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巧 何學鋒 吉旭濤 常新華 郭亞軍 雷慧娟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經驗、愛好,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中小學(3—12年級)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是由我國1992年10月頒布的《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初中課程計劃》所規定實施的“活動課”發展而來的。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的特征: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學科課程為基礎,在學科教學中,學生獲得了基本生活技能和基礎實踐技能;
第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將所學的生活技能和基礎實踐技能運用出來,進行創造性地學習,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與各學科領域整合形成一個有機融合。
二、研究意義:
1、《基礎教育改革綱要》指出: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并且在《綱要》中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必修課程,它以學生生活和經驗為核心,突破了傳統課程與各學科之間,知識體驗之間不能有機融合的局限。我們農村學校在綜合實踐活動開展中,受社會環境,師資力量,教學設施等條件的制約,活動的開展內容和形式單一,需要我們進一步去開發與探索。
2、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馬克思主義認為,認識是從實踐中產生,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它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證明。人的認識一點也離不開實踐,把實踐作為認識的基礎,強調認識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人類思維能力的發展也離不開實踐。恩格斯說:“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毛澤東同志說:“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讓學生從小參加實踐活動,能夠發展學生的智力,獲得一些書本上學不到的直接經驗。
三、、研究的創新點:
1、以學科為依托,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的有機融合。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經驗和生活對學生發展價值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理念與課程整合,必將拓展學科領域,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同時會使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更加濃厚,在活動中的學習和探究更加深入,各學科之間的聯系也能得到加深。
2、在實踐活動中通過合作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實施的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最能體現學校特色、滿足學生個性差異的發展性課程”,它為學生的發展開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會的廣闊空間,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能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創造。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取更豐富的知識,培養綜合實踐能力。
3、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多元化評價學生。
四、研究內容:
1.探索運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手段。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步驟一般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確定問題、制定計劃——收集資料、處理采集信息——構建學習成果——作品展示交流、討論完善——作品評價。而這一過程,信息技術可為活動中每一階段提供支持。如何使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生活有效的結合,這正我們要研究的重點。
2.以課題研究為載體,探索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與不同領域學科活動(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美術、音樂)等主題之間的相互滲透與綜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構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完整的教學體系,形成校本研發機制,開創學校教育的新特色。
3.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培養和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鼓勵學生開發與創新思維,不斷發掘課本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樂趣,提高農村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主要研究的方法有:調查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研究等。
【調查研究】通過對我校老師、學生、家長就綜合實踐活動開展情況及時了解并進行問卷調查,同時對地方資源進行實地考察。針對相關問題展開深入研究,為課題研究取得成效奠定基礎。在課題實施及總結階段,對教師與學生的教學活動進行全面調查、跟蹤、考察,及時搜集并處理相關信息。
【行動研究】利用先進的理念和科學的方法規范教師的研究行為和教學行為。在實驗教師培訓的基礎上,每一位課題組成員制定自己的研究計劃,與學生共同商討活動方案,經課題組審核通過,方可實施。課題組對每位課題成員進行全過程跟蹤、評估、指導。課題組全體成員通過親自參與班級教學實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與學生互動的活動中,實施課題研究,發現和解決研究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相應對策。
【經驗總結研究】對實驗過程中大量案例進行歸納,提煉出具有普遍指導價值的理論與方式、方法,提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推廣經驗,論文匯編成冊。
六、研究結果:
圍繞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生活相結合,發展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探究問題的主動性,增強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和對自我發展的總目標,著眼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長久需要,在學生學科與實踐全方位的發展達到下述幾項具體目標: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超越具有嚴密的知識體系和技能體系的學科界限,強調以學生的經驗、社會實際和社會需要的問題為核心,以主題的形式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的課程,能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探究精神,提高綜合實踐能力。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尤其注重學生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方式,轉變學生那種單一的以知識傳授為基本方式、以知識結果的獲得為直接目的的學習活動,在學科教學中,把握教學內容與實踐活動相融合的契機,選取有利于實現目標的內容加以重組、整合和拓展,引導學生親歷和體驗,通過探究、調查、操作等,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實現學科知識與實踐經驗的有機整合。
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延伸,因此,充分挖掘鄉土教育資源,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才能促使學生密切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系。
4、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最能體現學校特色、滿足學生個性差異的發展性課程。學校依托本校特色挖掘相應的課程資源,進行校本開發和實施,能夠更好地實現基礎課程與校本課程的整合、延續與補充,并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品質
參考文獻:
[1].中央教科所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綜合實踐活動》;
[2].鐘啟泉、張華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3].田慧生、李臣之、潘洪健:《活動教育引論》;
[4].張建芳:《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標準》;
[5].《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與實踐》;
[6].《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
[7].王永、余文森、張文質主編《培養能夠自主發展的人》等
作者簡介:何學鋒,男,河南省盧氏縣橫澗鄉中心小學校長,市教學標兵、縣骨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