突出思想教育的重點對象、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等方面,是以塑造和培養符合該我國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性人才為主要任務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前提,人格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點,思想政治教育應以塑造學生健康和諧人格為目標。只有開展社會主導的“核心價值觀”教育,用漸進式教育、辨證式教育、創新式教育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三種基本形式才能確保我國對優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二)加強校園網絡的管理,建設“綠色校園網絡”
基于現實“互聯網社會”大環境下,加強“依法治網”和“以德治網”刻不容緩。各高校應該加強校園網絡的管理,洞悉學生特點,開展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應該在思想政治上堅持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結合,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其次,高校應對網上信息即時進行過濾和監控,清理整頓網絡上的低俗風,從而凈化校園網絡環境,努力建設和諧統一的“綠色校園網絡”。最后,高校應遵循“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積極倡導文明辦網,自覺遵守道德規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上網風氣,使網絡成為宣傳科學發展觀的載體,成為展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新風貌的窗口,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平臺,從建設綠色校園網絡向建設“智慧校園”推進。
三、輔導員工作的創新途徑
(一)輔導員應該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作為高校輔導員,應具有廣博的知識和較強的再學習的能力。必須要積極發揮輔導員主導作用,通過利用各種途徑為學生全面地分析社會對人才的客觀要求,引導學生結合實際準確定位,并積極塑造自己。輔導員要細致、耐心、反復,并及時校正、調整自己的工作方法。注重對學生責任感、價值觀、態度以及個人職業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與溝通表達能力的培養,使之具備應用知識為社會做貢獻的能力。
與此同時,輔導員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應該盡可能貼近學生生活,結合社會實際,盡可能用更多的社會焦點、校園熱點問題來豐富教學內容,增強說服力,從而引導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想著正確的方向轉變。通過讓學生切身體會社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來提高學生認同感和感性認識,避免學生對社會庸俗文化傾向。
(二)轉變管理理念,堅持“以人為本”
管理、教育、服務是學生工作的三大主題,在以往的輔導員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以管理為主的工作理念,從而導致服務和教育功能被不斷弱化。新的形勢則要求輔導員必須轉變傳統觀念,逐步從管理型向教育型、服務型變化,從而轉變工作職能。必須樹立以“以人為本”的思想,將“一切為學生、為一切學生、為學生一切”作為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宗旨。輔導員應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來影響學生,把新知識、新思路、新信息傳遞和灌輸給學生。以人本化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學生,實現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變教師管理為主到以學生自主管理為主。努力構建起全方位的學生成才服務體系。
(三)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情理交融,注重實效
雖然中國經濟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但中國的政治、文化、教育環境和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等與歐美國家存在較大差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強政治輔導員隊伍建設,是我國高等院校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政治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基礎,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在日常管理中情和理總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輔導員應正確處理情和理的辯證關系,力求做到曉之以理,以理服人;動之以情,以情感人。用最真摯、熱忱的情感,使思想教育工作產生“強磁”,在情感上打動學生的心,從而引起引起他們的理性思考。
(四)做好任課老師與學生的橋梁,使學生與教學工作一體化
相較于任課老師,輔導員對自己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有更全面、更細致的了解。想要提高全班學生的整體素質,一定要充分發揮好橋梁作用,把全班學生對學習方面的愿望、需求和某些特殊情況及時反映給相關任課老師,以便利用教師群體力量,全方位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從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將學生素質教育內容與專業教育內容進行一體化設計,課內與課外教育訓練一體化,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而任課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和期望,輔導員也應該及時掌握并適時傳達給學生,使學生更好地配合任課老師的教學工作,從而形成一種積極和諧的學習氛圍。所以這就要求輔導員一方面要積極主動地去征詢任課老師的意見,另一方面又要耐下心來傾聽學生的心聲,多做疏導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使雙方達到真正的理解和支持,從而使任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變得更為順暢,更為融洽。只有融合本專業知識,甚至融合了其他專業、學科知識,以人文藝術的巨大表現力,從而培養學生系統思維、開放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五)科學、合理地運用網絡和新技術。
網絡思政教育已經是不什么新名詞了,互聯網的發展的發展給傳統的輔導員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也為現階段高校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契機。新時期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復雜化、多變化、社會化等特征,開展網絡開放環境下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堅持個性化、服務性、資源共享性和內容豐富性等原則。因此,高校輔導員應充分發揮網絡在學生工作中的教育、引導和管理功能。充分運用網絡陣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輔導員通過網絡空間.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聯系。利用QQ群、微信群、微信公眾平臺、釘釘、云之家等等網上在線管理、在線討論方式,把健康、積極的思想傳遞給學生.確保網絡正確的輿論導向。
四、總結
總之,信息時代信息產品泛濫,對人們在行為和思維模式的改變是巨大的,于是,對廣大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戰也是史無前例的。當面對各種思想文化價值的沖突和融合.作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積極探索輔導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徑,營造良好的學生管理氛圍,只有本著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科學、積極、全面地推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工作實效性,改變固有滯后單一的教學模式,積極主動地研究新情況,開創教育新途徑,創造出富有成效的學生管理工作新方法,才能開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涂明亮.做好輔導員工作淺談[J].南昌高專學報,2005,(01).
[2]雷鷹,章翠萍.高校獨立學院輔導員工作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08,(11)
[3]薛冬雪.高等學校學生輔導員工作的新思考[J].遼寧商務職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3)
[4]姜明坤.新時期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5]王曉靜.素質教育背景下班級管理實踐與思考[J].文學教育(下),2010,(06)
[6]曹玉臺.當前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問題芻議[J].泰山鄉鎮企業職工大學學報,2010, (02).
[7]周六春.網絡環境下的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中國青年研究.2007年10期
[8]張金芬 葉常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方法的改革[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07年2月.
[9]孟祥偉.淺析網絡環境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年07期
作者簡介:寧爽(1978年9月24日),女,籍貫:遼寧省大連市,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本科,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