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霞
(德陽市人民醫院,四川德陽618000)
張錫純,字壽甫,是我國中西醫結合匯通派的杰出代表,在我國近現代醫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著有《醫學衷中參西錄》。張氏有效地將西方醫學理論和傳統中醫學理論相結合,并以其自身的醫療實踐經驗來闡述醫理,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其在痰飲病的診治方面對后世的影響頗大,茲作探討如下:
痰飲病是人體內的水液代謝發生了障礙,水液的輸布、運化失于正常,水濕停聚于身體的某些部位而發生的一系列病證。痰飲與宿食、瘀血一樣,既是由于人體內的臟腑功能失調而產生的病理產物,也是疾病的發病原因。
在《內經》里,雖然“痰”字相關的記載未能找到,但已能夠見到痰飲病相關的論述。“痰飲”的病名最早見于《金匱要略》。在《金匱要略》中,飲、濕、水實際上為一物,只是在停留的部位上以及臨床證候上有所差別。張仲景雖然對于痰飲病的病因和病機未做出詳盡的論述,但已經明確指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這不僅僅是痰飲病的治療準則,同時也是《金匱要略》中水飲病的基本治則。仲景使用“和”字,體現了中醫學的辨證論治及調和陰陽的思想。但是,痰飲為病并不是單用溫燥之藥,過于溫補,有閉門留寇之患;過于剛燥,有損傷正氣之嫌。因此“和之”不僅包括了溫補的治法,也有行、消、開、導的治法。
2.1 斂腎降沖 先秦以來,對痰飲病的形成主要認為是臟腑的氣化失司和中焦運化功能失調,治療原則以肅肺、化痰、健脾為主。由明代醫家王節齋所提出的“痰之本腎也,原于腎”,使得痰飲病在理論認識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張介賓也曾提出:“五臟皆能生痰,然無不由乎脾腎二臟。脾主濕,濕動則為痰;腎主水,水泛亦為痰。”
張錫純認為“痰之標在胃,痰之本原在于腎”,腎主封藏是它的生理基礎。若腎臟功能失調,不能封藏,一則腎臟和胃腑由沖脈相關聯,《素問·痿論》云:“沖脈者,經脈之海……與陽明合于宗筋……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在經絡循行上,沖脈與足少陰腎經互相并行,又與足陽明胃經在氣街相會。腎臟的氣化功能失司,繼而沖脈之氣上逆,胃氣隨之上逆。沖胃之氣“不能息息下行以運化水飲,此又痰之所由來也”。二則腎“注其氣于膀胱”,膀胱的氣化功能失常,胃腑中的水飲不能被膀胱之氣所吸引下行而形成小便,從而出現水飲代謝的障礙,痰濁內生。《素問·逆調論》云“腎者水臟,主津液”,痰者亦水也。張介賓曰:“痰之化無不在脾,痰之本無不在腎。”張錫純吸收了景岳的觀點并在此基礎上加以發揮。張氏認為痰的本源在腎,痰的標在于胃。然而痰飲上干的原因,是由于沖氣上逆,因此治療方法宜斂腎降沖。腎臟主封藏,是以膀胱為腑。如若腎之閉藏不固,下注其氣于膀胱。膀胱膨脹,胃腑中的水飲不能被膀胱之氣所吸引下行而形成小便,痰飲由此而生。腎之上是血海,奇經之沖脈也。沖脈上隸陽明,下連少陰。當腎臟的氣化功能失司,沖脈之氣易于上逆。沖脈上隸于陽明,沖脈之氣上逆,胃氣則隨之上逆,水濕不化,這也是痰飲內生的原因。張錫純提出多數醫生治療痰飲病慣用二陳湯,但這只是治痰之標,卻沒有從根本上治療痰飲。于是張氏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創立了由半夏、芡實、芍藥、茯苓、陳皮、芝麻、柏子仁組成的理痰湯,此方的君藥是半夏,降上逆的沖氣及胃氣。芡實重用來收斂上逆的沖脈之氣,使腎氣收斂,增強腎的閉藏之功。痰飲與水濕本為同一類別,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張氏在本方中又加入了茯苓、芍藥一能淡滲而利小便,一能滋陰而利小便也。方中雖有半夏、陳皮,方藥組成和二陳相同,卻在用意上和二陳湯有很大的差別,張氏認為方中使用陳皮,并不是用其化痰之功,而是用其行氣之功,佐半夏以降上逆之氣,并以行芡實、芝麻、柏子仁之滯膩也。
