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劍夫 韓仲元
我的家鄉海南省文昌市是著名的僑鄉,老家茂園村更是村風淳樸,是文昌當地遠近聞名的“文化村”,自古就有“一家有難,全村幫忙,濟困扶貧,人人擔當”的傳統。
然而,土地貧瘠制約村里的發展,“文化村”成了“貧困村”。
我早年間在海南省民政廳下屬的軍供站工作,也下海到南洋經過商。然而無論走多遠,故鄉才是根。4年前我解甲歸田,如今,在村里幫助鄉親們發展經濟、搞活產業。年過花甲,又找到了新的挑戰。
“扶貧先扶智”。文明開化曾是我們村的標簽,但回來后我發現了一些因長期貧困產生的“陋習”。比如說殯葬,村里有人過世,全村人都像避瘟神一樣,遠遠地躲開,甚至幾個月不登死者的“大堂”。
移風易俗要用新思維,要發動村里的年輕人。我建起了一個叫“茂園村精英”的微信群,利用返鄉在家的年輕人,把茂園村的每個家庭用微信串連起來,讓家家都學會用微信交流。
有了微信群,村落文化的傳播變得容易起來,文明新風也吹了起來。如今,全村兄弟團結、嬸嫂和睦,殯葬陋習已然大改,老人過世,男人幫購物,女人幫做飯,全村送殯,并為附近農村樹立榜樣。
我們村有口“嬸嫂井”,說的是古時候有嬸嫂二人同時為村里的孤寡老人“二婆”擔水而感動“龍王”的故事。于是“嬸嫂”微信群應運而生,成了村里的“婦聯”。在“嬸嫂群”的組織幫助下,許多早年下南洋的回鄉孤寡老人得到了應有的照顧。
感人故事不能因為多而被遺忘,我建議村里把美德故事,做成牌匾掛墻上供人學習,還建議給模范村民授牌,比如“敬老之家”“孝悌”等等。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文化要傳承,產業也得跟上。利用獲得2017年“感動文昌”十大年度人物榮譽的契機,我聯系了文昌市工商聯,共籌資100萬元給村里發展生產,整村扶貧。目前,種養合作社已經成立,已搭建400平方米羊舍,種植80畝牧草。村里現有黑山羊200多頭。如果一年賣100頭羊,按照2500元一頭市價計算,一戶一年至少能分上1萬多元。
說了這么多,總結起來還是那句話,“無論走多遠,故鄉終是根。”盡管社會主義新農村日新月異,但我們這些已經在闖蕩過社會的,出于對家鄉的關切,還是應該為桑梓貢獻自己的力量。于是,我回來了。
新鄉賢涵蓋各行各業的人物,包括黨員干部、退休教師、知識分子、技術人才、企業家和其他知名人士。
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知識精英,對于新鄉賢的認可主要基于兩點。其一,要有廣泛的道德影響力,這一點與傳統鄉紳是一致的。例如,新鄉賢要能在鄉村中對社會輿論有正確導向,能夠擔當起救濟弱小、鋪橋修路等公共事務。其二,要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和經濟地位,并且能夠帶領村民致富。在傳統社會,深受儒家觀念影響,大多言義不言利,鄉紳即使具有經濟優勢,也不能強調這方面的作用。但是,在當代社會,“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農村要改變過去落后的面貌,就必須要發展經濟。所以,能夠帶動一方村民致富的能人,自然被視為新鄉賢的重要組成部分。