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錦
摘要:在當今的國情與政策下,中國的經濟正在迅速繁榮發展,但是區域、城鄉、城鎮之間也因發展的不平衡而存在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的現象。文章首先陳述了主要的三種地域間的收入差距,再從教育與收入的關系、收入再分配政策等方面呈現了影響收入分配公平的因素與相應的思考。
關鍵詞:收入分配公平;收入差距;收入再分配
雖然中國正在向陽的大國之路上行走,但收入分配問題仍然是內部隱隱作痛的一個患處。改革開放后,我國實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的政策,經濟得到了快速的增長,但在追求社會產出最大化的同時,社會卻面臨著人與人之間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當一線城市的居民們在用閑錢投資炒房、聚會酬賓時,在陜北鄉村的炕頭外,農民們還過著刀耕火種、“土里刨食”的生活。
一、地域的收入差距
(一)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
雖然大多數農村因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已經大大改善了其經濟情況和社會面貌,但在總體水平上,農村與城市人口的貧富收入差距仍然懸殊,這種司空見慣的情況在歷史上一直持續至今,而城鄉收入分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三方面。
1.城鎮化帶動城市工業化快速發展,拉大城鄉收入差距
各種資源向城市集聚會使城市工業迅速發展,而傳統農業沒有向現代農業轉型,還存在勞動力勞動率剩余的情況,農民的勞動生產率很低,其反映就是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
2. 城鎮化過程中政府政策偏向城市
為了保障工業化進程,公共財政向城市與農村的投入是不均等的,包括養老保障、醫療保險、教育投資,以及戶籍政策、市場政策等,都是城市明顯優越于農村,這種城市偏向現象使得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地擴大。
3.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農村資源向城市的流動
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會面臨資本積累不足的問題,對生產資料有大量的需求,因此農村中大量的土地、自然資源、優質勞動力都流向了城市。
(二)區域之間的收入差距
中國的領土廣闊,但資源分布很不均衡,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鼓勵一部分居民先富起來”,為東南沿海地區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扶持政策,在政策的支持下,加之便利的地理位置,東部地區在與國際的經濟往來上享有絕對的優勢,而西部經濟發展相較于東部地區就比較滯后,東西部區域的居民收入兩極分化很嚴重,當東邊太陽已經升起的時候,西邊的黑夜里人們還茫然不知所措。
(三)城鎮內部的收入差距
我國現行的收入分配制度就是在馬克思分配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并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可恰恰是因為要按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來分配收入,很多底層員工通過辛苦勞作才能夠分到一些“肉丁”,而老板卻享有一整只火腿,這才有了如今“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邊緣化局面。只局限于形式上的公平,在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
除了邊緣化,由于市場的競爭形勢的日益激烈,還出現了另一種造成居民低收入的現象。面對科技的迅速發展,一些缺乏知識技能優勢的人,如單純的體力勞動者、企業底層員工,就因此在產業結構調整、人工智能化的浪潮中面臨著失業下崗問題。對于這些群體而言,他們或是被壓榨,或是無法跟隨經濟發展的浪潮,索性就被遺棄在了岸上,競爭失敗帶來的失業使他們陷入貧窮,淪為了低收入群體的一員。
低收入群體被邊緣化,社會淘汰導致的貧窮,“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我國現階段城鎮居民所面臨的收入分配不均問題。 以上從區域、城鄉、城鎮這三個方面看到的現狀,是從整體視野去看待的。而從為什么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會參差分布來看,一個其中原因有可能是,高收入者普遍受到過比同地區、同齡的低收入者更好的教育,或是有更為前沿的思維與行動力。
二、教育與收入
教育是提高人力資本的主要渠道,是影響收入差距的因素之一,城鄉之間的教育不平等導致城鄉的收入分配不均,就是一個最好的佐證。但僅僅受過教育,并不能起到脫貧致富這樣立竿見影的效果。在教育產生的人才資源供不應求時,受過高水平教育的人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得勝,而現今我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急劇增加,大學生就業形勢逐年嚴峻,一職難求,只有具有真才實學、滿足針對性要求的人才,才能在社會中脫穎而出。
青年一代的成熟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在異鄉夾雜在大量學歷相近的人之間,憑借著不溫不火的收入,需要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城市中立足、買房定居,多少年輕人面對這樣的社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夠望洋興嘆。
三、收入再分配
我國國情下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勞分配為主體,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除了收入的分配外,還存在收入的再分配,它由社會保障制度與稅收組成。而在過去的三十年間,中國在社會保障制度與公共服務建設中所投入的力量,遠遠落后于經濟建設,造成了社會建設與經濟發展的脫節,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存在不可忽視的矛盾。
2016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提出要進一步發揮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適當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力度。個人所得稅的征收被很多人視為稅收是否公平的標志,也表達了社會對個人收入分配更公平合理的期望,但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一樣,改革在歷史的發展中很難一步到位,成功不會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不斷試錯、輾轉曲折的過程,國家的每一步發展需要人民群眾的理解支持與等待。
四、結語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在于分配制度的尚不完善,因此國家要治理改善收入分配現狀,必須先從制度的完善入手,加速建立完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分配體制,并落實“懸而不落”的收入分配、再分配政策,這是社會共同的夙愿,也是我們共同的信心所在。
而對于社會成員自身來說,我們更需提高自身的知識技能水平與科學素養,緊緊追隨時代的浪尖,把準時代的脈搏。除此之外,轉換公平觀念、提高自身對收入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我們額外需要的修行,竹杖芒鞋輕勝馬,不強求起點與終點的公平,而更注重并把握住機會的公平,即使在還不甚公平的收入分配環境中,我們也能夠靠努力為自己爭取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王婷.中國收入分配問題研究述評[J].紅旗文稿,2011(9).
[2]余益偉.社會保障制度的收入分配調節功能——基于日本快速現代化時期(1955-1985)的研究[D].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4.
[3]顧國愛.論收入分配差距[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4.
[4]尹傳剛.個稅改革,怎樣更公平[N].深圳特區報,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