2.2 溫養心肺 張錫純認為心、肺之陽氣的盛衰與痰飲病的形成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心肺屬陽,都位于上焦,主人體一身的陽氣。陽氣之宣通,猶如日麗中天,暖光下照。然而胃中所受納的飲食水谷,借心肺之陽的宣通,以運化水谷精微而生成人體所需的氣血津液,下送糟粕、渣滓而形成二便。清升濁降,痰飲何由而生。如若心肺陽氣虛弱,導致脾胃運化失常,脾氣受濕邪困阻而不上升,胃氣郁結而不下降,飲食不能被運化成為水谷精微,從而變為飲證。痰飲停滯胃中感脹滿,停滯膈中感短氣,停于肺中感氣促,停于咽中感咳吐黏痰。張錫純自創溫補心肺之陽氣的理飲湯,方中干姜、桂枝宣通心肺之陽氣,茯苓、白術、甘草健脾胃之氣,淡滲利水濕。使心肺之陽氣健旺,脾胃之氣升降正常,則痰濕陰霾自散。2.3 健脾升清 張錫純自創健脾化痰、止咳平喘的健脾化痰丸來治療因中焦脾胃之氣虛弱,運化無力,釀生痰濕者。此方以白術為君,補益脾胃,佐以消瘀積的雞內金,使補而不滯,是補益與宣通并用,加南星、半夏用以燥濕化痰。朱丹溪《丹溪心法》中言:“人身無倒上之痰,天下無逆流之水,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順矣。”痰飲雖然是有形之邪,和無形之氣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氣虛推動無力,氣機瘀滯均可導致痰飲的積聚,痰飲停聚于內也易使氣機運化不利。故使用健脾升清生山藥,使脾胃之氣健運,并可使脾臟升清功能恢復,山藥色白入肺,味甘歸脾,液濃益腎,能滋潤血脈,固攝氣化,寧嗽定喘。以牛蒡子、陳皮、赭石為佐藥,使胃腑的降濁之力增強,脾胃的升清降濁的功能得以恢復。
2.4 祛痰降逆 肺為華蓋,位于人體之上焦,肺主行水,是相傅之官,肺臟主宣發和肅降,司呼吸。肺為嬌臟,當外邪侵襲人體時,肺臟必先受累,繼而導致其宣發和肅降的功能失常,從而使水液的代謝異常,痰飲內生。張錫純認為肺臟是玲瓏通徹之體,具闔辟之機。若其闔辟之機功能正常,才能發揮作用。張氏認為在臨床上如果遇到痰嗽的病人,首先應當調理肺臟,以恢復肺的宣發和肅降為治療要點。張錫純在臨床上喜用赭石,以鎮上逆之氣,若氣虛,可配合人參以益氣降逆。同時張錫純還喜歡重用某些單味藥物,如運用一味萊菔子湯治療痰涎壅盛的喘咳,效果頗佳。
2.5 祛痰開通 痰飲病證多為本虛標實證,但也有痰濁之邪氣偏盛而導致氣機郁滯的痰厥證,張氏著作中有點天突穴法治療痰厥之證的記載。張氏還根據痰厥的寒熱性質的不同,分別予以麝香香油灌法、花椒湯、明礬湯、干姜湯等上述方法來治療痰厥證,據張氏所記載的醫案均能顯奇效。
2.6 善用生龍骨、生牡蠣化痰降火 陳修園認為痰隨火而上升,若龍骨與牡蠣同用,為治痰之神品。張氏同意此觀點并言:“現代人只知此二藥能收斂固脫,何其膚淺也。”張氏創立的龍蠔理痰湯用于“因思慮而內生痰飲,痰飲郁久化熱,上擾心神,神志不寧”證和從龍湯用于“外感痰喘,服小青龍湯,病未全愈,或愈而復發者”證,方中均有生牡蠣及生龍骨,均取其開痰的功效,常獲奇效。
張錫純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治療痰飲病的方法主要有斂腎降沖恢復膀胱氣化、溫上焦心肺之陽、健脾升清、祛痰降逆、祛痰開通降火之法;自擬代表方分別為理痰湯、理飲湯、健脾升清丸等方。為痰飲病的治療開辟了新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