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宜
摘要:當前,我國高校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日趨復雜,各方面風險也日益凸顯。本文基于風險管理視角探討高校內部控制問題,結合當下高校內部控制方面存在的普遍問題,提出高校應加強風險管理,盡快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提高風險防范水平。
關鍵詞:高校內部控制;風險管理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化,高等學校的辦學規模逐步擴大,辦學模式也趨于多樣化,高校逐漸由服務型機構轉變為自主辦學型機構,從單一學科型大學向多學科綜合型大學轉變。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加快使高校對資金的需求日益強烈,資金來源也由原來全部依賴財政撥款轉變為多方籌措資金,資金來源日趨多元化和復雜化。在此形勢下,高校面臨的財務環境日益復雜,財務風險也不斷增加。近年來的高校財務舞弊事件屢有發生就是例證。因此,為了確保高等學校資金的籌措和使用健康有序的進行,高校必須重視財務風險管理,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
為進一步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水平,規范內部控制,加強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我國財政部于2012年公布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該規范將內部控制定義為單位為實現控制目標,通過制定制度、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對經濟活動的風險進行防范和管控。至2014年,該規范已在全國執行,初步建立了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基本框架,指導相關單位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體系。這表明我國高度重視內部控制建設,為高校等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現代風險管理思想出現在20世紀前半期的美國。風險管理真正作為一門學科的出現,是以Mehr 和Hedges 的《企業風險管理》(1963)和 C.A.Williams和 Richard M. Heins《風險管理與保險》的出版為標志。Williams 和 Heins 認為,“風險管理是通過對風險的識別、衡量和控制從而以最小的成本使風險所致損失達到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 [1]21世紀初,隨著安然、世通等一連串財務舞弊事件的爆發,美國推出《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該框架將“風險管理”定義為“一個由企業董事會、管理當局和其他人員實施的過程,應用于戰略制訂并貫穿于企業之中,旨在識別那些可能影響企業運作的潛在事件,并將其控制在企業的可接受范圍之內,從而幫助企業達成目標”。[2]
隨著高等學校經濟活動日趨頻繁和復雜,高校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尤其是財務風險也不斷增大,縱觀目前我國高校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方面,還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高等學校內部控制環境薄弱
控制環境包括治理職能和管理職能,以及治理層和管理層對內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態度、認識和措施。[3]當前,我國高校內部控制環境比較薄弱,具體表現在:一是,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目前,我國高?;疽呀⒘诵iL經濟責任制,但沒有將具體的經濟責任細化落實到各部門及個人,這使得高校的決策機制缺乏一定的有效性,不利于高校內部控制活動的有效執行。部分高校對總會計師的設置不夠重視,未充分發揮總會計師的決策影響力。二是,內部控制文化欠缺。內部控制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很多高校管理者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認為高校是非盈利組織,不存在任何風險,忽視風險管理,導致高校在內部控制文化建設方面仍存在不足,全員的參與度也不夠。
二、高等學校內部控制監督力度不足
高校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執行離不開有效的內外部監督。就外部監督而言,財政等監管部門沒有盡到應有的監管職責,社會監督不到位或無效。就內部監督而言,內部審計部門的監督作用未充分發揮。目前,我國高校內部審計部門隸屬于行政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體系的組成部分。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和客觀性不能夠保證,因此內部審計部門很難對高校經濟活動進行真正有效的監督。此外,部分高校內部審計理念和審計方法較為落后,大多重視事后監督而忽略事前監督和事中控制,內部審計效力低下。
三、高等學校內部控制評價制度不完善。
高校內部控制評價標準不明確,對內部控制評價的程序、依據、標準等量化程度不高,評價結果的準確性有待提高。目前,我國高沒有形成全員參與評價的機制,學校全體教職工對學校內部控制的參與度較低,無法實現內部控制評價的目的,導致內控制度的改進和優化難以實現。此外高校在進行內部控制評價時,沒有結合信息管理和風險管理進行系統的分析評價,導致評價結果不夠全面有效。
四、高等學校風險管理水平低
我國多數高校沒有建立獨立的風險管理體系,沒有設立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和專職的風險管理人員。況且風險管理方法落后,大多數的高校缺乏長期的歷史數據的積累,也沒有能夠建立起符合高校自身的風險測量模型,風險測量和識別方法落后,對風險評估的準確度不高。
因此高校應該以控制風險為核心,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盡快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提高風險防范水平。
一是建設內部控制環境。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視校園內控文化建設,提倡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內部控制文化,形成全員重視風險管理、自覺遵守內控制度的良好氛圍。組織全體教職工學習內控制度,提高全體教職工參與內控建設的積極性,加強全體教職工的風險防范意識,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內控文化。內控人員的應具有較高的道德和職業素養,參與內控的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技能可以通過各種定期培訓活動予以提高。
二是完善內部控制監督。高校防范風險,強化內部控制,離不開內外部監督。外部政府作為高校的出資者,有義務對高校的各項業務活動進行管理和監督。政府對高校的科學有效的監督,是高校防范風險,內部控制良好實施的基礎。高校應單獨設置內部審計機構,并確保其獨立性和客觀性,促使內部控制得以有效實施。加強與外部審計的交流與學習,改進內部審計方法,不斷提升內部審計的的水平。
三是健全內部控制評價制度。高校應根據《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明確學校內部控制評價的范圍,針對內部控制評價的范圍和具體內容,進一步細化內部控制評價的依據和標準,提高內部控制評價指標的可量化程度。詳細規定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內容、格式等,避免評價工作的隨意性。高校應樹立風險導向的內部控制評價理念,針對可能影響高校發展目標的風險進行評價,并針對評價結果采取對策。
四是提高風險管理水平。風險無處不在。面對紛繁復雜的市場經濟環境,高校應不斷強化風險管理意識,提高風險管理水平。高校上至管理層下至普通教職工應樹立風險防范意識,針對高風險環節應特別重視與加強防范。通過梳理高校各項業務流程,識別存在風險的業務環節,并評估其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設計控制程序應對風險,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
參考文獻:
[1]企業風險管理理論的演進與展望 王穩 王東《審計研究》2010年4期
[2]COSO.2004.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 Integrated Framework[R].
[3]公司治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的關系框架——基于戰略管理視角 李維安、戴文濤審計與經濟研究 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